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背景下的养老人才培养
2020-12-25赵阳
赵阳
(北京爱壹家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 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 亿,占总人口的16.7%。2020 年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43 亿,2025 年将超过3 亿[1]。而我国情况不同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等条件下出现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养老成为我国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针对老龄化现状,符合中国社会特色的医养结合应运而生。
医养结合是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疗和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刚需”。因此,从老年人的刚需出发,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养结合”的最初雏形的概念出现在2013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之后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概念。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责任归属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可以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还可以是针对老年人群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元化的责任主体使医养结合模式超越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辖定范畴,其作为一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可以和任何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的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供给[2]。由此可见,在新的养老模式下,对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巨大,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着如普遍学历偏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不被社会普遍认可,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等等问题,而医养结合又在专业性和综合能力方面对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现在必须大力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使之符合新的养老服务要求。
在人才服务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借鉴我们的邻居日本。在1970 年,日本65 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30 万人,占总人口的7%,根据WHO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日本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1971 年日本政府开始了着手进行养老人才培训,到20世纪70 年代末期,日本养老人才增加3.6 倍,养老人才问题基本得到了缓解。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日本的老人需求和养老设施类型趋向多样化,对养老人才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日本开始在学校内增设专业,开展资格认证,也就是从这时起,日本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向专业化迈进。从1990 年以后,日本政府开始大力开展居家养老劳务,推行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引导人才培训向居家养老服务倾斜延伸。2000 年是日本养老服务完成设计闭环的一年,那一年日本开始推行介护法,强制社会全员参加护理险,保证老年人到达65 岁以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享受养老相关服务,为养老服务的支付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尽管目前为止,日本的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面临收入低、压力大,养老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养老人才供需仍不平衡,队伍自身发展面临瓶颈等等问题与挑战[3],但我们通过回顾日本养老人才培养发展的历程,依然可以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很多启示。
1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
从日本的经验不难看出,正是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措施,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可以说,日本养老人才培养建设与国家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众所周知,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事情。无论是管理层、中层或者是一线的服务人员,每个岗位的培训要求、培训方向也都是十分复杂的,
加之后续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方、职业资格认证、职业等级划分等,最后还要符合医养结合相关的需要,这就是培训的全方位立体性工程,只靠社会很难完善,这就需要政府进行主导干预,完善顶层设计,进行实际考察研究,明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指明人才培养方向。除此以外,有很多方面由政府进行主导干预会更好的落实,比如引入工资调节、岗位补贴,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这些都需要领导层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行总体战略规划,设计好总体思路,才能在执行上避免偏差。
2 社会助力,加大宣传
社会应该加大养老相关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我们知道,养老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待遇低、工作强度大、职业发展不明确、社会认可度低等等。社会增加正向宣传力度,可以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这样才能让已经从业的人员安心工作,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并且投身到养老行业中来,这样就可以逐步建立起养老人才保障机制,使专业人才“留得住、引得进、出得去”。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自身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这里特别强调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不要仅仅依靠传统媒体,搞好养老服务社会宣传,老年健康科普宣传和养老服务政策宣传,营造出敬老、爱老等养老从业正能量氛围。
3 企业配合,落实执行
在实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发展趋势如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如何确定,都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后才能确定。在这里就需要从事养老的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政府在一起进行研究后确定,这里就需要多方配合,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共同助力养老人才培养。比如可以组织企业联盟、合作平台,统一的进行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市场调查等工作。再引入第三方中立的评估判断,最终确立养老人才的培训方向。
4 学校培养,校企合作
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引导高校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同时指出,可适当增加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社会学、老年学、人口学、康复治疗、家庭发展等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存在正反两方面因素的,比如说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发展增加了阻力,但是他也同时催生出一个新的就业发展行业,而为行业最直接提供人才的地方就是学校。所以在养老行业亟需人才的前提条件下,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设相关对口专业,研究养老人才培养问题,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培训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形成符合医养结合特色的养老服务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医养结合特色的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
养老行业人才,尤其是医养结合的人才培养专业性很强,职业指导很明确,因此学校教育培养的出人才就需要符合社会需要,面向市场。我国目前学校的教育模式大多不叫传统,偏重理论而实践略有欠缺,经过这样培养出的养老人才很难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导致工作后还要重复培训,浪费时间人力,学生和企业都不满意。因此,为了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因运而生。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劳动力来源,还节省了自己培训的费用;学生接受更针对性的培养,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有的企业甚至在学生入学时就签署了毕业后的工作协议,就业有了更好的保障。校企结合可以达到学校、学生、企业达到“三赢”。
5 结论
总而言之,“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压力已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严峻考验。医养结合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满足了老年人群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但对于人才建设与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理念与方法,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我国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