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选穴特点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
2020-12-24龙梅郭耀光杨玲通讯作者
龙梅 ,郭耀光 ,杨玲 (通讯作者★)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失眠(insomnia)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无法保持睡眠状态、睡眠深度过浅、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或白天出现倦怠乏力,精神不济等,是睡眠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黄帝内经》称之为:“目不瞑”、“不得卧”,轻者睡眠时间、深度不足,重则彻夜不眠[1]。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强度的提高,失眠在成年人群众已越来越普遍,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在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占总人数的38.2%[2],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种慢性失眠和持续性失眠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且有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仅询问失眠症状时,患病率达50%以上[3]。长期失眠容易导致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幻听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癔病、精神衰弱等,给人们的精神及躯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害,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睡眠障碍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药物治疗失眠容易产生宿醉效果、失眠反跳、耐受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4]。而针灸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已成为中医学中治疗失眠症的主要方法之一[5-7]。针灸治疗失眠不改变睡眠的正常模式,而是通过辨证施治和整体调理,在改善睡眠的同时,患者其他的伴随症状也可以得到改善,安全又经济、无其它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更不会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失眠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不宁,主要证型包括:肝郁气滞、痰热扰心、阴虚阳亢、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临床上治疗失眠的针灸方式包括毫针、电针、温针及其他综合疗法,选穴大多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穴位,通过对近年大量文献研究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出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兹以综述如下。
1 空间穴位
1.1 取穴以头部穴位为主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脑相关,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安眠、印堂位于头部,均能有效治疗失眠,正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疾”。谢川等[8]将9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选取双侧通天、双侧头临泣、神庭,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勾明会的调督安神针刺法,选取百会、神庭、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取滋养心神之功效[9-10]。李纯等[11]在传统头针疗法的基础上,取颜后线、额中线、风池针刺,经治疗,54例患者中,47例有效。
1.2 重视耳穴
吴轩宜、李军等[12-13]选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脑等相应穴位,使用针灸联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陈世平[14]将3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试验组15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试验组则给予常规针灸配合耳穴贴压耳部交感、神门、皮质下、神经衰弱区等综合治疗,结果前者总有效率60.00%,明显低于后者93.33%。刘家峰[15]观察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39例,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组使用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经32d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晏桂香[16]采用针灸配合耳穴治疗30例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有效改善了其睡眠质量。
1.3 经验配穴
临床上常用内关配三阴交,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穴,可宁心安神,理气和血。三阴交则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之可调理肝、脾、肾三脏。二穴合用,共奏调气安神之效。郝建桥[17]将神门、内关、三阴交作为治疗失眠的主要穴位进行针刺,将之与常规西药疗法作比较,得出针刺治疗失眠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的结论。张兆华等[18]针刺三阴交、内关治疗失眠,同时针刺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0.77%。此外,照海、申脉分别同阴、阳跷脉,主司眼睑开阖。宁飞[19]选取印堂、安眠、神门、申脉、照海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总有效率为80%。宋晓飞等[20]采用申脉透刺照海为主要手法治疗失眠症,治愈率较高。吴云龙[21]取照海、申脉调节阴、阳跷脉,辩证治疗失眠,治愈率为76%。
1.4 特殊用穴
著名医学教授靳瑞独创“靳三针”,包括定神针(阳白、印堂)和郁三针(内关、四神针、三阴交),用于治疗原发性失眠,效果显著[22]。杨海涛等[23]的“智三针”(神庭、双侧本神),是调神要穴。赵淑潭[24]使用林氏头皮针之“额五针”治疗171例失眠患者,总有效率为95.91%。叶天申等[25]通过腹针疗法对脏腑功能进行整体调节,已达到调气养血,养心安神的作用。游洪菊[26]以腹部穴位中脘、关元、天枢、大横、太乙、滑肉门为主穴,随症加减,行普通针刺治疗,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失眠症状程度减轻,有效人数增加。
1.5 随症选穴
失眠常伴随头晕头痛、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心烦易怒等表现。头晕头痛者取太阳、百会疏导头部经气;心慌气短者取内关、神门补益心气;记忆力减退者取百会、四神聪强化记忆;心烦易怒者取太冲、行间清泻肝火。不同的症状往往暗示着不同的证型。王荣善用针灸歌赋治疗失眠伴头痛、抑郁,屡收良效[27]。近年来关于随症选穴的文献报道较少,主要还是辩证选穴。
1.6 辩证取穴
阴虚阳亢取太溪、太冲、肾俞;心脾两虚者取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取胆俞、心俞、丘墟;心肾不交取心俞、肾俞、太溪穴。张小兰[28]将5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患者以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内关为主穴,根据证型选择相应辅穴,痰热内扰加丰隆和内庭;阴虚火旺加太冲和太溪;心脾两虚加脾俞和心俞;心肾不交加肾俞和心俞。观察两组疗效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根据证型选穴,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张霞[29]辩证运用针灸加耳穴治疗失眠,与单纯使用安眠药治疗对比,前者有效率93.33%,远远高于后者66.67%。
2 时间穴位
古代医家重视生物节律与自然变化的整体性,用于指导针刺。早在《素问·八正神明》就提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因时选穴,体现了“因时制宜”、“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合”的观点。蒋迎鸾[30]根据子午流注纳子法选穴针刺,治疗组有效率为95.2%。王磊等[1]将50例患者分为时间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各25例,两组均取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尺泽等穴,时间针法组按就诊时间及十二经脉循行顺利依次针刺穴位,常规针刺组则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取穴。治疗后,时间针法组对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刘治淞[31]运用子午流注针灸法联合中药治疗50例失眠患者,有效率94%,远高于单纯药物治疗。
尽管针刺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但取穴方法主要依靠辨证,或者单纯运用时间针灸进行治疗[32-33],尚无两者结合运用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价。在目前的临床运用中,时空针灸运用于一些常见病、疑难病如面瘫、痛症、闭经等治疗,且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34]。它将子午流注纳甲纳子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将体内外空间时间紧密结合。时间针灸起源于《黄帝内经》,金代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经》和《针经指南》正式总结并提出了子午流注,明初窦汉卿著《流注指微赋》和《针经标幽赋》,从此子午流注成为比较系统的时间取穴针法。徐凤在《针灸大全》总结了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并且由后世医家总结和广泛运用。灵龟八法是以文王后天八卦同洛书九数的结合为基础,又将八脉交会穴与其匹配形成的,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元素。灵龟八法的空间穴位组合是以灵龟八法计算时间所依据的卦数结构为基础,选择“九宫穴位”进行治疗。飞腾八法是运用先天八卦,以奇经八脉和八脉交会穴为基础进行针灸治疗。从多个方面,多条途径对失眠病症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时间穴位与空间穴位的结合并非是简单的相加,即1+1=2的效果,它往往是1+1=3或4以及以上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以为今后的进一步临床扩大运用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明确时空针灸与传统针灸在治疗失眠病症的疗效差异提供证据,也为针灸治疗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