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2020-12-24李志河杨玉霞
李志河 杨玉霞
摘 要:文章选取2014—2020年CSSCI收录的教育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8种权威期刊进行分析研究。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法,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近7年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利用关键词共现图谱、机构共现图谱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序列图谱等的分析,得出近7年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热点为MOOC和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与创客教育、虚拟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预测出研究发展趋势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学分银行的推进、跨学科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教育技术;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3-0001-06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表明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那么近几年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题有哪些?发展脉络如何?当前的研究前沿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全面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详细现状,为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本研究选取2014年到2020年8月 CSSCI收录的教育技术领域的8种期刊文献,借助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进行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旨在呈现近7年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动态监测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学科知识结构差异,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研究主题。[2]参考借鉴人工智能领域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實验和实证研究,从多角度切入,探寻学科交叉点和发展途径,确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凸显教育技术学在教育领域以及技术领域的重要传承、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和功能,明确教育技术学的知识范畴和边界,从根本上梳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重要性。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以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律理论为基础,离散律理论认为核心期刊才能反映出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在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筛选研究后,选择了《电化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等8种期刊作为研究样本。[3]以CNKI为信息源,按照出版物名称检索了2014—2020年近7年间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期刊,对标题、作者、摘要、来源出版物等题录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数据清理,排除掉书评、会议、广告以及编辑策划内容等性质的数据,得到有效数据信息8029条。8种期刊名称和期刊影响因子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近7年的CSSCI收录期刊发现从2014年开始比较稳定在目录当中的期刊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是在2017年新收录的期刊。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和我国大连理工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 CiteSpace软件,以文献计量为基础,旨在通过对文献大数据的分析得出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前沿主题。软件利用Kleinberg设计的跳跃检测算法来辨别新兴研究前沿专业术语概念,因此通过 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的知识图谱可以非常直观地分析出学科、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以趋势和动态为基础形成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4]通过科学的解读,发现图谱隐藏在大数据中的规律,对可视化图谱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再结合二次文献阅读深入诠释定量分析得到结果。
3.数据处理
基于CiteSpace软件自身具有CNKI数据转换功能,在CNKI当中将选择收集的数据导出为Refworks格式数据,同时直接利用CiteSpace将数据转换成可执行的数据文档。在处理数据时将时间跨度设置为一年,本研究检索年段为2014—2020年共计7年,按照软件功能划分为7个时间分区。采用对数自然率算法(LLR),以呈现出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研究现状
对近7年来总发文量位列前十的学术机构进行统计(见表2)可知,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位列第一,文献量为877篇,占发文量的10.6%;华东师范大学紧随其后,文献量为662篇,占发文量的8%;华中师范大学文献量为626篇,占发文量的7.6%;西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发源地,发文量为174篇,排在第8位,占发文量的2.1%。同时,由图1、表2可知,发文量前八的研究机构均为师范类高校,表明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力军为科研型大学,且师范类大学成果极其显著。
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中研究机构分布较多,发文量比较多的研究机构普遍位于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城市之中。研究机构所在的城市地域分布与各行政中心城市以及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水平奠定了高校科研能力和发展状况,譬如华中师范大学所在的城市——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也是国内高等院校分布较多的城市;华南师范大学所在的城市——广州市是特大城市,集合了海内外众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国际交流协作更多;华东师范大学所在的城市——上海市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区。北京师范大学所在的城市——北京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技、教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总之,关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基本聚集在东部、东南部和中南部地区,反观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略显不足。
机构之间的连线关系与节点之间的距离代表相互之间的合作状况。[5]如图1所示,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三个机构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联系较为密切,说明这些高校内部学术共同体构建较为完善,学术交流与合作较为密切,也体现学术平台之间的内部合作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涌现。汕头广播电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等研究机构相对独立,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少。这表明同一所高校的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跨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相对较少。不同方向路径展开研究的高校成果较多,单独研究的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协作研究很少,由此推断出科研机构内部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因此,今后,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并形成强有力的联盟和相互支持合作机制,特别是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机构,应该在开放合作和协同发展理念上起到敢为人先的作用。
2.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是指一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较大数量和内在关系的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或课题。[6]一直主张从科学发现理论出发的陈超美教授,提出了基于由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被引、作者共被引等综合起来的“共被引网络”的计算方法,是从知识计量学的角度来解释和发现问题的重要理论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路径计算方法,将Node Types设置为“Term和Keyword”,Top N选择默认设置为“50”,阈值设置为一般常用的“C=3、CC=3,CCV=0.2”。最终选择MST算法,生成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高频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的每个关键词都是一个点,并且节点越大,则关键词显示的频率就越高。 关于中心性,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则该关键词和其他关键词将在文献中共存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对共现网络的影响越大。
