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隐喻建构

2020-12-2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隐喻模态符号

栗 蔷 薇

(郑州商学院,郑州 451200)

一、引言

多媒体教学模式业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所秉持的一种教学范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将音频、图片、视频等符号资源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各种模态符号之间的协同效果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更有学者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探索作为符号的声音、图像及行为的意义产生过程,将多媒体研究延伸至多模态这一研究领域,带有浓厚的认知功能主义色彩。尤其是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建构,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李兴忠(2015)[1],吴菁菁(2017)[2],陈树坤(2015)[3],陈定刚,李晓花(2103)[4],王丽娟(2019)[5]等学者均在多模态隐喻的理论框架下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介绍多模态隐喻理论,然后阐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多模态隐喻理论及实践

“隐喻”原本是一个修辞学上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认知学派将这一概念纳入语言的认知研究中,使这一传统的修辞学概念摆脱了文学修辞的束缚,从而进入了全新的认知领域。Lakoff 和Johnson (1980)[6]所提出的概念隐喻主张通过特定的认知领域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与经验,是以认知隐喻为框架进行语言研究的经典理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Life is a journey”这样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人的生命被比喻为一段旅程,因此句子的语义在人们的认知经验中得到生成及解读。Perie和Oshlag(1993)[7]认为抽象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所拥有的共同认知基础所传递,因此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尽管概念隐喻为句义的生成与理解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其理论本身及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尽管概念隐喻被广泛地运用在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听力教学乃至文化教学等方面,用来辅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行为,现行的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将概念隐喻升华为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策略。此外,传统的概念隐喻理论过分注重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其研究焦点着眼于语言符号的认知与识解,较少涉及到色彩图像等非语言符号的认知研究。而多模态隐喻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概念隐喻研究中的这一缺陷,为探索隐喻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冯德正 2011:24)[8]。文章接下来阐述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概念及其具体实践,并在此框架下探索大学英语模态化的教学策略。

(一)多模态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成为学界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但传统的概念隐喻由于仅仅聚焦于语言符号的本体研究,在现象阐释和理论解释力方面势必存在一系列缺陷与不足。非语言符号诸如图像、颜色、声音、空间搭配等在概念的构建和意义的生成方面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鉴于此,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着意将概念隐喻逐步拓展至多模态领域[9]。相较与单一研究对象的概念隐喻,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模态的本质及其价值,模态之间的互动、隐喻和转喻的动态转换以及隐喻的维度和经验基础等。

Forceville将多模态隐喻定义为:在认知构建的过程中,目标域和源域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达隐喻。多模态隐喻所涉及的符号有声音、气味、接触、味道、姿势、口头符号和书面符号等。Forceville曾使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对多模态隐喻进行阐释:如果一只猫通过发出类似于大象的声音来模仿大象,那么来源域“猫”和目标域“大象”则构成了多模态隐喻[10]:前者体现声音模态,后者体现视觉模态。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域和源域呈现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概念符号,这种隐喻即为多模态隐喻,这一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图1 多模态隐喻示意图

在上图中,假设A和B为图像中的目标域及源域,而C和D为文字中的目标域和源域,由B向C以及由D向A均代表跨模态之间的映射关系。那么,AD型隐喻和CD型隐喻即是我们所讨论的多模态隐喻。多模态隐喻中的映射在语言符号和图像中同时存在。以“生活就是旅程”为例,不同模态之间的跨界映射既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生活”和图像符号的“旅程”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图像符号的“生活”和语言符号的“旅程”进行表达。因此在多模态隐喻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同模态的动态呈现过程,从而打破了以单模态映射为基础的单模态呈现方式,而不同模态的呈现策略可以反映位于多模态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

