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境截获长小蠹疫情分析与建议

2020-12-24王洛高周丽丽杨洪娟李林杰刘培海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进境木材种类

王 凯,王洛高,周丽丽,杨洪娟,李林杰 ,刘培海

(日照海关,山东日照 276800)

【研究意义】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扩大,口岸检疫人员频频在木材和木质包装等介质上截获长小蠹,这给我国的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风险。譬如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之前虽在很多国家发生蔓延,但在我国一直未有发现,直至2018年,Li等[1]首次报道中对长小蠹已在我国海南出现,并在全岛广泛分布且成功定殖。此外,2007年修订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直接将长小蠹的两个属:异胫长小蠹(非中国种)和长小蠹(属)(非中国种)列入其中,充分说明了此类昆虫检疫的重要性。

【前人研究进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长小蠹种群的研究较少,公开的文献和分类学鉴定资料十分匮乏,这对口岸检疫鉴定是巨大的挑战。我国长小蠹亚科的研究相对滞后,分类系统有待更新,种类和分布记载零散,除此之外,还未有人对长小蠹进行过系统的形态学分类研究[2]。

对于长小蠹的进境截获研究,陈乃中[3]在 1990年最早发文阐述了长小蠹在口岸截获鉴定的困难和检疫重要性。此外,嵇均光[4]、焦国尧等[5]、陈志麟[6]、徐伟等[7]、邓福珍等[8]、廖太林等[9]、陈志粦[10]、朱宏斌等[11]、花小燕等[12]多次发文报道了长小蠹的截获情况。

【本研究切入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详细了解近些年来长小蠹亚科昆虫的截获情况,为口岸检疫监管和风险分析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本文将通过对全国各海关检疫部门截获的长小蠹亚科昆虫数据,尤其是其种类和数量、来源国家和截获方式等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1 进境截获长小蠹概况

通过对 2003—2019年我国口岸进境有害生物截获数据统计可知,期间共截获长蠹 111种(属),138012种次,其中检疫性长小蠹 49种(属),103651种次,非检疫性长小蠹 62种(属),34361种次,截获的检疫性种次数远大于非检疫性。由图1 可知,自 2003年开始,我国口岸截获的长小蠹种(属)数和种次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 2017年达到最高峰,分别为 66种(属)和 15161种次。近两年虽然截获种次数有了快速减少,但是截获种类均在 50种以上。

图1 2003—2019年进境截获长小蠹种(属)数和种次数

2 进境截获长小蠹情况及分析

2.1 截获种类情况及分析

通过统计可知,在截获的长小蠹中,鉴定到种 102种,103157种次,占总种次 74.74%;鉴定到属9种,25146种次,占总种次 18.22%;鉴定到科 9709种次,占总种次 7.03%。其中检疫性长蠹 49种(属),103651种次(表 1),分别占总种次和检疫种次的 44.14%和 75.10%。在检疫性异胫长小蠹属和长小蠹属鉴定中,未鉴定到种的比率分别为 83.38%和 20.40%。

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虽然在所有长小蠹鉴定中,鉴定到种的比率不低,但是在检疫性长小蠹鉴定中,异胫长小蠹属(非中国种)的未鉴定到种比率非常高,即使在长小蠹(非中国种)鉴定中,除去受中对长小蠹检出次数过高的影响,长小蠹(非中国种)未鉴定到种比率为 67.38%,比率同样很高。

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方面,我国长小蠹的种类及其分布研究严重滞后,现有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一地区或零散资料的整理,部分记录甚至有待商榷。此外,国内缺乏长小蠹研究领域专家,目前还未有人对长小蠹进行过系统的形态学分类研究,口岸检疫部门在鉴定时无法参考较为准确的分类依据;二是在世界范围内,关于长小蠹可获得公开的文献和资料匮乏,有些国家,甚至没有开展相关研究的部门和人员,这对口岸鉴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表1 进境截获检疫性长小蠹一览

