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大舞台
——浅谈灵丘罗罗腔的内在发展要素
2020-12-24李永香
李永香
在全国348 个戏曲剧种中,在晋东北的灵丘县一直传承活跃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古稀剧种——灵丘罗罗腔。2006 年6 月,这个剧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个在编只有30 多人的灵丘罗罗腔剧团能够置身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实属有其独特的“灵光宝气”。灵丘山美水秀,人人爱看罗罗腔。仅近三年,罗罗腔剧团下乡为民服务演出总计达1000 多场,其中2019 年达390 余场。演出范围基本覆盖全县城、区、乡(镇)、村,延展省、市、邻县,多次参加各类戏曲交流,2018 年11 月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小剧种赢得大舞台。
诚然,历史悠久且又在今朝方兴未艾的灵丘罗罗腔,其传承发展的条件和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作为灵丘罗罗腔剧团的一个老兵与责任人,单就灵丘罗罗腔为什么能够拥有大舞台、能够与时俱进,其内在的发展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浅谈一下自身的体会:
一、根植沃土是灵丘罗罗腔生存发展的基础。灵丘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又是游牧、农耕两个文明的碰撞相融带。不管戏曲史论中怎么说,我认为:相传灵丘罗罗腔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是得天占地的,而现今保留的欢快唱腔,超八度的“背宫音”便是实证。
二、群众喜爱是灵丘罗罗腔保护传承的条件。历史进程中,灵丘罗罗腔由盛到衰,由宫廷流落民间,落户灵丘,正中民意、有幸流转,当时人称“莜麦腔”,是当地群众劳动生活中的天籁之音。“灵丘是个好地方,人人爱唱罗罗腔”,早已成为灵丘的文化特产与符号。
三、改革创新是灵丘罗罗腔传承发展的关键。近几年,灵丘罗罗腔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主要得益于改革创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改革、创作的系列讲话精神,罗罗腔团队针对群众对罗罗腔戏曲(节目)的鉴赏评判,相继对现有的戏曲剧本进行了加工再创。本着艺术创作“三精”标准,尽量使每部传统戏和现代戏都完美展示真、善、美的剧情要义。尤其是对罗罗腔团队的压箱代表剧目《描金柜》《小二姐做梦》的改创。根据群众的意愿反馈,我们以人本思想作为《描金柜》剧情归宿,观众十分满意。对于群众反映“单调”“平冷”的《小二姐做梦》,我们以新的戏曲艺术思维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创新:一是重新构架了原“梦剧”的故事情节,尽力使剧中角色符合当时社会大家闺秀的形象;二是设置多角,变一元为四元,四个二姐同做一梦,填补了舞台空间,充实了表演戏场;三是创新音乐伴奏,利用多种乐器烘托舞台做梦表演;四是以舞台大屏为主衬、灯光变幻为辅,增强舞台表演的现实感;五是内幕根据戏剧节点辅以配唱。该剧改创试演时,观众掌声叫声一片,获得巨大成功,并代表灵丘罗罗腔剧团首次亮彩昆山百戏盛典,引起梨园界关注。
四、培养人才是灵丘罗罗腔的保护传承使命。由于专业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灵丘罗罗腔曾几度濒危。总结经验教训,我在担负该团责任人后,即把罗罗腔人才培养问题作为主要工作。罗罗腔是地方小剧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行当角色俱全,小戏大剧皆能演。这就要求这个小剧团的在岗演员都必须具有基本的“四功”“五法”专业技能。基于此,我先后针对性地实施了多种育人之策,其中最为有效的是传承梨园之道——坐师授徒。我先后从中青演员中选收爱徒8 名,举办仪式,习以行规,言传身教,成效显著。短短三年里,8 名弟子青出于蓝,有的已胜于我。“梦剧”里的四个小二姐即是事例:无论唱腔、表演、做戏都胜我一筹,大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实。但我很开心。同时尽我浑身解数,为了罗罗腔的人才厚积,只要有机会、有平台、有信息,我都不会错过。尽管现在罗罗腔剧团的专业拔尖角色凤毛麟角,但三级和二级演员却占到90%以上。
五、文化自信、扎根人民是灵丘罗罗腔发展昌盛的永恒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与服务的主体。在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指导下,2017 年我担责灵丘罗罗腔团队的工作以来,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把灵丘罗罗腔的发展事业与灵丘的山、水、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为民而唱。唱出了新时代强音,唱出了人民心声,唱出了灵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笑容。
写到这里,突想起戏曲界两位“曲老”(曲六乙、曲润海)为灵丘罗罗腔的评赞、诗跋:“国保非遗罗罗腔,二百余年有珍藏,传家之宝描金柜,擦拭闪现古色香”。的确,如今的灵丘罗罗腔就是不简单,剧种虽小,舞台却大:经过擦拭创新的灵丘罗罗腔剧(节)目愈来愈亮彩闪光。
最后,由衷感恩灵丘县委、县政府救罗罗腔于灭绝之时,兴罗罗腔于“县粹”之策,并感谢国家、省、市及社会各界对灵丘罗罗腔的关怀,以此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