(二)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具体实践

跨学科性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显赫特征。不同领域(比如艺术学、美学、电影学、符号学、传播学等)中的非语言符号之间的比喻研究都可以纳入其研究范畴。比如广告艺术、绘画艺术、电影图像、线条搭配等都是多模态隐喻早期的研究范畴。Forceville (1996)[11]最早将多模态隐喻和认知语法相结合,在此框架下研究了平面广告中图像的语义生成、认知策略及其隐喻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将图像隐喻进一步细化为图像明喻、文字-图像隐喻、双体图像隐喻和单体图像隐喻四个小类。在此基础上,多模态隐喻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实现了从图像修辞到多模态隐喻的质的飞越。当前,多模态隐喻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静态广告以及动态电视中图文语类的研究、形式各异的漫画语类(比如连环画、讽刺漫画等)、身势语、电影、音乐中的多模态隐喻建构等。总而言之,多模态隐喻将单纯语言研究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延伸至更为宽广的多模态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概念隐喻的理论体系,为揭示人类隐喻的构建和认知机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多模态隐喻与模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学习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认知行为,涉及人类多种感官的动态协作,这一点在语言学习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功利性较强,教学方式机械单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强,效率低下。显然,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亟需全新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在其面前的英语词汇、句子以及篇章等信息不但会以文字的形式存储在学生的大脑之中,而且会通过动态影像、姿态、声音、色彩等媒介形式进行呈现。这一事实指明了大学英语学习的多模态化特征。因此,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式可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的青睐。

以多模态隐喻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语义表达和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科技配合多模态隐喻的建构,最大限度地利用音像、图片、等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大学英语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大学英语学习效率的目的。

将多模态隐喻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无论是对英语教师还是学生来讲,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各异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将音像、图形、颜色等符号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促进课堂教学信息量的适度提高,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讲,多模态隐喻模式能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直观,色彩纷呈的图像资源和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四、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各种符号资源的有机搭配与动态协作是多模态隐喻的标志性特征。用多模态隐喻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促进语言符号的识记及语义的生成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与大学英语词汇、语法和语义的掌握。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知识体系、课堂氛围和基于感官的多模态隐喻建构等三方面入手,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服务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知识体系的多模态隐喻建构

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涵盖英语词汇的识记、语法分析、句子理解等方面。在这些语言知识中,语言符号是具体的,语法规则是内在的,语义生成与理解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具体化,使其成为直观可视的、便于学生理解吸收的知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多模态隐喻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位于目标域中的知识体系(词汇、语法和语义等知识)是抽象的,而位于源域中的是体现抽象知识体系的具体事物。通过音像、图片、颜色等具体信息将位于目标域中的抽象知识体系予以呈现, 形成跨模态的隐喻映射,这一过程即学生知识体系的多模态隐喻构建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图像、播放声音,并用不同的颜色将不同词性的词汇区别开来。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色调、亮度来展示本节课中的关键词汇信息和篇章信息,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性地展示英语长难句的语法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在源域(音像、色调、亮度等)和目标域(语言符号)之间产生隐喻映射,从而动态性地构建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多模态隐喻。

(二)课堂氛围的多模态隐喻建构

课堂氛围作为一种隐性的多模态隐喻经常被人们忽视。从本质上说,课堂氛围是一种由三维立体空间所构成的模态形式。方位布局和空间设计通过三维的形式传递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而这些意义均是通过认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布局中,桌椅固定于地板之上,和黑板呈现出机械的空间对立关系。此外。传统教室的讲台、讲桌等在空间上位于较高的位置,这和学生的桌椅之间呈现出一种居高临下、主导统治性的空间关系。这种教学氛围和空间布局所投射出的隐喻意义是:一方面,教师课堂讲授风格较为机械单一,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被动输入。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位于被统治的地位,这种空间隐喻意义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导向相违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空间多模态隐喻意义的传递,着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将教师门窗打开,桌椅相对自由地摆放,由此传达开放自由式的多模态隐喻意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由流动和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写作。此外,还可以将教师讲台和学生桌椅置于同一空间平面,或将学生桌椅设计为圆形,教师位于学生中间,由此产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级互动的多模态隐喻意义。

(三)基于感官的多模态隐喻建构

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人体多个感官分工协同的结果,因此基于感官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是听觉隐喻和视觉隐喻的多模态建构。语音、重音、语调等语音特征的不同使用都会造成语义的变化,Fónagy (1999)[12]将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关系称为“语音隐喻”,即通过语音范畴对语音范畴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音隐喻理解语义,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视觉隐喻的多模态构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均通过视觉获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资源和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视觉隐喻对所学词汇和篇章做出正确的记忆与理解。因此,视觉图像所产生的视觉隐喻具有激发想象力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效率。

五、结语

毋庸置疑,多模态隐喻理论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颖的教学范式。将多模态隐喻理论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高校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多模态隐喻策略的建构,充分利用多模态隐喻所具有的理论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动态协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语言习得效率的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隐喻模态符号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学符号,比多少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