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测
2020-12-24程婷
程婷
(江阴市急救中心 急救科,江苏 江阴)
0 引言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等特点,在患者发病后,若没有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则很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此,在患者院前抢救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2]。本次研究了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析了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在42~73岁;平均年龄(58.51±5.08)岁;研究组35例患者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43~75岁;平均年龄(60.47±4.32)岁;2组患者在各项资料中均可以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部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卒中;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作;③患者发病后均出现半身不遂、昏迷、口眼歪斜等症状。
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排除具有脑手术病史者;③排除合并其他脑部疾病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④排除伴有恶性肿瘤、造血异常以及贫血等患者;⑤排除存在既往急性期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急性护理干预:(1)出诊护理:在接到120急救电话中,需要在最少时间内派出救护车,以此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抵达抢救现场。护理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患者家属,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状况、发病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保持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嘱咐患者家属禁止随意搬动患者,让患者保持静卧的状态,指导患者家属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如垫高患者头部、冰敷或冷敷、为患者清除口腔异物等;(2)护理人员在抵达现场之后,需要立刻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观察患者的意识与瞳孔变化情况,采用GCS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此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GCS评分在8分以上的患者,需要立刻转送医院接受治疗;对于GCS评分在8分以下者,需要立刻对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3)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采取平卧位,在患者的背部垫一平木板,为患者松解衣领与裤带,防止患者出现呼吸道窒息的情况。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为患者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对于出现舌后坠的患者,可以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患者由于舌后坠而阻塞了呼吸道导致患者出现窒息,对于抽搐的患者,需要在其口腔中放置开口器,避免患者咬伤舌部。为患者至少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综合情况;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以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进行降压处理,并使用冰敷进行降温;对于血压水平显著增高者,需要立刻给予患者硝普钠进行降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以给予患者胰岛素进行药物治疗;对于情绪波动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患者一定的镇静药物进行治疗;(4)转运途中护理:在急救现场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护理人员需要立刻转运患者。若患者的意识清醒,则可以让患者采取静卧位,并将患者的头部抬高30°,以此来减轻脑水肿的情况。在救护车返回医院时,需要注重司机尽可能的平稳驾驶,防止车子出现颠簸,同时需要将患者的头部放置在与救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以此来避免由于急刹车而使得患者出现血液再灌注的情况。在进行转运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固定并保护好患者的头部,防止患者出现头部震荡,同时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瞳孔与意识的变化情况,持续给予患者输液与供氧的治疗措施。此外,在进行患者的转运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联络好院内的急救中心,确保院内救护准备工作能够在患者入院前准备完毕,在患者入院之后,需要详细汇报患者的基本状况、病史以及病情变化情况。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各项临床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采用自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2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中均采用“±s”进行计算,行t检验。在致残率与病死率中采用(%)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在呼救至院前急救间隔、呼救至入院治疗间隔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7.74±7.62)min、(21.83±4.47)min 以及(10.75±1.16)d;对照组在呼救至院前急救间隔、呼救至入院治疗间隔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4.81±9.54)min、(39.75±6.08)min以及(15.32±1.79)d;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在各项抢救措施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中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致残率为:22.86%(8/35)、病死率为:2.86%(1/35)、投诉率为:2.86%(1/35)以及医疗纠纷率为:0.00%(0/35);对照组患者致残率为:51.43%(18/35)、病死率为:17.14%(6/35)、投诉率为:20.00%(7/35)以及医疗纠纷率为:11.43%(4/35)。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致残率、病死率、投诉率以及医疗纠纷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对比
在护理后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调查中,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0.45±6.11)分;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5.27±7.82)分;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病的起病较急,病情较为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该病,该病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临床调查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的每年新增病理约在150万左右,且约有75%的患者最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致残情况。脑卒中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卒中属于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而使得患者出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脑部缺血与缺氧,进而使得患者的神经功能很容易受到影响,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均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根据现阶段的临床研究表明[3],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3~6h为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在这一时间段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现阶段急救护理干预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
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更加注重于患者院前抢救的护理方式,其主要的护理目的便是为了在患者入院前便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以此来帮助患者稳定自身的状态,促使患者能够顺利入院接受治疗,以此来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4]。这种护理方式能够针对脑卒中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其中包含了出诊过程中的快速反应、对于患者的院前观察、急救护理措施以及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工作,相比于传统的护理模式,急救护理模式更加具有规范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增强了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的紧急处理措施,避免由于家属错误的做法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情况发生。通过出诊护理,能够促使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第一时间排出救护车;在接到患者之后,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帮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病情评估,能够采用GCS评价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与急救措施;通过院前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做好呼吸道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同时,还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此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能够平稳入院接受治疗;而通过对于患者的转运护理工作,则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率,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的头部,避免患者出现脑部血液再灌注以及头部震荡的情况,以此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帮助患者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入院接受治疗,并积极与院内急救中心进行联系,详细转述患者的病情状况,促使院内急救中心能够在患者入院前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后期抢救工作的成功率[5]。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干预后,患者在呼救至院前急救间隔、呼救至入院治疗间隔以及住院时间中均显著短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者(P<0.05)。且在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研究组患者致残率、病死率、投诉率以及医疗纠纷率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评分中,研究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院前急救效率,降低患者致残率与病死率,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