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0-12-24高学雷李竹平
高学雷 李竹平
【教学目标】
1.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上下文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學过程】
课前 聊姓名,唱儿歌
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叫我“阿雷老师”,同学们猜测一下,它是怎么来的?
生:我观察到大屏幕上您的姓名里有一个
“雷”,是从姓名中来的吧?
师:你是一个很会观察和思考的学生,请坐。我的姓名里最后一个字是“雷”,阿雷来自我的名,是我名中的一个字。那我的名字是——
生:高学雷。
师:(摇头)再问一遍,我的名字是——
生:(窃窃私语)学雷?
师:你来说说?
生:学雷吧?
师:是的,我姓高,名学雷。说说看,你姓甚
名谁?
生:我姓杨,名可欣。
生:我姓范,名悦然。
师:请坐!都是很好听的名字。
【教学意图:三年级学生可能没有姓和名的概念,这里的交流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姓与名的认知。】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一年级下册学过的一首儿歌,不过,我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带着大家来温故。猜猜是什么特别的方式?
生:课件展示。
师:你看老师拿来了什么?
生:(惊诧)啊,吉他!吉他!
师:嗯,吉他。老师把一年级下册的那首儿歌编成曲用吉他弹唱,我猜大家一定很想听吧?
生:(齐)想听。
师:你们要认真听,想一想这首儿歌的名字是什么,一会儿看看哪些同学能说出这首儿歌的名字。
(师弹唱《姓氏歌》,情之所至,学生一起唱起歌来。)
师:好听吗?如果时间允许,下课前我还会给大家唱一首。谁来说说刚才这首儿歌的名字?
生:《百家姓》。
师:嗯,歌里有很多姓氏,但这首儿歌不是《百家姓》。既然学过了,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你说说看。
生:《姓氏歌》。
师:是的,你叫什么名字?
生:周子阳。姓周,名子阳。
师:这位姓周名子阳的同学很厉害!别人都忘记了,他还能记住。学习就得这样,要记牢固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学意图:由老师的名字说起,学生能比较清楚地区分姓与名;通过吉他弹唱《姓氏歌》,带着学生回顾旧知,感知复姓,为所学课文的课题认知做铺垫。】
第一板块 初读,读正确读流畅
师:(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这幅图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一个小孩爬到水缸上去了,一不小心,跌到了盛满水的缸里,他在水缸里一直喊救命。司马光听见了,就拿了一块大石头,举起石头把水缸给砸破了。水流了出来,那个落水的孩子就得救了。
师:讲得好不好?(生:好!)绘声绘色,带着动作,把老师和同学们都带入到故事里去啦!你看,他们都给你鼓掌了!能讲这个故事的请举手示意。(大部分学生举手)看来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啊!
【教学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落实学生对这个故事的讲述之目标。】
师:这样一个故事,被写进课文。在一年级老版教材里,(出示人教版现代文《司马光》)它是一篇现代文,抛去课题和标点,一共141个字。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同题课文——《司马光》。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大家想一想,“司马光”姓甚名谁呢?
生:姓司。
师:姓司,对吗?回顾一下,我们唱的《姓氏歌》。
生:姓司马!姓司马!是复姓。
师:是的,司马是复姓。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历史上,姓司马的也出过不少名人。谁能说出一个来?
生:司马懿,是三国时一位将军。
师:你真厉害,历史知识丰富。谁还知道其他姓司马的历史名人?
生:司马迁,他好像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我忘了
书名。
师:谁知道司马迁写了什么著作?
生:《史记》。
师:是的,司马迁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同学们知识可真广博啊!
师:(出示课文)好,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范读)去掉题目,去掉标点,数数文章一共多少个字?
生:30个字。
师:(出示现代文字数和本课文言文的字数进行对比)大家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文言文字数很少。
生:语言更简洁了。
(师板书:文言文语言简洁)
师:通过字数对比,大家有什么疑问呢?
【教学意图:落实课后第三题,加深学生对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点的认识。】
生:这么短,能把事情讲清楚吗?
师:是呀,这么短短的30个字,能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讲完整吗?通过我们不断深入的学习,看看我们的疑问最后能否得到解决。
师:跟老师读。老师读一句,你读一句。(师分句范读,生跟读。)再跟老师读,这次,我按句号读,你们跟读。(师按照两个长句子范读,生跟读。)老师读全文,大家再跟读全文。(师范读全文,生跟读全文。)
师:老师刚才示范读的时候,注意了古文的朗读停顿,大家看着停顿,同桌互相练读一下。
(生练读)
【教学意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也是第一次朗读文言文,教师的示范领读,对于学生正确停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环节由短句到长句,再到全文领读,循序渐进,给学生一个熟悉停顿的梯度,效果良好。】
第二板块 再读,理解文言内容
师:司马光出生在1019年11月,
距离现在正好一千年。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了近千年。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呢?(出示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兒登瓮,足跌没水中。)你来读一读。
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读得很好,节奏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出示:群儿戏于庭)第一句写了谁?