在关键词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CiteSpace 输出2014—2020 年8种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被引频次及中心性,如表3所示,本文选取高频关键术语前20个,其中包括MOOC、教育信息化、学习分析、翻转课堂、人工智能、在线学习、大数据、远程教育等词,同时这些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表明2014—2020年间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相关研究处于核心地位,也就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他关键词如深度学习、教育大数据、创客教育等紧随其后出现。表明研究的视野广泛,未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中,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深入细化到不同的分支领域,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同时表现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在教育领域体现出其相对重要的独特位置。
三、研究热点
根据图1、图2和表3的信息以及对二次文献的梳理可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近7年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MOOC与教育信息化
MOOC从2012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慕课发展时间的延长,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不少,内容和主题也越来越丰富,微课、慕课逐渐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7]关于MOOC平台的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数据库已成为中国教育网络内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产物,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资源支撑。[8]慕课相关的研究文献大多数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随着慕课发展的时间越来越长,与之相关的文献就越来越多,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不少,内容和主题也越来越丰富。
教育信息化一直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经久不衰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国内最早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5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文献量从2011年开始呈现出井喷式上升的状态。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每一发展阶段都涌现出极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的研究主题。结合文献分析发现,我国这一阶段研究主题在政策层面,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到发展战略方向宏观论述、政策的支撑,都推动了学科领域的发展。[9][10]实践层面,涉及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研究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等方面。同时深入探讨了几个方面,包括教育理念与教育思维领导力之间的界限,以及教育人才培训模式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
2.大数据与学习分析
大数据的发展为我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许多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的大规模评估已经产生了大量学习过程记录,这些记录为我们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可以掌握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教学的情况,提高大数据研究的成效,实现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教育大数据潜在价值的基础目标。 在线教学平台和自适应系统产生的大量学习数据都可以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出它的价值。[11]如何在实践中将学习分析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将成为量化研究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联通性使信息安全与信息隐私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又多了一个方向——大数据安全。对于隐私泄露、访问权限保护、数据可信性受威胁等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策略。[12]
3.智慧教育与创客教育
担当技术中介角色的智慧教育是现今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新诉求,也是当下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一大焦点。[13]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风起云涌,都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或大或小的作用,这些为智慧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创客教育融合技术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创新和实践体验,是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出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其以“在创造中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14][15]创客教育有无限的价值潜能值得我们去挖掘,其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改革,甚至教育系统变革和国家人才战略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逐渐向实践探索,最为突出的是具体案例的具体研究,针对课堂环境、学习环境的内容是有关智慧教育中比较热门的话题。[16]围绕创新展开的“创客”和“创客教育”,都体现了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在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和人才需求的现实挑战下,人才培养战略的改变意味着我们在不断进步。
四、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为了阐明教育技术研究主题的演变趋势,我们利用 CiteSpace 中“Timezone View”,即“時区视图”功能,根据时间趋势对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序列图谱,如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核心内容变化相对较小,表明该研究领域的中心主题已经成熟,远程教育、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等一直是重点研究的领域。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虽没有显著的变化,但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理念的革新,每年都会在一些具体主题上衍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
1.人工智能将开启全新的教育时代
技术的不断革新将对我们的学习及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所表现出的决策与预测功能衍生出新一轮关于机器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开放教育资源的讨论,人工智能在教育技术领域引领深度创新。[17]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包括教育类相关企业,也在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学习体验等方面取得崭新的成果,以期在教育市场中取得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当然这需要积累海量用户的学习数据。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是人类高效处理数据信息的必然选择,虽然它们距离发展成熟仍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但足以支撑互联网教育完成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因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专家和学者在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未来围绕人工智能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整合趋势,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技术整合将成为未来AI教育的必然走向,人工智能与混合现实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就是基础。这些技术无疑为创新性学习机制、构建智能学习系统提供了重要保障,将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对推动创新文化体系的建设及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8]
2.跨学科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当前,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还需要掌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跨学科的能力。未来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技术整合将是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内容。[19]只有教师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更普遍地具备跨学科能力。保证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就是走出了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的第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而教师是否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是学生提升跨学科能力的关键。在教师培训中加强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跨学科能力的考核,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方向。
