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戏剧就不能沉重吗?
——抓马少年剧场戏剧一览

2020-12-24

戏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彩排剧场戏剧

金 燕

第一次看到抓马少年剧场的戏剧是2016年,在北京人艺旁边的菊隐小剧场,剧目是《捏造》。彼时孩子正上幼儿园,听闻有儿童戏剧,便伙同一众年轻妈妈集体买票带孩子们去看戏。

印象中的儿童戏剧是红红绿绿的舞美前,一堆孩子们扮演的小猴子小白熊那种童话故事。然而,这部以古希腊神话为素材的《捏造》从一开始就颠覆了我对儿童戏剧的刻板印象。

舞美是灰暗的,简单的黑白灰色调,没有华丽的布景。孩子们的服装是披在身上的白布,而且,小演员们都是素面朝天,没有一个孩子带妆上舞台。

这也罢了,更颠覆我的是剧情本身,戏剧一开头,就是一个死亡的段落。孩子扮演的代达罗斯正在挖坑掩埋一具尸体。我开始紧张,这样沉重的主题和调调,孩子们能接受吗?孩子们适合看吗?

整场戏剧分为三段,代达罗斯因为不能容忍自己的弟子塔洛斯对艺术的革新,而把他推下雅典娜神庙,并因此走上了逃亡之路;代达罗斯来到克里特岛,受到国王米诺斯的厚待,并请他为自己的儿子米诺陶建造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建好之后,他被送进另一座“迷宫”;代达罗斯为了让儿子伊卡洛斯逃出去,为他打造了一双翅膀,然后等待他的却不是飞翔而是陨落……

没有古希腊神话的知识背景,没有现代戏剧的审美经验,很难一下子看懂这部意识流风格的戏剧。但孩子们却是全程都在专注地看,没一个昏睡或哭闹的。我很不理解,彼时未满五岁的儿子,是如何能看懂这样深奥且沉闷的戏剧的。但意外的是,演出结束互动时,他举起了手,用稚嫩的声音说“里面全是死啊死,还有打仗啊打仗”。他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感受,不能说清楚整部戏剧表达的是权威对新生力量的规范和压制,但他能看到戏剧里面一个又一个死亡悲剧。

更难以置信的是,这部深刻的戏剧是台上的孩子们在抓马少年剧场的老师带领下,经过一年时间的探讨自己完善创作而成的。那些精彩的台词,就是他们在日常的讨论课上说出来并被老师记录下来固定成台词的。所以他们演起来,完全不用死记硬背台词,因为那些内容都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舞美、服装甚至门票也都是孩子们自己群策群力的结果。

我们惊讶于这样艰深的内容是来源于孩子们自己时,导演陈媛说道:“戏剧不关心发生了什么,戏剧在乎的是为什么发生。戏剧的极端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允许这群平均8 岁半的孩子走进剧中伊卡洛斯的境遇。

成人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替代儿童,把他们当成“未发育的成年人”,而非拥有特殊经验的独立的人。一个胎儿从生产开始就被放进了流程,学校、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各种体制,把我们捏造成他们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

——儿童戏剧原来可以不幼稚不肤浅,所有的幼稚肤浅都是大人们想当然的“觉得”。抓马少年剧场让已经成人了的我们,切实地看到了孩子们惊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捏造》是抓马少年剧场的第五部正式搬上舞台的戏剧了。之前有2014 年的第一部作品《在那边》(梦剧场首演),2015 年的第二部作品《我和你》(蓬蒿剧场首演),2015 年第三部《五贰四》(繁星剧场首演),2016 年1月第四部《迷》(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首演)。

前面四部都因为不了解而错过了。从此,我对抓马的少年剧场年度戏剧严阵以待,每年都紧盯着秒光的票务,不肯错过任何一部。

之后,我又追看了第六部《隐形的我》、第七部《考试》、第八部《洞》、第九部《旅途》。密切关注的是正在排演中的第十部《石头田》(2020 年10 月底公演),和刚刚进入探讨阶段的第十一部《土地》(2021 年5 月公演)。

