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褐马鸡腿病原因浅析
2020-12-24张丽霞太原动物园山西太原030009
●姚 丽 张丽霞(太原动物园 山西 太原 030009)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山西省省鸟。太原动物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圈养褐马鸡繁殖基地。在饲养过程中,笔者发现圈养条件下褐马鸡腿病比较常见。如果对褐马鸡腿病没有足够的认知,常会引起误诊、错治。根据笔者的多年临诊实践,将常见褐马鸡腿病的发生原因归纳如下,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1 营养因素
1.1 维生素缺乏症
1.1.1 VB1缺乏褐马鸡跖屈肌麻痹,继而腿、翅、颈的伸肌痉挛,头向背后极度弯曲,后仰坐地,呈“观星”姿势。
1.1.2 VB2 缺乏褐马鸡趾爪向内蜷曲,呈“握拳状”,两腿不能站立,以关节触地走路。有的双腿叉开或一腿向前一腿向后,与马立克氏病的症状相似。
1.1.3 VD 缺乏褐马鸡雏鸡易患佝偻病,骨发育不全,骨质疏松,喙、爪和胸骨软而易弯曲,尤以脚骨和肋骨最为突出[1]。成鸟产薄壳蛋或软壳蛋。
1.2 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失衡
1.2.1 钙、磷元素缺乏及比例不当褐马鸡软骨骨质疏松,骨壁薄而中空,骨质呈蜂窝状,肋骨胸骨弯曲,腿骨骨骼变软,关节肿大。两腿发软,步态不稳,行走困难,跛行。
1.2.2 锰元素缺乏引发骨短粗病,多见于雏鸟。其特征是胫跗关节粗大,胫骨远端和 跖骨近端发生扭转或弯曲,最后腓肠肌腱脱出原位。病鸡不能站立和行走,两患肢站立时,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一肢着地,一肢悬起。
1.2.3 硒元素缺乏硒元素缺乏常与VE缺乏同时出现,褐马鸡表现全身软弱无力,羽毛松乱,翅下垂,腿麻痹而卧地不起,呈“醉酒”样。
2 疾病因素
2.1 传染病因素
2.1.1 葡萄球菌病褐马鸡跗、趾关节肿大明显,脚底肿大跛行,不能站立,喜伏卧。足、翅关节发炎肿胀。病变部位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有的破溃后形成黑色痂皮,有的可见趾瘤。
2.1.2 新城疫发病初期出现神经症状,以雏鸟多见。全身肌肉抽搐,特别是腿部和头部肌肉,颈扭曲。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跛行或不能起立。
2.1.3 马立克氏病该病主要侵害外周神经,坐骨神经肿胀,腿部麻痹。出现特征姿势:两腿一前一后呈劈叉姿势,头颈歪斜。
2.1.4 病毒性关节炎以关节炎、腱鞘炎和腓肠肌破裂为特征。步态异常,腿运动障碍和跛行,喜坐在跗关节上。跗关节肿胀,关节上方触之有波动感,切开后有少量黄色浆液性渗出物[2],患肢无法伸张,不敢负重。
2.1.5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鸡足趾向外弯曲,呈现步态异常,前后摇晃,自身不能控制。头颈呈神经性震颤,严重时瘫痪。
2.1.6 曲霉菌病该病常呈急性暴发,多发生在梅雨季节,由饲料或垫草发霉引起霉菌感染中毒,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腿脚麻痹等神经症状。
2.2 其他因素
2.2.1 鳞足螨该病可引起爪鳞片隆起,皮肤粗糙,外观似涂石灰样,故称“石灰脚病”。严重者行走困难。
2.2.2 痛风痛风一般呈慢性经过。含高蛋白、高脂的日粮影响叶酸代谢,能引发骨骼代谢紊乱[3]。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尿酸在体内沉积。发病后表现为跗关节肿大,关节囊中有石灰样物质,腿软、跛行,泄殖腔周围污秽,排液性白色稀粪。
2.2.3 药物中毒痢特灵、呋喃西林、喹乙醇、磺胺类等药物中毒时可引起褐马鸡腿麻痹,运动失调,不能站立。
3 遗传因素
由遗传因子引起的骨骼疾病多发于纯种褐马鸡。在进行繁育时应结合个体骨骼发育情况,将骨骼发育良好的个体进行择优配对。目前太原动物园的褐马鸡实行分笼管理,一公一母成对饲养。据观察,老龄褐马鸡腿部问题较多,不适宜繁殖,应选择年轻的成年褐马鸡进行繁殖后代。同时,近亲繁殖会导致褐马鸡群致病基因纯合,影响褐马鸡的抗病能力,应避免近亲繁殖。褐马鸡谱系簿是育种管理的基本档案,做好选育选配方案,建立完善的谱系登记,记录个体繁殖性能及后代中是否有腿部畸形,来制定最佳的群体繁育方案。
4 环境因素
4.1 笼舍环境
褐马鸡喜干不喜湿,笼舍应保证地面干燥。太原动物园褐马鸡笼舍改造前漏雨,地面坑洼积水,垫料潮湿板结。有的饲养员打扫笼舍时为了方便,直接用水管接水冲洗笼舍,造成笼舍环境潮湿。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病菌,易引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会引起褐马鸡风湿性关节炎,也容易引起腿部真菌性感染。鸡粪要及时清除。
