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机制共建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24徐雨龚鹏飞封陵马文海
徐雨 龚鹏飞 封陵 马文海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在线开放课程成为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杠杆。作为公安教育事业主力军,公安院校理当建设与应用契合新时期公安人才培养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鉴于公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若干困境,文章结合江苏警官学院建设9门省级立项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深入解析了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组织路线、课程运行与管理保障、建立课程校企共建基地常态化模式三个特色化实践路径。旨在由高校主导并以常态化机制深入融合社会优势力量,建设满足信息化建设水准、符合公安人才培养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大众学习需求的公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公安院校;校企合作;共建基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3-0041-04
一、公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
2013年以来,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在线课程与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在“互联网+教育”风潮下迅速兴起,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颠覆性变革。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慕课上线量已超1.5万门,学习人次超2.7亿,数量与应用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教育部發布的《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2019年将认定800门左右国家精品课程[1]。“双万计划”则释放出2019—2021年将完成4000门左右线上一流课程认定的信号[2],持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在线开放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每一所高校都应是建设主力军。然而,行业性应用型的公安院校由于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学科覆盖面较窄、教学体系偏独立、缺乏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人才等缘故,一直未能大规模地推动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截至2019年8月,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上运行的公安类慕课课程数量仅占总量的0.17%,其中认定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仅3门,约占认定总量的0.23%[3]。课程内容涵盖了安全科普、犯罪预防以及公安基础知识,学科覆盖面明显偏窄,即使是公安类课程也未在公安行业内形成广泛共享,服务公安队伍的潜在价值亟待开发。为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4],落实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公安院校理应下好在线开放课程“先手棋”,弈活公安高等教育“全盘棋”。本文以江苏警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9门省级立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历为例,详细探讨在信息技术团队缺位、在线课程建设经验缺乏的困境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组织路线、进行课程设计管理与推广、建立课程校企共建基地常态化模式三个特色化实践路径,旨在描绘出一条既能体现公安类课程特色,又能满足社会大众学习需求、符合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公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途径,也为面临类似挑战的院校提供参考方案。
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组织路线
1.厘清在线课程与传统网络公开课摄制的差异之处
在线开放课程的拍摄制作与传统网络公开课有着很大差异。前些年网络盛行的公开课,基本是调整好固定机位录制课堂教学实景,再上传至网络平台,类似写实纪录片,拍摄制作较简洁,但存在着视频画面光线较差,甚至忽明忽暗、收音效果差、噪音干扰多等不可忽视的弊端[5]。不同的是,在线开放课程的摄制,需要经过创意策划、案头设计、分镜头编剧、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等一系列过程,须具备一支由编导、摄像、剪辑、音响、动画等核心成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协同完成。并且,对摄制场景硬件要求颇高,需具备包含专业录音棚系统、多机位专业摄像机、摇臂、同期声拾录、照明补光设备、高清视频编辑工作站等设备的中高端虚拟演播系统一套。
2.课程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课程建设需具备一整套专业设备系统与专业摄制团队,很多高校都是直接外包给企业制作。此模式对高校而言,省时省力,只要经费充足、教师配合制作公司安排,确实可以较快产出作品。然而,从“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基于“互联网+课堂”的慕课、私播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必将长期占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若高校一直以方便快捷、信息化融合程度还不够等为由,置身于课程摄制主导领域之外,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必须掌控以建设在线课程为抓手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先主动权,将课程建设与运维管理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基于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学院在2018年便建成支持虚实融合、实时切换的电视台级别虚拟演播系统。然而,在专业信息技术团队方面,学院视频制作技术人员日常主要承担教学录课、短片和各类培训班的拍摄、素材剪辑整理、光盘制作等任务,均无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经历,即使通过短期培训和实战训练,总体技艺水平依旧满足不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拍摄制作要求。若引进高校专业人才,也需培养锻炼数年才有可能独挡一面,而成为团队核心则需更多实践磨炼。此外,在工作量估算上,在线开放课程制作与普通工程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设计是由编导经过前期案头工作提供的,教师无法给出,普通视频制作技术人员无法将几百个知识点的专题短片细化到每一个镜头、摄法和后期制作具体方案(即是否有动画、调色、特效、包装等以及它们的数量、品质等),也无法提供详尽的工作量清单,只能根据已知需求做常规的工作总量初步估算,有很大不确定性。