续表 1 进境截获检疫性长小蠹一览

2.2 截获方式情况及分析

同很多蠹虫一样,长小蠹也是国际贸易中最容易传播和扩散的昆虫种类之一。因其体型小,在检疫时很难被发现,其卵和幼虫极易随货物进行远距离传播,所以了解此类昆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由图2 可知,长小蠹的截获方式主要是木材,全部种类和检疫种类在木材上截获的比率高达 90.68%和 91.24%。造成截获方式如此单一的原因也是因为长小蠹的生物学特点,因为除Schedlarius的部分种类外,其余长小蠹都是在木材的木质部内完成生活史[13-14]。随着近些年我国进口木材的大量增加,长小蠹的入侵风险也随之加大,开展有针对性的长小蠹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图2 进境截获长小蠹所有种类和检疫种类不同截获方式种次占比

2.3 截获来源情况及分析

由图3 可知,长小蠹来源国家或地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为东南亚、非洲和大洋洲。在截获的所有种类和检疫种类的来源国中,排名前十的国家虽然排名不同,但是国家相同,分别占截获种次的 73.85%和 70.34%。其中来自泰国截获的所有种类和检疫种类种次数均位列首位。

产生上述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这些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密切,为包括长小蠹在内的众多有害生物传播提供了大量机会;二是我国从东南亚、非洲和大洋洲进口了大量的木材,据统计我国从木材上截获的有害生物前 3 位的地区为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地区[15],这给以木材为主要寄主的长小蠹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因为长小蠹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表中截获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基本都在此类气候带中,譬如截获量前十的国家均位于热带地区,且除泰国、越南和老挝外,其它国家均位于赤道上或附近(表 2)。

图3 进境截获长小蠹所有种类和检疫种类不同来源地区种次占比

表2 进境截获长小蠹来源情况

3 建 议

进境截获有害生物的数据统计分析一直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截获数据受到众多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进境货物携带有害生物情况,但却是我们制定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统计分析 2003—2019年长小蠹截获数据,结合当前我国口岸检疫的具体工作,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长小蠹分类系统研究;多渠道提升人员水平,有效提高检疫鉴定能力;统一参考标准,提高鉴定准确性;积极开展长小蠹风险分析,发挥口岸部门风险预警作用。

(1)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长小蠹分类系统研究。虽然在进境检疫名录中,有两个属的非中国种被列入检疫对象,但我国长小蠹相关研究,尤其是分类方向严重滞后,无法形成准确的分类参考,对于非中国种的定义就比较模糊,这直接影响了口岸检疫鉴定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对于长小蠹研究显得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投入,尽快落实我国长小蠹分类的系统研究。

(2)多渠道提升人员水平,有效提高检疫鉴定能力。①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一线查验人员的水平。查验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有害生物的截获效果,当前急需组织各种形式培训以提高长小蠹等有害生物检出率; ②形成科学考核机制,提高人员积极性。 长小蠹等有害生物的查验等工作要求仔细且辛苦,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对提高检疫人员工作主动性具有积极作用;③重点培养青年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在分类领域的带头作用。像长小蠹等有害生物的分类鉴定专业性较强,而对这些物种的鉴定都依赖于数量日益减少的分类专家,重点培养一批相关专家显得更为迫切。

(3)统一参考标准,提高鉴定准确性。文中提到长小蠹在世界范围内本身就缺乏可获得的公开文献和参考资料,而且各口岸检疫部门很多都各自为战,文献资料收集差距较大,很多一线鉴定人员极度缺乏相应参考资料,严重影响了检疫部门整体的鉴定能力。笔者期望有关部门能形成统一的团队,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成册,下发各级检疫部门,有效提高长小蠹鉴定准确性。

(4)积极开展长小蠹风险分析,发挥口岸部门风险预警作用。根据截获数据可知,有相当多的长小蠹在我国没有相关记录,虽然很多种类尚未列入我国的进境检疫名录中,但是同样对我国的生物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针对已截获的长小蠹种类,及时收集其分布、生物学等各种数据信息,加强口岸联动和信息共享[16-17]。

猜你喜欢

进境木材种类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数字说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种类丰富的酒具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互联网+监管”提升连云港口岸进境粮食规范化管理水平
“互联网+监管”提升连云港口岸进境粮食规范化管理水平
镜头像差的种类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
严格木材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