生:一群小孩在玩。
师:从哪个词看出是一群小孩?
生:群儿。
师:群儿,很好!你读一读,突出“群儿”。(板书:群儿)
生:群儿戏于庭。
师:嗯,听出来是谁在庭院里玩了。群儿在干什么呢?你来说说看。
生:他们在庭院里做游戏。
师:哪个字是说他们在玩游戏呢?
生:戏。
师:是的,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突出他们在干什么。(板书:戏)
生:群儿戏于庭。
师:很好,突出了他们在做游戏。他们在哪里玩游戏?一起说说看。
生:(齐)庭院,他们在庭院里玩游戏。
师:在“庭”字前加个“于”。对比一下“群儿戏于庭”和“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你们有什么发现?(板书:于庭)
生:我发现古文的词序和现代文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他看出了古文往往词序和现代文不一样,有时会颠倒过来,那我们理解古文的意思时就要考虑词序问题。(板书:调整词序)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文章接着又写了谁?
生:一个小孩。
师:文中哪个词是说“一个小孩”?
生:一儿。
师:(板书:一儿)一个小孩干什么了?
生:爬到了水缸上。
师:“爬上了”就是文中的——
生:登。
师:你来读一读,突出他是怎样上了水瓮的。(板书:登)
(生读)
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儿?
生:他失足掉进了大瓮里。
师:“跌”这个字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孩子是“失足”掉进了瓮里。你看“跌”的意思就是失足摔倒。一起读读这句。(板书:跌)
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你看短短的十来个字,就把事情的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故事又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呢?我们往下看。
(师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出示:众皆弃去)这一句又说了谁呢?
生:很多人都跑了。
师:哪个词是说很多人的?
生:众。
师:这里的“众” 不包括谁呢?(板书:众)
生:司马光。
师:何以见得?
生:下文说了“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是呀,联系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你来读一读,突出“众”。这里的“众”还不包括谁?
生:落水的孩子。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上文说“足跌没水中”。
师:联系上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真不错。你们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众”的含义,这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师:这个“众”和前文中的哪个字意思相近呢?
生:“群”。
师:是的,(出示:群儿戏于庭 众皆弃去)对比读一读。(生齐读)文言文就是这样,用字很讲究,很准确。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师:司马光留下来做了什么事呢?
生:他在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把缸砸破了。
师:哪个字说是司马光做了这事呢?
生:光。
师:司马光,文中只用了他的名,言简意赅,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板书:光)光做了什么事呢?
生:司马光拿着一块大石头砸那口大缸。
师:文中用了三个动词把司马光破瓮救友的过程
交代得清楚明白。这三个动词是——
生:“持”“击”“破”。
师:是的,大家把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以突出司马光破瓮救友的行为。(板书:持 击 破)
师:大家再来读一遍,读的时候带上动作,再次体会司马光是如何破瓮救友的。
生:带着动作表演读。
师:事情的结果是——
生:水迸,儿得活。
师:大家一起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出示全文,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绘声绘色,有些同学还带着动作,读得很棒。
师:2004年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邮票,(出示)你们看看,看明白了吗?我看同学们频频点头。你来说说看,三张邮票都画了什么?
生:第一张邮票画了小儿落水的画面。
师:文中哪几句话写了这张邮票的内容?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第二张邮票画了什么内容?
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师:这是事情的经过。一起读一读。第三张邮票画的是——
生:儿得活。
师:这是事情的结果。语言简洁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你看30个字,就把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交代得清楚、明白、完整。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我们平时讲故事、写文章,也要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明白。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短小而完整的故事讲一讲。预备起——
【教学意图: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读中理解,并采用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同时巧妙利用2004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司马光砸缸三张邮票,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使学生轻松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 三读,当堂熟能成诵
师:老师把文章变一下,你们还会读吗?(出示无标点的文章)
(生读)
师:真好,没有标点,你还能读得这么流畅,准确,为你点赞!一起读。
(生齐读)
师:我写一个字大家看看,(板书“册”)这个字大家认识吧?它是一个象形字,是把竹片或木片穿起来,做成书简,用来书写文字的。那在竹简上书写汉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书写呢?
生:竖着写。
师:(出示竖版文章)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除了文字是竖着排的,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不仅文字竖排,还有朗读的时候是从右往左读的。
师:善于观察的学生。和现在横排左起排版有别。一起读一遍。(生齐读)还敢挑战吗?
生:敢。
师:(出示:繁体字竖版)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厉害了!这么多同学举手,好,大家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还想挑战吗?
生:想。
(师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
师:同学们看着图片,把这个故事用文言讲给同桌听,开始吧。
(同桌互讲故事)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你来。
(生看图,顺利讲完。)
师:尽管重复了三个字,其他讲得一字不差。厉害。
(生讲得很流利,但少了“水迸”。)
师:你看,漏掉两个关键字,落水的孩子怎能出来呢?(生笑)文言文一字千金,不能漏一字。一起讲行不行?