褐马鸡笼舍必须定期消毒灭菌,每周一次,严防疾病发生,不同的消毒液交替轮换使用,防止病菌出现耐药性。喷洒消毒液时避开褐马鸡,均匀喷洒在地面上,避免积水。新建的笼舍内室设长1.8m、宽1.5m 的通透窗户,每天定时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地面不平、凹陷过多会引起褐马鸡腿发生骨折骨裂,从而引起腿的畸形甚至残疾。为保证内舍和外活动场地面干燥平整,要求水泥进行硬化处理。2019 年发生一例褐马鸡右腿被暖气片夹骨折的事故,饲养员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发现笼舍潜在问题,及时上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笼舍设施,以减少刮伤、碰伤、挤伤的概率。同时在笼舍中搭建栖架,能减少褐马鸡间的啄斗,增加运动量,有效预防腿病。
动物园人流量大,部分游客参观时会将塑料袋、尼龙绳等垃圾扔进褐马鸡笼舍,褐马鸡在活动时脚被缠住,不断挣扎导致越缠越紧阻碍血液流通以致脚趾坏死。饲养员要勤于巡视,发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劝导阻止,及时清理垃圾。
4.2 饲养管理
褐马鸡生性好斗,原则上褐马鸡笼舍面积越大越好。饲养密度太大,过分拥挤,弱小的个体容易被挤压踩踏造成腿部的损伤。可在笼舍内设置躲避箱,当褐马鸡发生打斗时弱小个体可用于躲避,躲避箱的大小为80cm×40cm×60cm(长×宽×高),中间开一个小门,便于褐马鸡进出。饲养密度过大也会造成褐马鸡采食不均,褐马鸡群中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等级关系,高等级个体优先取食。如果食物分布集中,高等级个体就会通过啄击确认优势,即攻击低等级个体使其离开[4]。若长期处于慢性饥饿状态,低等级个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而易引起腿病。因此要特别注意饲喂方式,为了保证每只褐马鸡能够采食到足够的食物,一要保证饲喂量,二要采用大面积饲喂,或多点饲喂。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为褐马鸡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褐马鸡食物的广谱性在鸟类中很少见。据资料显示,褐马鸡的食物种类多达80 多种,其中植食性食物有50 余种,动物性食物约有20 种[5]。太原动物园的褐马鸡主要食用颗粒料、蔬菜、水果、鸡蛋、面包虫,以及小米、麦子、高粱等谷物饲料,总体来讲饲料种类比较丰富。若只使用颗粒料饲喂,虽然节约成本,但是饲料营养价值不高,影响褐马鸡腿骨的生长发育。在褐马鸡的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饲料,要因时制宜,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饲养配方及管理措施,加强饲料检测手段,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可减少褐马鸡腿病的发生。饲料更换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避免因饲料变更产生应激反应。饲料要妥善贮存,防止发霉变质,如发现霉变需及时更换,防止褐马鸡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褐马鸡应激反应较强,容易受惊,应保持环境舒适、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在进行日常检查、接种疫苗等操作时,切忌动作粗暴,避免在捕捉褐马鸡的过程中因为惊吓挣扎造成其腿部关节或脚趾的损伤。人工圈养的褐马鸡一般容易抓捕,通常一个人就能捕捉,捕捉的人员太多会让褐马鸡受惊,撞到笼舍受伤。一般采用物理捕捉保定,先把褐马鸡赶到容易捕捉的角落,采用双手捕捉,动作要准要快,抓住褐马鸡后,应尽可能的固定其翅膀和腿部。保定人员应立刻把褐马鸡的躯体靠在自己身上,一只手抓住褐马鸡的身体和翅膀,另一只手抓住腿,抓握褐马鸡腿部时要抓住关节上部,并且把一个手指放在两个跗关节之间,避免抓关节下部,否则易造成骨折。
5 小结
总之,褐马鸡腿病发病原因极其复杂,确诊不易。因此,在诊断褐马鸡腿病时,应当对褐马鸡群的营养、疾病、遗传、环境因素等予以全面细致的考虑,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限制的。对传染病、非传染病进行检查时,应十分重视并细心鉴别,特别是传染病引起的腿病,如果不能快速准确的诊断,疾病会迅速传播蔓延。用药预防和治疗褐马鸡腿病时,剂量要准确,拌料时要充分搅拌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