肛旁乳头状汗腺瘤1 例报道
2020-12-25张玉玲查德华陈国良
张玉玲,查德华,陈国良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1 临床病案
患者女,20 岁,未婚,某大学大二学生,发现肛旁肿物9 月余。患者于9 月前无意间发现肛旁肿物,伴有肛旁轻度疼痛,偶有瘙痒不适感,自觉肿块呈渐进性增大,2019 年5 月5 日曾就诊于外院,诊断不明确,未进行相关治疗,平素大便1-2 次/天,质软成形,无大便带血、无粘液脓液便等。2019 年9 月6 日患者就诊我院门诊,诊断为肛门赘生物,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由门诊收入我科治疗,病程中无明显畏寒、发热、心慌、胸闷、腹痛、腹泻、腹胀、血便等,饮食睡眠尚可,小便正常。专科检查:膝胸位:5 点位肛缘见一大小约0.5cm×0.7cm 肿块,表面光滑,呈淡红色;指诊:5 点肛缘触及大小约0.5cm×0.7cm 肿块,质地较韧,触诊无压痛,活动度好,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辅助检查回示:血常规、凝血常规、免疫组合、小生化中套、尿常规、大便常规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电图回示:窦性心律不齐、PR 间期缩短。胸片回示:两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患者入院术前诊断:肛门赘生物。2019 年9 月9 日在局麻下行“肛门赘生物切除术”,手术顺利,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测,术后创面愈合可,组织病理学检查: 镜下:肛门赘生物灰白组织一枚,直径0.7cm×0.5cm×0.5cm,切面见直径0.3cm 的灰白结节,界清。术后诊断:肛旁乳头状汗腺瘤。患者2019 年9 月15 日出院后继续随访6 个月,预后良好。
2 讨论
乳头状汗腺腺瘤(Papillary sweat gland adenoma)作为一种向大汗腺分化的良性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该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组织来源主要考虑来自源于大汗腺或者顶泌汗腺,但也有学者认为乳头状汗腺腺瘤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都有很多地方相似与乳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认为异位的乳腺组织可能来是其发源地。乳头状汗腺腺瘤发病人群多为育龄妇女,男性及老年人罕见,几乎不存在于青春期前女性。乳头状汗腺腺瘤主要发病位置在女性外阴皮肤的附属器,临床上单发多见,多发较为罕见,在女性大小阴唇的外侧面常见,少见于女性肛门、乳房、腋下[1,2]。临床表现多为突起的半球型囊性有包膜或实性的边界清楚的隆起型皮下结节,质地较韧而有弹性,一般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偶伴有疼痛、瘙痒及其他刺激症状。本病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大多可持续数年。肿瘤常为单发的球形小结节,偶见小乳头突起表面光滑,直径大多在0.1cm~1.0cm,很少超过2.0cm[3]。肿瘤较大的患者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因肿瘤过大,肿瘤表面皮肤可出现破溃、表皮外翻,病灶表面形成暗红色褐色乳头状物,在临床上类似癌[4]。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本病这一点,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肛旁乳头状汗腺瘤临床上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肛瘘,肛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肛旁肿痛流脓水,肛周皮肤可见外口,自外口往往可触及条索状纤维肿物通向肛内,但一些内盲瘘往往仅表现为肛旁硬节,触诊时无明显条索状纤维肿物通向肛内,发病位置较乳头状汗腺瘤深,肛管双平面彩超可有助于鉴别。②肛旁Paget 病,临床上较为罕见,好发于中老年妇女,以外阴部及肛周皮肤多见,病程较长,病变部位边界清楚,呈暗红色湿疹样片状突起,有脱屑状湿润区,外观呈多灶性。临床表现为肛周皮肤潮湿,伴有瘙痒不适感、烧灼感等症状。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③乳头状腺癌,发病位置较乳头状汗腺瘤深,且质地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晚期表现癌性溃疡面。④皮脂腺囊肿,其发病部位在皮肤浅层,呈圆球形隆起,生长较慢,可为单一,也可为多发,感染后可破溃,内有豆腐渣样物质,易复发。多发于青春期男女,以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多见,如头面部、背部、臀部等部位。组织病理有助于明确诊断[5]。
本病为一种良性体表皮肤附属器肿瘤,恶变率极低,但也有报道该病中极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腺癌或乳腺外paget 病[6]。肛旁乳头状汗腺瘤临床上较为少见见,容易误诊为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等,大多肛旁乳头状汗腺瘤的标本是囊性的,且囊内发现有乳头状物。治疗本病以手术为主,一般经手术完整切除瘤体后不再复发。故发现乳头状汗腺瘤一经发现应尽早行手术切除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