生:行。
(生齐背)
师:很牛啊,不到一节课,你们就背了下来。
【教学意图:通过去标点、竖排、繁体字、图片等形式,利用设置情境、同伴合作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不知不觉地在一遍遍诵读中达到熟能成诵。】
第四板块 延展,感知人物品质
师:其实,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还通过很多其他形式流传下来,人们把它画成年画,剪成剪纸,做成雕塑……人们通过不同形式让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下来,直到2004年中国邮政还为此发行了一套邮票。可见,这个故事已经深入人心。
师:司马光砸缸,他之所以能够临危不惧、机智果断地破瓮救友,这种行为绝非偶然。在《宋史·司马光传》中,在咱们这篇课文之前,还有一段话。(出示: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懂。
(生自读)
师:你们很厉害,只读错了一个字。“了”不读le,读liǎo,“了解”的意思。正因为他学习得那么认真,那么深入,那么刻苦,才有他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机智果断地破瓮救友的行为。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第五板块 书写,落实基础目标
师: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史学家,写出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出示司马光的书法作品)大家看这就是司马光的书法作品。他的字刚柔并济、自成一体。我从他的《朝圣帖》中找到他复姓中的一个字“司”,看一看和现在的楷书几乎一模一样。我们拿出笔,来临摹一下这个字。写之前,我们来读一读临帖的要求。(出示:坐姿端正,观察在先,下笔在后,写后比对,越像越好。生读要求。)
師:坐姿端正是写好字的前提,你们坐得真端正。大家观察这个“司”,它是半包围结构,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现在可以先写一个,自己对比,然后同桌对比,互相说说写得好和不足的地方,再写一个。
(生书写,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课下就按照这种书写要求,把剩下的几个字也写两遍。
【教学意图:本单元的人文目标是美好的品质,作为第一篇课文,且是文言文,对于人文目标的落实不可忽视。我主要采用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司马光能够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是源于他从小就热爱读书,他破瓮救友的举动与他幼时刻苦读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所在。】
第六板块 回顾,弹唱《司马光》结课
师:这节课,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走近了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比如,语言简洁,词序颠倒等。
师:你收获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特点的不同。
生:我背会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很高兴,因为我之前最怕背课文了。
师:那你明白背课文的秘诀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就是理解意思,然后多背几遍就会了。
师:正所谓熟能生巧,熟能成诵啊。
生:我知道了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聪明机智、果断勇敢的人。
生:我明白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
生:我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
师:是呀,正所谓“读书生智慧”。上课前,老师说还要和你们一起唱一首歌,那会是什么歌呢?
生:该不会是把《司马光》也编成吉他曲弹唱了吧?
师:你厉害,一下就猜中了。来我们一起唱一下《司马光》吧!
(师在吉他弹唱中结束课堂学习)
【教学意图:结课的设计,进一步落实学生对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课文蕴含的人文目标,从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最后的反馈来看,基本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评析】
高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充分为学生着想的课,是一节体现了教学智慧的课,是一节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课。在这节课上,师生一起享受着课堂学习活动,一起收获着学习的快乐和成果。
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陌生,在于即使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字,也不一定能够正确断句,读通读顺;即使以为自己懂得每个字词的意思,也不一定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第一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从学情出发,是学习真实发生的基础;注重朗读,是亲近文言文的必由之路;精心组织资源,丰富文化体验,是感受学习意义的智慧选择;进行适度拓展,是初步形成能力的保障。这些,都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一、沟通经验,依据学情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课堂从聊姓和名开始,激活已在学生头脑中“沉睡”的知识经验,认识到姓分单姓和复姓,这样就通过姓名,从一开始就对司马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接着,高老师让学生根据图片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将现代文故事与文言文故事进行对比,引起认知冲突,既初步发现了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可以说,这节课之所以能够层层深入,让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得益于高老师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积极沟通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依据学情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二、多种形式诵读,促使学生亲近文言文
文言文的很多特点,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感受和领悟来掌握。高老师的这节课,循序渐进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促使学生一步步读懂文言文,进而亲近文言文。
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文言文,看上去觉得“简洁”,自己读起来可能就会不知所云了,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很重要。范读不仅是为了示范怎样读通读顺,更重要的是感受断句和停顿,感受节奏,并初步探索意思。高老师在范读上,是层层推进的:全文范读一遍,按每个标点符号断句带读,按句号一句句带读,全文连起来带读。初读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读通读顺。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条分缕析,逐字逐词讲解,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实践,既得言又得意。這节课上,高老师以读代讲,通过不同的读法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让故事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在读中鲜活起来,使学生既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又发现、感受了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去掉标点、竖排、繁体字等不同方式挑战诵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熟读成诵了;伴奏弹唱,是一种创意诵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精心选择和利用多种资源,丰富文化体验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形式,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将文言文学习与文化浸润、体验融为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富的学习意义。高老师的这节课,精心选择和组织运用了多种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姓氏歌、老教材、邮票等资源的运用,支撑了学习活动,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落实,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价值。高老师很有匠心,用一组邮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深入人心,还帮助学生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介绍司马光生平,突出他是书法家,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写好这一课的生字……这种资源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