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在飞机装配梯台中的应用
2020-12-24张平峰
杨 帆 张平峰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1324)
0 引言
2011年5月,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1]的要求,工贸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并相继发布了覆盖机械制造、冶金、危险化学品、电力等30多个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和实施规范,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规程标准化。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公司”)2013年全面启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并于2016年12月通过了一级达标现场考评。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发现,公司在设备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安全基础管理和人员安全意识等各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事故总数明显减少,特别是由于设备防护缺陷或环境缺陷造成的事故显著下降。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几乎占到了事故总数的80%,而绝大多数事故原因可以归结为人的错误操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作业前:对标准、规程不明确;对作业风险预估不足;风险辨识不到位等。
(2)作业中:安全措施不到位;交叉作业有干涉、未交底;作业步骤漏项、缺项、跳项;应对突发情况无措施或措施不到位等。
上飞公司在对近几年现场安全管理现状以及事故分析的基础上,推行了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针对不同的作业岗位、不同的作业人群,制定标准化的安全作业流程(要点),对减少人因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内涵
1.1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概念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Standard Safety Operating Procedure,SSOP)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方法,以控制岗位风险,确保人员及设备安全为目的,以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艺要求为基础,通过辨识岗位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安全作业流程(要点)。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核心是危险及有害因素辨识,即风险管控,是在岗位标准作业(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的基础上,将风险管控的内容融入到作业流程中,明确每一步作业的安全操作要点,使操作人员明确安全措施应该怎么做、何时做、谁来做。同时,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明确可以采取的各类措施,使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损失降到最低。
1.2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核心
风险管控[2]是指通过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及有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及控制,达到降低、减少甚至消除可能造成的灾害后果的目的。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要全面收集该项作业的以往事故案例、人员的习惯性错误操作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充分辨识作业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缺陷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形成一份详细的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准确、迅速找到风险点,一般情况下,现场多会采用由多专业人员开展头脑风暴的形式来进行。对于更加复杂的问题,也会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LEC打分法及事故树(FTA)等定量、定性风险辨识方法。
1.3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作用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和岗位针对性。在国外现代工业企业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国内运用的较为成熟的企业有东风汽车公司[3]及神龙汽车公司[4]。
上飞公司自2019年初开始推行岗位安全标准作业,主要应用在飞机型号生产现场及零件加工现场。通过推行岗位安全标准作业,对涉及的法规、标准、规范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汇总、提炼、优化和完善,能够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作业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避免了因人的理解、认知、经验不同而产生的工作差异,是新员工岗位安全培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汇集了包括现场设备、工艺、操作、生产、安全等多专业知识,能够极大地调动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中心”的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现场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推行一年来,上飞公司因人为失误造成的工伤事故、险肇事故及现场违章行为明显减少。
2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编制流程
2.1 培训及资料收集
准备活动阶段包括成立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编制小组、开展集体认知培训和资料收集[5]。
为拓宽基层来稿渠道,广泛掌握各地园艺产业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情况,加强与读者、作者的沟通联系,现面向全国各地县乡农业技术干部征聘本刊通讯员。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编制小组一般由涉及该项工作内容的工艺、设备、操作等业务专业人员及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组成。集体认知培训的目的是使编制小组的成员对开展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意义和内涵有统一的共识,同时,使其能够掌握风险辨识、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推进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推演、试行、修改、提升的工作思路。资料收集是开展指导书编制的基础工作,包括涉及该项工作的工艺流程、设备操作说明、以往事故案例、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要求、现场作业情况等。