3.课程建设机制与学科遴选
(1)构筑“校企合作”机制
为落实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符合公安高等教育规律的精品课程系统,鉴于前文所述课程建设难点,学院经过走访高校、细致研讨、专家论证,提出通过构筑“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来解决现有课程摄制人才紧缺的问题。该机制在遵循教育部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方式的意见基础上[6],实现了优势力量与优质资源的汇聚。运行方式是,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拍摄任务量与制作要求,立足学院虚拟演播系统、外景拍摄和后期制作系统等硬件条件,通过采购招标方式,在具备优良在线课程制作专业资质且掌握学院虚拟演播系统技术的企业中,优选门类配置齐全的专业课程制作服务人员,与学院视频制作人员组建联合摄制组,共同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摄制。共建机制既能深度融合社会优势资源,解决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需求,也能为提升校内相关技术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注入新鲜动力,为任课教师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数据条件下的实战化教学改革。
(2)遴选合适课程进行建设
公安院校相比普通高校,课程更具专业针对性,很容易使得受众面局限在公安类学生圈内。为有效避免此类狭隘性,可以围绕既满足公安大学生培养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大众学习需求的目标,来确定课程的选择。具体表现为:①受众面不狭窄。课程的选择要既能展示学校大数据条件下的实战化教学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培养需求,又能满足公安兄弟院校学生、政法系统内民警同行以及社会大众自主学习的需求。②实用性特色。课程要专业基础厚实,特色显著,内容与实际大众生活有一定关联性,如科普法律类、犯罪预防类、心理安全教育类等,实用性较强。③课程任教团队质量高、结构科学。教学团队实力扎实,年龄梯度合理均匀,负责人要在学科领域内颇有建树,至少副高以上职称,且有丰富教学经验,团队具备激昂建设热情与良好协作能力。综合考量遴选要求,学院最终选定《民法总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大学语文》《家庭暴力干预学》《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影像》《现代世界警察》《警察礼仪》等9门课程纳入建设,并如期于2019年底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运行。这些课程既面向公安院校学生,也面向社会大众开放。
三、在线开放课程的运行保障思路
要提升在线开放课程摄制水准,前期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摄制团队核心人员需和教师“一对一”充分交换意见,引导教师抛出需求与创意,并以高超技艺与丰富经验将其融入到课程摄制中。大多教师可能是首次参加在线课程拍摄,专业团队需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教师方面,则需重点把关课程内容设计与讲稿撰写,宗旨是有机融合多种手段,强化学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其在线学习时长与观看反刍比。
1.围绕学员知识内化和持续学习进行设计
在线课程的设计应该围绕使学员内化知识素养和常态化学习动作两方面来确定。既要保证学员学得“进”,也要保障其可持续学,不轻易退出,完成整门课的跟进学习。①教学理念。以学员为中心,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新颖而有创意,主讲教师展现独特的教学风格特点,最大程度地吸引学员的注意力。②精选知识点。以知识点作为基本单位,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课程单元,对知识点重新拆分、梳理、编排,符合在线课程“碎片化”特点,每个知识点的课件讲解约5~15分钟,最佳为10分钟之内,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以10分钟为例,配以2000字左右讲稿为宜,可根据个人语速做调整。③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目标明确,设计主题突出,内容恰当,教学策略得当,符合学员认知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④内容特点。采取短视频、图片、二维或三维动画等形式,体现课程趣味性;课程界面要简洁务实、层次清晰,色彩搭配合理,各类视觉元素组织恰当。⑤搭载多样媒介。在线开放课程本质是以所授内容为核心的资源包,由音视频、文本、图片、三维动画等媒介融合而成,专业团队需把对接教师提供的课程原始素材,包括讲义、PPT、作业、参考资料和其他相关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再修饰。⑥架构完整合理。上线后的课程至少包括课程简介(宣传片)、教师简介、课程概述、授课目标、课程大纲、学习视频、评分标准、测验与作业、参考资料、期中期末考试等多个模块。每周更新课程公告并发布通知,有些课程还会为全程学习并通过考试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与相应学分认定,一定意义上提升了课程完成率。⑦操作便捷智能化。从学生端考虑,能使其最快速度熟悉课程结构、要点,迅速掌握课程学习方法,实现“易学易用”。通过每一节课的小节讨论区与课程总讨论区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快跟踪指导,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性与学生积极性。
2.课程运营与推广路线
校企合作机制下,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开展课程运营与推广宣传,包括课程校内和校外协同上线运行,多渠道、多样式对外推广课程。具体包括:①课程上线运行。课程拍摄制作验收完成后,合作企业在征得教师同意后,将课程完整资源上传至校园内网教学平台(学院自建的大数据教育教学资源库)与外网公共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并为任课教师提供上线操作辅导和技术支持,指导教师在指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开设2个学期的课程,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传播价值和教学价值。②课程推广。课程上线后,企业应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所建课程,设计提供有效可行的推广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官网弹窗发布、微信朋友圈分享、微博分享等形式。以学院为例,联合摄制组与课程团队通过朋友圈分享方式,对相应课程进行了校内外的集中宣传。③后期课程保障。课程上线后,合作企业对所建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一定程度的跟踪维护保障工作,确保课程平稳运行。以学院为例,合作企业需提供3年的在线维护、教师咨询和运行保障服务;1年内对课程视频提供3次以上,总计时长不高于原视频时长20%的内容免费修改服务。
