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与完善措施研究
2020-12-24苗冬梅
苗冬梅
引言
财政支农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战略提供有效保障。资金的高效利用,能够实现支农效果的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结合财政支农的实际情况,充分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科学、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升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水平,为相关决策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对资源的科学配置,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发展。
一、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一)评价内容
财政支农主要是以资金形式实现项目的推进,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项目实际,制定科学的评价内容。而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对支农项目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持,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项目过程进行科学优化,提升项目整体效果。在实际评价活动中,主要是针对支农项目的资金使用过程、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其中资金使用过程主要是对资金的配置、流转过程和监督环节进行评价,对资金的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项目实施过程是指项目运行整体过程,对各个实施环节进行全面评价。而对项目成果的评价主要是对扶持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调研,通过对项目结束后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预期效果的提升等关键内容进行评价。
(二)评价原则
在评价工作中要充分结合实际项目情况,转变传统的评价思路,保证评价过程能够符合实际项目实施环境的要求,评价结果能够对项目管理和运行情况进行直观的展示。在评价过程中,要保证工作的客观公正,能够使评价结果对相应的支农项目形成有效的借鉴作用,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将项目成果作为考评的重点内容,在对项目形成预期效果进行重点评价的基础上,将农村地区经济民生发展作为关键内容,保证支农项目能够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评价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要选用多种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角度对项目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要结合项目具体目标,充分考虑实施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工作效果进行科学分析,并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活动要积极引进专业评价机构介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与项目工作对象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对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信息收集,保证评价过程公开透明,拓宽监督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跟进,实现评价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支农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中存在的不足
(一)预算安排不合理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显著提升,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是在实际预算制定过程中,缺乏全面细致的实地调研,对支农项目不能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预算制定环节不能与项目实际相结合,不能对项目的实施起到有效支持。同时预算制定部门管理模式较为僵化,不能结合项目实际对资金预算进行科学制定,缺乏对项目科学论证,不能保证支农项目能够产生相应的预期效果,使得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不利于预算工作正常推进。同时对预算安排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出现违规操作,对相关资金进行违规调整,对财政支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村地区健康发展。
(二)执行过程不科学
现行的切块财政支农资金下达模式是大专项加任务清单,在具体使用和管理中,项目实施方案缺乏科学论证,项目容易出现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对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资金管理、项目质量与实施进度等方面监管严重缺失,使得资金不能被利用于既定的扶持对象,不能形成较好的支农成果。同时在支农项目推进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资金使用规范和标准,使得资金不能落实到相应的项目目标,不能形成较好的扶持效果。同时在项目筹备阶段,相关管理部门不能保持公正原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过于注重自身部门利益,对支农项目对象的条件进行设定,不能结合项目实际选定,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资金使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应的预算进行使用,会出现相应的剩余或是缺口,当前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并不能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得项目实施过程受到严重制约。而对发现问题的项目缺乏有效解决方案,只是进行违规资金的回收,相关财政部门不能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科学处理。
三、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陷
(一)评价标准不合理
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保障支农项目成果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工作效果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支农项目更加复杂多样,现行的评价体系较为僵化,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标准,不能结合项目实际和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的优化和调整,不能对各地区和项目成果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当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不能符合实际工作需求,评价标准不够合理,不能结合实际项目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不能形成准确的评价效果,缺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共性和个性指标框架,不能对支农项目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对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难以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不能有效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
(二)评价过程不科学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支农项目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绩效评价工作需要结合项目实际,进行评价内容和方式的科学选择,并能够对项目扶持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但也会增大评价过程的工作量。而当前财政支农项目数量、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区部门工作压力较大,对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有效重视,不能对评价工作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形成准确的评价结果。同时当前的绩效评价流程过于复杂,需要对项目整体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的论证,制定科学评定标准,对项目运行过程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并形成完整的评价结果,对项目实施过程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将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应用。过于复杂的评价工作流程,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保证各个项目绩效评价过程都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严重影响评价效果。
(三)评价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
对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能够直观地展现支农项目成果,对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结果并不能得到有效应用,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各个地区、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不能结合评价结果对预算的制定和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和调整,对出现问题的环节不能进行客观的责任认定,缺乏相应的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和绩效结果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较好的管理效果,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科学协作
财政支农项目的落实,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高效协作,这就要求绩效评价过程中各个部门须高效参与,以形成全面的考评结果。但是各个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严重影响评价结果。同时绩效评价不能与支农工作的其他环节流程高效结合,不能对预算制定和项目实施过程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评价结果得不到广泛的信息公开,不能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效果。
四、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措施及相关建议
(一)完善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需要与项目实际紧密结合,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共性绩效指标框架,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的原则,加快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个性绩效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资金预算制定、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等流程进行全面的考评,保证考评结果能够切实反映项目实现效果,为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环境和评价活动反馈,对评价标准进行科学完善,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能够使评价结果对支农活动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持。
(二)优化绩效评价流程
要结合实际项目情况,对绩效评价流程进行科学优化,将预算绩效管理流程融入财政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使评价工作能够得到高效开展。要做好项目的事前评价,要结合当地财政情况和农村发展形势,对支农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并严格按照政策制度要求做好资金预算安排,将政策和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对资金预算环节进行全面论证,特别是对资金数额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实地调研,为预算制定和项目实施过程提供可靠的参考,推动支农项目的高效开展。同时要简化评价过程,充分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对相关评价工作进行科学划分,形成有效合力,提升评价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完善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转移支付分配挂钩机制,使评价结果能够对资金预算安排、具体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进行细化,提升监管效果。
(三)创新绩效评价方式
支农项目类别较多,涉及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对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部门要对绩效评价方式进行科学创新,要立足多维视角和多元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综合运用绩效评价方法,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类型,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如建立完善的联席评价体系,由财政、纪检等部门对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并对评价过程进行全面监管,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到绩效评价工作中,同时要做好评价结果的公开工作,加快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科学利用网络渠道,实时公布相关项目的评价结果和实施进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财政支农项目是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资金管理是保证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绩效评价工作要充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工作流程,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应用,推动支农项目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