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南州:以工代赈助脱贫 雪中送炭解难题
2020-12-24
以工代赈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政策举措。近年来,青海省黄南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落实好国家以工代赈的赈济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逐年增长,在农村脱贫和贫困村发展中发挥“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生产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以工代赈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黄南州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9项,中央资金支持3.11亿元,组织参与工程建设的务工群众数量达2700人,实施了包括农田灌溉、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等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000亩,修建乡村道路762.77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人口10739人,牲畜50998头、新建或改建桥梁12座,共213.12延米、修建提防5.86公里、小流域治理31.39平方公里,为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牧民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谋划,部门联动
黄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工代赈政策,认真研究每年度以工代赈工程的具体投向,结合全州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实际需求,认真组织各县和各行业部门上报计划,严格筛选符合投向的项目,及时组织项目审查会,按时转发投资计划,为项目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发改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做法,充分发挥州县发改部门的综合职能和调度管理职能,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州县级领导干部的沟通,做好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二、严格管理,保证质量
黄南州对所有以工代赈项目采取州级组织审查、批复、验收的规定,有效缩短了以工代赈工程前期时间过长的问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资料检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了以工代赈项目的顺利建设、验收和运行。
三、加强调度,落实报酬
受賑济者通过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是以工代赈政策的本质特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黄南州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和其他相关规定,项目单位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实施方案的审查阶段,对劳务报酬进行论证,并登记造册,要求在以工代赈资金中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健全发放制度。
四、一石多鸟,惠及长远
黄南州同仁县西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黄南州2016年以工代赈财政预算内项目,总投资1942万元,主要对同仁县西山生态林地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敷设输水管网636条,长60.27公里,安装封禁区防护设施,新建自动化控制室1座、各类监控站12座(个),完成总投资1942.05万元,改善生态林地面积为3600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700亩。该项目实施后,成为全州乃至全省自动化节水灌溉的示范工程,在高效节水灌溉和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帮助“西山换新颜,枯木发新芽”,有效改善提升了西山生态环境的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吸纳群众务工,优先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当地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黄南州通过国家以工代赈政策的支持,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受广大贫困群众的欢迎,使得贫困地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黄南州人民群众巩固脱贫、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