其中,《考试》的彩排我看了两次。那个过程也颇让人意外。倒数第二次彩排,才刚刚走位(不是剧场里的走台,而是在戏剧教室里模拟舞台),老师(也是导演)只需给一个指令,闹哄哄的孩子们就迅速地进入戏剧的场域,安静地鱼贯而进自己找位置躺了下来(彼时是宿舍夜聊的段落),台词是随机分配的,一人认领一句。倒数第一次,是全部段落的大合成。

彩排看得我心惊胆战,我不知道这个离正式表演还很遥远的完成度,是否会让这部戏遭遇剧场滑铁卢。但公演的时候,我再次惊呆了,孩子们的表演有条不紊而富有情感,宿舍夜聊的桥段,台词跟彩排时的顺序不一样,但孩子们都很自然地互相接应了下来,就好像真实生活中的你一言我一语,台下观众看不出任何纰漏。

《考试》的主题很尖锐,涉及了校园霸凌、体罚,涉及了秩序的束缚和权威对个性的压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观众们看得心有戚戚焉,大人有大人的感慨,孩子有孩子的触动。

观众丹秋在评论里写到:“揪心在过分严肃的先生、不可逾越的高墙、绝对标准的答案、有形无形的惩戒,揪心在天真的孩子一次次要被塑成统一的泥偶,揪心在每一个探索的嫩芽要被掐掉,揪心在任何逾越都要被铲除打压。”

孩子则在这部戏里看到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当晨曦被当众羞辱时,我注意到旁边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我想,这一定是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了。

最令我投入的一部戏是《隐形的我》,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成长与亲子关系的戏剧。孩子的内心声音不被大人听见,真正的自己不被大人看见,大人们强加给孩子大人的需求,而孩子们只有默默地跟自己脑子中的伙伴倾诉。伴随孩子内心成长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小乙(主角)心中的小可。

观看过程中,孩子们是全神贯注的。当小乙的爸爸粗暴地扔掉她自己想穿的裙子时,台下的孩子们窃窃私语:“我妈就是这样的!”而当小乙对小可(代表她内心真正的声音)的“怂恿”犹豫不决时,台下三百多个孩子一起喊“加油!加油!”陪孩子来看“儿童戏剧”的成人们,则在过程中不停地抹眼泪。演出结束时,一个个红肿的眼睛不敢互相对视。大家都想起了自己非常艰难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对待孩子时的自以为是。抓马少年剧场的戏剧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她能让无论什么年龄的观众都有所触动有所反思。

谁说孩子自己的戏剧就一定是小猫小狗小动物?谁说孩子的世界就一定是童话里的森林和遥不可及的公主王子?孩子自身什么都具足,他们的世界波澜壮阔又细腻而隐秘,他们因为还没有成人的语汇和力量来表达自己,因而真正的自己都被儿童的身份所遮蔽。但抓马少年剧场,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深邃给挖掘出来了,其实,也不是刻意挖掘,抓马的老师们只是给了孩子们一个完完全全的、不做评判的接受。

抓马少年剧场的戏剧之所以这样有力量,是与他们特殊的排演过程分不开的。少年剧场的戏剧不是拿着现成的剧本让孩子们背台词,也不是教他们夸张地去做舞台表演,而是根据抓马的老师设计的主题或者故事蓝本,在一周一次的课堂上,一起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探讨,是发现与重建自我的过程,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一个剧场班妈妈在回顾排演过程时说道:“这是一段极其难忘的旅程,我每一周都在看见并感知孩子们身上的变化和内心力量的增强。”

抓马少年剧场的教育模式,不仅让我完全改变了对儿童戏剧的固有成见,也让更多人看到剧场教育给塑造孩子们的自我带来的希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专家陈学锋博士在对这部纪录片的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到孩子们在这个故事的社群里,洞察社会、观照世界、挖掘自己,被信任、被倾听而自心底发出热切的光。他们自主而勇敢地探索并预演着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步履蹒跚而坚定地走向未来。这是一群有机会自然成长,幸运地‘生活’过的孩子。我们也会在远远的未来,发现这批不一样的孩子,我们会感谢久远的过去培养出了不一样的孩子。”

猜你喜欢

彩排剧场戏剧
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彩排
有趣的戏剧课
阅兵彩排(图片新闻)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彩排等2则
戏剧类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