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异同辨析及启示
2020-12-24姜勇仝梦梦
姜勇 仝梦梦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沿革、概念界定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共含的“身体”“行为”和“信心”三个要素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度的辨析:以“身体”为基点对“身体能力”与“运动能力”辨析;以“行为”为延伸对“认知”与“健康行为”辨析;以“信心”为动力对“情感”与“体育品德”辨析。依据以上得到的启示: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都将追求健康第一作为目标;两者的发展具有阶梯性;两者的实践路径具有交叉与互补性。
关键词:身体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终身体育;异同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4-0011-05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literacy and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JIANG Yong, TONG Meng-meng
(College of P.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cept defini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and the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By taking the co-contained three elements “body”, “behavior” and “confid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physical ability” and “sports ability” based on “body”, and analyzes “cognition” and “healthy behavior” with “behavior” as extension, “emotion” and “sports moral character” with “confidence” as motive forc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 enlightenment is that both physical literacy and the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ursue health first as the go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s ladder-like;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two is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ry.
Key words:physical accomplishment; core accomplish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身體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先后提出,都曾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两者虽然在内涵上表述并不一致,但是承担着共同的任务——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2019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特别提出了发展青少年身体素养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它首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并将“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连接起来。身体素养作为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1],在体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既有的学校体育领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表现,它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一个分支点[2]。身体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终身体育这一大家庭中。可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如何去区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思考。基于此,本文从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沿革、概念界定等方面对两者的联系与差异性,进行探讨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
1 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1.1 发展沿革
“身体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1938年,美国的《健康与体育教育杂志》登载的文章中曾提及到它。近年来,“身体素养”一词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英国学者 Whitehead于 1993年首次提出“身体素养”一词,并赋予身体素养全新的内涵。2010年,国际社会起草的《关于体育教育的国际立场声明》明确指出:“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成果,是儿童、青少年全方位发展和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基础。”身体素养的势头可谓越来越旺,包括英格兰、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纷纷出台有关“身体素养”的政策方针。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把“身体素养”作为体育的目的之一,并纳入了新宪章里面[1]。之于国家政府种种举措表明,身体素养对于未来的体育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概念最早于1997年提出,英文表示为“Key Competencies”。国际经合组织用时五年之久,研究关于“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简称DeSeCo项目)。2002年欧盟围绕有关“核心素养如何与课程相整合”等问题进行探究,历经三年时间才提出了有关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以及八大核心素养。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布鲁金斯学会启动“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项目,从此便引起了国际教育协同发展关于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热潮。核心素养逐渐得到中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根本任务[3]。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并指出各水平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历程中,各个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都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包括在内。通过分析两者的历史背景来看,不同的是:身体素养一词的出现早于核心素养,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分支点;当前身体素养已被纳入国家的政策中,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聚焦点,围绕的关注点是体育学科领域。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从西方传进我国的;两者都受到了学者的极为关注;两者在未来的体育发展道路上对人们体质的改善会有阶段性的促进作用。
1.2 概念界定
对于身体素养含义的理解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然而被大多数学者所遵循且符合时代潮流的表述是英国学者M. Whitehead提出的观点,身体素养是指为了生活需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以及知识与理解[4]。其中包含了身体、认知、行为以及情感四个维度。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概念有着统一的表述,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水平阶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5]。体育与健康学科与语数外文化课不同之处在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是知识与技能相融合,主要的是通过“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于认知性学科,而其他学科则属于逻辑认知性学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该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包含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三个维度[3]。