2.2 明确作业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作业内容都适合进行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研究,现场作业内容的选取应具备2个特点,一是关键环节,即风险较大的环节;二是作业应具有可重复性。以设备管理为例,设备管理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路可划分为设备规划、设计、选型、采购、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修、改造、报废和更新等12个作业环节,其中使用和维修环节是安全管控的重点,同时具有高重复性作业需求,因此,可重点针对使用和维修开展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研究。
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围绕某一特定的群体开展。实际研究中发现,往往存在将不同人员的作业内容掺杂在一起的情况,影响实际使用效率。以动火作业为例,从动火作业的实施和监管2个角度出发,2者面临的风险、安全措施、作业步骤均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风险辨识之前明确操作对象将大大提高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编制和使用效率。
2.3 作业风险辨识及实际工况分析
作业风险辨识要针对每一项作业步骤,辨识出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围绕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开展危险源辨识、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对实际工况的分析,特别是对交叉作业的干涉、作业环境的辨识。
2.4 标准作业动作设计
在2.3的基础上,将制定的防范措施融入到每一步操作或每个环节中,形成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流程(要点),并根据精细化管理和人机工程学的原理进行优化。
2.5 突发事件应对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提前预判是开展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研究的重要环节。需要将现场应急处置流程、事故报告流程、临时措施的制定、抢险救援物资、警示标志等方面的内容细化到某作业项目中,从而使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更加实用、便捷、高效。
3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应用实例
3.1 培训及资料收集
以飞机装配梯台为例。由梯台设计人员、梯台管理员、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组成装配梯台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编制小组,由安全管理人员担任组长。开展针对梯台使用、风险辨识工具、方法,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推行工作思路等内容的培训。
同时,围绕装配梯台,收集到相关设计图、事故及险肇事故案例、标准如《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6]等。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3.2 明确内容
飞机装配梯台是飞机装配过程中的重要工装设备,在使用上具有高重复性特点。同时,由于飞机装配梯台风险点多、险肇事故较多、防范措施要求高,是安全管控的重点。因此,本例围绕飞机装配梯台的使用开展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研究,可围绕装配梯台的各个部位展开。
3.3 作业风险辨识及实际工况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辨识出飞机装配梯台的主要风险,见下表。对飞机装配梯台实际工况的分析发现,飞机的实际状态(顶起与否)、机上不同作业(飞机功能试验、铆接、检测等)之间的协调/干涉等将直接影响操作人员对装配梯台局部控制措施的实施,因此,应尽可能全面地体现在风险辨识中。
3.4 标准作业动作设计
标准作业动作设计环节应在融入安全防范措施(见下表)的同时,侧重考虑现场精细化管理、精益生产、工作节拍、工时管理及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要求,对安全标准化作业流程(要点)进行路径、动作的优化。在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形成简明科学、图文对照的现场实施图示,便于操作人员参照执行。
3.5 突发事件应对
飞机装配梯台的使用中,最常见的事故类型是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因此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以流程图的形式对2类事故的处置流程进行描述,并标注企业医疗救助、现场急救、负责人员的紧急联系电话,以保证发生突发情况时的处置效率。
3.6 应用效果
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在飞机装配梯台的实践主要有3方面成效:
(1)实践表明,实行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以来,该岗位的人因事故/违章大大降低。
(2)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规范了相关操作人员的作业行为,使人员对飞机装配相关岗位的主要风险、安全防范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更加明确。按照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操作,能够促进操作人员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3)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在飞机装配梯台的实践促进了工装设计人员、工艺人员、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对设备、环境等的精益改进和提升。
4 结论
(1)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特别是规范现场安全操作的有利工具。本文以现场风险管控及突发事件应对为核心,提出了岗位安全标准作业的基本工作步骤,即培训及资料收集、明确作业内容、作业风险辨识及实际工况分析、标准作业动作设计、突发事件应对。
(2)本文提出了在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的应用中的2个关键环节,一是选取的作业内容应具备风险大且重复性高的特点,这有利于在实践中聚焦重点、高效防控。二是编制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前要明确作业群体,这有利于提高指导书的编制和使用效率。
(3)岗位安全标准作业法在飞机装配梯台中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基本工作步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践表明,人因事故/违章大大减少、人员对岗位的风险及防控措施更加明确、设备和环境等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