3.确立课程管理体制与工作量转化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前期评选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教师工作量核算等工作是否合理,会大大影响课程制作质量与教师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因此,学校层面需根据课程建设标准组织课程的评估与评选,各二级院系负责检查课程的建设和完善,而且要出台相应的在线开放课程摄制与日常应用工作量转化机制,保障教師权益。以学院的管理方案为例:①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评选程序。先由课程负责人向系部提出申请,系部组织人员对本部门的课程立项申请进行审查、讨论,结合本部门的教学整体安排和需求以及申请人水平和资格签署意见,符合相关课程建设条件的向学校层面申报,最后教务处对各系部申报的材料进行预审,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系部上报材料和教务处审查意见,结合学校专业定位和经费情况,审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立项及资助力度。②教师工作量的转化机制。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后,校内学生在选课时,首轮一节课时按2个标准课时计算,只计一个标准建制班级,不重复计算,其他班级一节课时按1.2个标准课时计算,第二轮后每个课时都按1.2个标准课时计算。校外学生在选课时,实施助教管理制度,由专人进行后台维护和更新,负责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专项工作,工作量计算标准为:开课学期给予全体助理教师补助课时总量=校外完成学习人数/50人×18(参照高校一学期开课周数)。
四、创建常态化课程共建基地,巩固校企合作优势
1.互助共建提升成果水准
“校企合作”机制有序实施后,战略层面可以探索共创在线课程建设基地,形成常态化模式。高校有拍摄任务或教师有申报在线课程摄制意向时,与企业联合建组开展工作,根据特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特点,拟定摄制工作的呈现方式、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需求,以确定摄制团队的人员构成。所缺专业人员和少量设备,可向合作企业有偿择优租用,在最短时间内组建摄制组开展工作,大幅提升了课程摄制的时效性。按市场价支付人员租用费和可能产生的三维设计、包装合成等制作费用,根据合作协议计件核算,未纳入的在制片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由校企双方协商定价。基于此模式,在课程摄制的申报(或其它片种的策划)阶段,专业公司便可提前介入,参与策划和创意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片子的科学性、适用性、观赏性,同时更符合在线教学的规律。相应地,当企业有其它摄制任务时,高校也可选派人员或适当提供场地参与其工作,促使高校内相关工作人员获得高水平的常态化实践机会,助力其提高技术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
2.互补共享创造更大产值
在线课程建设基地挂牌建立之后,可依托基地建立网站,为高校乃至社会提供视频课程设计、制作、发布的技术培训与咨询,探讨信息化教育、网络教学和相关技术问题。同时,可搭载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互补的共建平台,申请政府和院校相应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并可借助校企共建资源,开展针对高校虚拟课程技术及应用、网络教学课程设计、教学互动技术、网络远程教学等与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企业可以共建基地冠名商的身份,为高校组织相关课程开发研讨会、微课竞赛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五、结语与展望
“互联网+教育”为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注入了创新源动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与用,是深化高校教育变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高等教育迈入信息化快车道,公安高等教育也要紧跟潮流。当前各公安院校独立线下课程资源和教学体系的现状,与互通共享的教育发展趋势并不相符。
建设公安类精品在线课程,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立足于高校担负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主体责任、社会积极参与的理念构筑的“校企合作”机制,巧借社会资源“长板”补自身“短板”建设精品课程,既解决了公安院校相关制作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又能引进专业团队,优势力量互补,继而再深挖探索常态化共建基地的潜在价值,长远互助互享、互利共赢。可为各公安院校学生、政法行业民警、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实用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公安人才培养取得了新成绩,各地民警能够随时在职“充电”,社会大众也能将法律类相关课程作为工具书去查阅参考。
下一阶段,要着重加强对校内课程学分认定机制的研究,将课程开放共享的成效再完善,并可深挖校际合作模式下在线开放课程共建的价值。探索建立“优客联盟”式的公安院校共建共享课程联盟,并落实学分互认机制,建成具有实战化特色的一流公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1]教高司函[2019]32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Z].
[2]教高[2019]8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3]王明志,赵月洁.公安院校在线開放课程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J].公安教育,2019(12):62-66.
[4]夏存喜.公安院校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内涵、依据及行动体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9,34(1):5-12.
[5]何芳州,张丽云,王冶.公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经验谈——以“视频侦查实战应用”SPOC为例[J].公安教育,2020(1):65-69.
[6]冯年华,陈小虎,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3):58-61.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