概言之,身体素养是指在人的生命旅程中,重视参与身体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通过分析两者的概念来看,不同的是:身体素养面向的是全体公民,特指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但就学校阶段而言,身体素养面对的人群只是学生,身体素养隶属于学科核心素养;相同的是:两者都注重运动时所具有的良好情感体验;对运动锻炼者运动能力的培养;对运动锻炼者身體活动价值观的培养;对运动锻炼者良好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异同辨析
2.1 以“身体”为基点对“身体能力”与“运动能力”辨析
“身体”通常指人的整个生理组织。良好的“身体”是身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可身体能力与运动能力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区分呢?国际身体素养协会解释到身体能力是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各种运动类型的能力,体验运动时间和强度变化的能力;运动能力是体、技、战、心、智五种能力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身体能力中与生俱来的攀、爬、跑、跳、投等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便是身体素养存在、发展的前提,身体活动能力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复杂的技术动作,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运动能力只是以体育课作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作用下努力而掌握的成果。通过定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身体”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虽然身体能力从小体现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但如何运用身体去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则需要通过体育课更深层次地去提高。
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而专项运动能力并非人人都具备。运动能力包含了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运动能力,身体能力与基本运动能力都包含了从事生活、运动以及劳动所必需的能力。身体能力更贴近于生活、更是为了营造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例如:环卫工人,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不仅可以服务于大家,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良好的身体能力,促使我们能够参与更为广泛的运动项目,掌握各项运动技术;由于每一个人的身体和身体能力都有所不同,个体方面之间都存在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所能掌握的身体能力也会各不相同;而专项运动能力却区分开了与身体能力的不同之处,专项运动能力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必须对所学的运动项目学精、学透,甚至在某个阶段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而且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去教授。
“身体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终极目标虽然一致,但过程目标却是不同的。终身体育是呼吁全民健身的口号,是教育者灌输给我们的理念,同时也是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目标。身体素养中的身体能力由于个体原因,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都会有所不同,并没有特定的目标要去完成。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仅只有终身体育一个目标要去完成,还有高水平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运动项目。而运动能力针对每一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课程分目标要去达成,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都必须达到所规定的目标,每一学期都有着规定的项目去学习,直到通过最后的测试,主要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以及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简单地讲,学校体育目标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但却没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到底是什么,最终才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而是单纯的喜欢“身体锻炼”现象频繁地出现。
2.2 以“行为”为延伸对“认知”与“健康行为”辨析
身体素养所蕴含的“行为”与学科核心素养蕴含的“健康行为”都是“行为”中的一个分支点。“行为”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国际身体素养协会解释到“行为”是指为生活而参加身体运动,并且自愿按时地参与运动,明确身体活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健康行为”是指通过运动达到增进身心健康以及适应外界条件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身体情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两者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身体素养蕴含的“行为”更多的倾向于日常生活中,关注于社会公民;而健康行为只是围绕学生而去培养的一种能力,健康行为不仅仅是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还包括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消除运动性疲劳等情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并逐渐形成一种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方式。
认知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养成。国际身体素养协会解释到知识与理解(认知)是具有表述影响运动基本因素,明晰积极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益处,了解在多种场合和不同生活环境中身体活动的安全性的能力;认知能力包含了对身体活动的认知、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以及对环境感知的能力;健康行为是指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健康行为知识、运动安全知识以及运动的健身理念。我们清楚地知道对于一项运动项目重难点的理解能力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运动者运动时接受的快慢程度,同时也会防止因做错动作而受伤的发生;明晰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益处,更易了解健康行为知识以及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通过对处于不同环境的训练过程中,对危险的察觉能力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养成。
没有了身体认知,身体活动便是盲目的、空洞的,健康行为便无从谈起[6]。知识与理解(认知)在身体素养中起了铺垫作用,它不仅仅是对运动项目的理解,更多的关注这个运动项目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为生活而参与身体活动打下了基础。目前社会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久坐成习的习惯,导致缺乏身体活动锻炼,体质普遍出现下滑的趋势。身体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进而意识到运动之于我们身体非比寻常的意义所在。
2.3 以“信心”为动力对“情感”与“体育品德”辨析
“动机与信心”(情感)是体育品德中体育精神所包含的一部分,两者包含的自信又不完全相同。国际身体素养协会解释到动机与信心(情感)是指让身体活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从运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运动者的自信心。体育品德中体育精神包含了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以及超越自我等。这里所指的自信不仅仅是通过运动获得的,还包括运动员在赛场上队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以及家人们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而这会作为比赛场上最大的动力指引着我们前行,最终会取得胜利的果实;身体素养中的“动机和信心”主要是通过日常身体活动锻炼而获得的自信心,而且丰富多彩的身体活动经历亦可促进个体产生较好的自我价值感,包括个体的自尊与自信[7],同时在学校的阶段中,也包含了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给予的支持。