3.利用技术的教育评价研究
面对教育形式多样化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日益广泛。[20]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对这一复杂学习过程的学习及学习信用度的测量成为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首要任务。此时区块链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利用区块链技术我们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生学业测量、学生跨学校跨国学习成绩等的记录、存储、可信性处理等。[21]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是不可忽视的。未来区块链在“互联网+教育”的构建上必然能发挥出重要作用,推动教育体系变革也是区块链技术肩负的重任之一。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经验,在学生大数据(学习数据以及学信数据)、学位认可度、开放式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以及构建去中心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都值得探讨。[22]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学生学业测量和教育公信力,这将会是教育技术领域未来应用的一大现实体现。
4.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混合式教学以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以学为中心的诉求使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显优势。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教育部在各类文件中所提出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十分吻合。[23]随着各式各样的移动技术的应用被正式整合到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中,混合式教学不再单纯地只包含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更准确的说是指可移动通信技术、在线网络学习环境、课堂讨论等相结合而成的,具备多种功能可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的情境式教学。[24]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停课不停学”理念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的同时,开始逐渐尝试利用新兴技术和新兴发展模式,以发展的目光开展混合式教学相关的研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愈加重视有关大规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后疫情时代,如何协同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研究重心和热点,为教师在常态化防控中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25]
五、研究结论
过去六年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初步揭示了2014—2020年间的研究热点与知识基础,但限于选取的数据、计量指标和研究水平,不能完全反映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全部特征。从近7年的CSSCI权威期刊的刊载量来看,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量变化较小,更加注重文献的质量。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大致集中在MOOC、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学习分析、教育大数据、智慧教育、创客空间、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在线学习、技术融合等方面,研究的内容具有跨学科、实证性和问题意识的特点。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和进展,但对该领域的发展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当中需注意以下情况。
一是研究内容。就关键词词频和中介性分析结果来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主题共现较为分散,由关键词组成的研究主题的热点较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不够充分。从研究主题来看,逐渐由技术范式向人文范式转变,对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学科发展在探索融入技术的同时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并不断创新。
二是研究群体。根据研究学者的图谱共现和研究机构的图谱共现得知,由研究机构分布区域来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在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呈现出各自为伍的局面,缺乏沟通与交流。处于优势地理位置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其他机构。由研究领域来看,研究成果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基础教育阶段研究群体的成果很少,这说明中小学研究者對该领域的关注较少,也侧面反映基础教育阶段对该领域的应用滞后。因此,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术机构之间要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与协作,且研究成果突出的机构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其它机构在该领域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9):5-16.
[2]张佳.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教师教育领域八种权威SS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9(2):29-36.
[3]王芳,陈锋,祝娜,杨京.我国情报学理论的来源、应用及学科专属度研究[J].情报学报,2016(11):1148-1164.
[4]CHEN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101(1): 5303-5310.
[5]CHEN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a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377.
[6]CHENC.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 Jouranl of Informetrics,2009(3):191-209.
[7]胡英慧,袁磊.探究教育技術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十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3):7-10.
[8]李强.慕课+云计算技术引领的教育结构变革——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化变革发展的趋势[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98-101,106.
[9]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10]吴旻瑜,武晓菲.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远程教育杂志,2018(7):4-10.
[11]侯山,陆秋凤.教育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5):253-254.
[12]赵慧琼,姜强,赵蔚.大数据学习分析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3):5-11.
[1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8-26,49.
[14]陈婷,胡雪涵.近年来我国创客教育研究现状及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7):10-19.
[15]万昆,叶冬连.“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2):14-20.
[16]朱宁,徐红彩.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基于1999—2018年CSSCI索引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5):7-13.
[17]严晓梅,高博俊,万青青,尹霞雨.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发展趋势——第四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9(7):31-37.
[18]兰国帅,郭倩,张怡等.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2020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2):27-39.
[19]赵建华,蒋银健,姚鹏阁,李百惠.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3-17.
[20]杨文杰,范国睿.教育变革的张力与活力——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变革诸要素逻辑关系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8(5):5-15.
[21]沈忠华.新技术视域下的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评估新探——兼论区块链技术对在线教育评估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7(3):31-39.
[22]杨现民,李新,吴焕庆,赵可云.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与现实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34-45.
[23]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24]杨歌谣.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的文献综述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9(2):64-67.
[25]张惠敏,梁为,陈浩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深圳市长周期“停课不停学”实践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20(8):33-40.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