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的运用浅析
——以2020年全国Ⅰ卷为例
2020-12-2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执信中学王谊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执信中学 王谊
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发现,试题中的情境创设越发呈现出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从某一真实区域出发,叙述一个真实的地理现象或景观以及某一人类活动等,既贴近生活,也贴近社会现实。这些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聚焦某一区域描述某一地理景观与人类活动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中的情境信息对地理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说明,引导学生将所学地理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对此,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则需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剖析高考原题、探寻试题情境材料背后的地理基本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在复习课学习中的兴趣激发、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形成、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等。
一、教与学,源于生活
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活动,以及各类的社会现象中都蕴含着地理学科知识。根据近些年的高考试题研究,我们发现每年的试题都是通过特定情境材料呈现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由于情境活动复杂程度的不同,考查要求也有层次的差别。
纵观2020 年全国地理Ⅰ卷,相对学生比较熟悉,又偏简单的真实情境比较少,其中第43题旅游地理一题就以今年火热的“夜间经济”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旅游资源的经济、文化价值。但由于在新高考中已经对选做题考查模块做了调整,故此题出现在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可能性较低。总体来说,简单的真实情境,多以考查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情境活动为主,主要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性要求,也包括一定程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
对比“夜间经济”一题,Ⅰ卷中第4-6 题的情境设计则偏复杂。此题组以我国东北某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认知,判断出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风向,同时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分析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作用,展示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生活实践情境”,这一情境生动地诠释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虽然此类地理现象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是我们的学生对此类现象了解偏少,深入思考的情况则更少。虽然常见,但这一情境偏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综合“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分析能力,能调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凸显了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总体情境创设偏向于复杂。为此,在分析此题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在校园中的生活经历寻找风力较大、较小的地点。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实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象,不仅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这一现象,更可以深化问题,建立起时空综合的思维观念,养成发展、动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综合思维素养,最终将这一素养用于解决问题。
对于此类复杂的真实情境,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学,需要活化地理知识模块。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情境活动案例,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最后能达成学以致用。当然这个过程也要避免出现机械训练、重复做题的方式。这一题组将身边的地理现象代入试题中,既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又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期间应将学生所学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地理学应用价值的认知。
二、教与学,着眼于创新与综合
地理学科试题情境的“真实”,往往意味着知识内容的丰富、知识结构的复杂,意味着多地理要素的综合。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就葡萄种植条件分析,往往会从光照、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等各类自然要素着手分析。但全国地理Ⅰ卷第36 题的背景材料却给出两个方面明显冲突的现象。第一,喜光的葡萄种植在纬度较高且气候湿润的地区;第二,葡萄种植在坡度较大的坡地上采用不利于保持水土的顺坡垄。这两个与课堂教学出现冲突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阐释地理现象并进行探讨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这个顺坡垄设计情境中,需要学生调用学科知识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能力,不能照搬模板进行区域分析,应该明确某一农业生产应该是在特定区域内综合考量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分析农业生产活动的观念。
在全国地理Ⅰ卷第9-11题这一题组中,围绕林线上移现象,重点探讨植被分布的形成与变化。要求学生既要理解岳桦林生长的外部环境条件,又要明确生态环境仅提供了植物生长、竞争、种子传播等生物生长、繁衍过程的区位背景条件,同时要理解植被分布是所有生物过程综合的结果。
通过此道题的分析,要求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植被分布、变化的规律,深入理解生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生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也存在变化。
概况而言,针对“学习探索”类的情境,由于其情境活动的复杂性,所以高三教师在一轮复习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能全面分析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点,说明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与学,贵在实践
(一)丰富课堂真实情境教学的案例
随着这些年高考不断的改革,尤其是今年新高考模式的推进,高考地理命题也必然会迎来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高三一线教师应及时解决地理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真实情境相分离的矛盾,努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之余,地理教师应走出课堂,从生活实践、学习实践中了解自然和社会中的地理现象与活动,捕捉生活生产中的地理,在实践中提升地理教师的自我学科素养。抓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真实情境,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融入教师创造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多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我们的教学环节达到学以致用,能独立解决地理问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收集与地理相关的生活情境,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其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学科情境的体验,培养真正的学科素养。
(二)夯实基础,提升综合思维
真实情境作为地理学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其构成绝非单一的某一地理要素,而应该是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有机组合。
在日常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从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等角度出发,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说明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全面、综合地分析各个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辩证看待人类生活生产中孕育的地理问题。以自然地理为例,自然地理环境有五大要素,每一要素又可以细化为多个小要素,比如气候可以从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风、气象灾害等角度进行分析,地形可以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坡向、坡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甚至像这些小要素又可拆解为多个更小的要素。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且不说书写的,单单一个说不出、讲不全各要素组成小要素,这则是阻碍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困难所在。对此,从基础入手,保证学生透彻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事象、原理,全面掌握其组成要素很有必要。在这个环节中,地理教师在一轮复习之际就要用好思维导图或框架图,要求学生从模仿到自主设计、绘制知识框架,梳理知识逻辑。
真实情境在高三地理教学、测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正因为有这些真实情境,才让我们的地理课堂闪耀着地理学科思维的火花,践行着“立德树人”的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