情感与体育品德相辅相成。上好一门体育课,不只是课堂内容有多么丰富,从中学到了多少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在于体育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品格以及运动中情感的体验。身体素养中的情感体验面向的更多是社会群体;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是通过上外堂课让学生体验到伙伴之间的配合,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场合的心理状态,并在锻炼过程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以及不断打破自我极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面向社会的“前奏”,课堂中的体育俨然已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演练场[8]。
3 启示
我国目前关于“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身体素养”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特点、测评体系、哲学基础以及价值探微等方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框架体系、研究进展、培育途径等方面。但对于身体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带着问题对两者进行了辨析,通过进一步了解给予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3.1 追求健康第一的共性
“生命在于运动”出现于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文件中,再次证明了体育运动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人养成久坐成习的生活方式,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生活方式取代了人类的身体活动,导致人们的体质水平普遍下降。体育的本质是健身育人,即通过运动与健康教育促进个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共同发展。运动可以促使人们的心情愉快,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散发出运动的魅力,而且还能保证整个人的身体健康水平,这大概是我们爱上运动的原因之一。
目前,“健康”已然成为我们在身体素养之旅的道路上一直追求的信仰。良好的身体活动能力能让我们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也会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以及参与运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依据,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代表,是明日之子,是国家的希望,学生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国家极为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它对健康的作用综合体现在发展体能、预防疾病、放松身心等方面,是有效增进健康的最积极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健康而言,学生的健康、全民的体质水平等都是通过体育运动进一步提升,两者共同指向——健康。
3.2 发展的阶梯性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生阶段旅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它间接性地影响着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时间,同时促使身体素养的培养迈向一个新的阶梯。身体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生命的不同周期,与生俱来的爬、走、跳、投等身体活动能力是身体素养存在、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已经着手实施,例如:2017年,英国将身体素养的培养由小学生提前至婴幼儿阶段,并制定了《幼儿身体素养框架》;目前,我国也把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身体素养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乐学、会学以及主动去学,这样才能够促进身体素养的培养,以此延长人们运动的时间。从学校阶段来说,身体素养的培养隶属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起了尤为关键的作用,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身体素养。当走、跑、跳等基本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掌握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他的动作感兴趣,例如怎么才能跑得更快、跳得更远、蹦得更高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让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到一项运动项目的重难点,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养成运动的习惯等目的,从而有效地提升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当开始面向社会时,人们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去参与身体活动的锻炼中去,这将有助于培养具有身体素养的人,明晰“素养”发展的阶梯性,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運动之于生活的涵义。
3.3 实践路径的交叉与互补
身体素养贯穿于人的一生。目前国外的一些国家将“身体素养”作为中小学生体育教学领域内的指导思想,而我国有关“身体素养的理念”正在逐渐普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将学校作为身体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与学科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身体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面向的群体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群体——学生,这也是将学校作为身体素养培养阵地的主要因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伴随着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主要是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的标准去开展每一节体育课,使学生通过体育外堂课的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水平以及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课”“课外体育”以及“具有身体活动的校本课程”都是身体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式,换句话说,也是一种培养的路径。与生俱来的身体活动能力为体育运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使运动时动作变得更加流畅,因此会有更多的学生爱上运动。与此同时,也为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们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2019年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发展幼儿体育的发展,汪晓赞教授表示我国目前并没制定有关幼儿体育的课程标准,同时也缺乏师资队伍等现状,虽然国家意识到“身体素养要从娃娃抓起”的培养模式晚于英国,但坚信在不久的未来身体素养的培养模式会更加完善,这也会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一个更好的衔接作用,对促进未来终身体育的发展具有政策引领作用。
4 结语
“身体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与差异性。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终身体育,共同指向——健康;身体素养伴随着人们身体活动的缺失而被提出,更多关注的是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来,每一水平阶段都有着相应的课程目标去完成,最终培养的是具有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学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具有的深远意义。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为身体素养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了基础作用。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也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海.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体育科学,2018,38(3):3-11.
[2]姜勇,王梓乔.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10):39-43.
[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J].人民教育,2015(7):26-30.
[6]高海利,卢春天.身体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理论价值探微[J].体育科学,2019,39(7):92-97.
[7]施艺涛,崔华,解有毅.身体素养哲学基础、概念界定和评测体系的系统评价[J].体育科学,2019(8):3-11.
[8]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