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

2020-12-24吴海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肺气病机肺炎

吴海娟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

0 引言

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通过釆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我国境内疫情上升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但境外的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及COVID-19 的相关诊疗方案,对COVID-19 有了初步认识,现将自己的认识浅述如下。

1 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

中医病名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对指导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OVID-19 是一种全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虽然有SARS 的治疗经验,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也仍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COVID-19 的中医病名应当包括三部分:病位、病性和属性。COVID-19 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乏力、干咳,主要为肺系疾病症状;从发病时间、发病地点、运气特点来看,发病时间为冬季,天气严寒,发病地点属于潮湿之地,当年运气处于己亥年少阳相火在泉与庚子年少阴君火司天之间,温燥之气流行,故笔者将COVID-19 命名为“肺邪疫”,具体内涵为:病位在肺,病性为邪毒,包括寒邪、湿邪、燥邪,属于中医瘟疫病范畴,具有极高的传染性。

2 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肺邪疫由肺脏易感之邪毒所引起,从口鼻而人,伏于肺络,寒湿燥三邪合而化热、化瘀阻肺,进而导致肺络大伤而致喘脱,终致元气外脱。发病初期患者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化热化瘀后干咳痰少而黄、咽痛、口干不欲多饮,甚则痰中带血、喘憋气促,进而大热烦渴、动辄气喘、错语神昏,最终出现喘脱危候。

《医旨绪余》言:“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宗气为营卫之气与呼吸之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是一身之气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宗气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它的盛泄与人体气血运行、寒温调节、呼吸、声音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而“肺邪疫”之邪气藏伏于呼吸之气中,经口鼻而侵入人体,暂居肺络。其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患者体质强弱,以及邪气的强弱。《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邪交争,肺气不利,水湿形成,与外部湿邪、寒邪、燥邪交织化瘀化热,阻于肺络,气机壅塞,终至肺络大伤,宗气外泄,喘憋加重而出现喘脱。若患者呼吸短促,脉细数,汗多,神疲,则为喘脱之轻证;若进一步出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喘脱重证,最终阴阳离绝而死亡。

3 新冠肺炎的中医治法治则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云:“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在整体观念和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COVID-19 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该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而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并且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笔者认为总的治则为清肺热兼化湿,其中COVID-19 以发热为主者,宜清热;以乏力、四肢酸困为主者,宜化湿;既有发热又有乏力、四肢酸困者,宜清热与化湿并用;发热甚者,宜通腑泄热;出现喘脱者,宜扶阳固脱。《医门法律》言:“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总的来说,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4 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

4.1 内治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将COVID-19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型,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恢复期三期。临床治疗期中轻型分为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两证;普通型分为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两证;重型分为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两证;危重型有内闭外脱证;恢复期分为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

其中,寒湿郁肺证选用清肺排毒汤加减,湿热蕴肺证选用达原饮加减,湿毒郁肺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寒湿阻肺证选用平胃散加减,疫毒闭肺证选用化湿败毒方加减,气营两燔证选用清营汤加减,内闭外脱证选用参附汤加减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薛氏等[2]通过总结蒲辅周老先生经验,认为此次疫情为寒湿疫,在治疗中提出使用麻黄剂类。仝氏等[3]以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藿朴夏苓汤、神术散、达原饮等化裁而成“武汉抗疫方”以开通肺气、祛湿化浊、解毒通络。王氏等[4]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推荐早期使用达原饮、神术散、升阳益胃汤类方剂。范氏等[5]认为“湿毒”是本次疫毒的核心病机,且“子病及母”是燥与湿毒盛行的原因,主张在初期燥湿解表的同时避免过燥伤阴,中期在宣肺解毒的基础上酌情加用清肺润燥药与活血通络药。姜氏[6]提出“气不摄津”是本次疫情的关键病机,同时需顾护心肺之阳, 慎用辛温之重剂,以免使邪气化热。刘氏[7]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 的疗效突出,可改善普通型患者症状并缩短病程,能防止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情恶化,促进恢复期患者康复进程。周氏[8]认为COVID-19 的基本病机是湿困表里,属肺胃同病,主张使用汗法、和法、清法、下法,初期表里双解、肺胃同治,中期邪气以热为主时则清热化痰、宣泄肺气,以湿为主时则清热化痰、宣泄肺气,重症期益气回阳、 开闭固脱,恢复期益气养阴、扶正化浊;在COVID-19 的预防上强调用药以清养肺气、轻清透达、芳香辟秽为主。

笔者认为,各个地区疫情不同,应三因制宜,不必拘泥于方案中及专家的推荐方,但治疗过程中总的治法治则不能偏离,并且辨证施治,一人一证一方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4.2 外治法

除服用中药汤剂等内治法外,中医外治的方法也有很多。张氏等[9]基于“有是症,选是穴”的思路,主要注重艾灸对具体症状的改善,如发热选用大椎、乏力选用足三里、气海穴,可以快速缓解COVID-19 患者的症状。邹氏等[10]认为穴位贴敷在调节机体免疫力及改善肺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张氏等[11]提出中药香囊可芳香醒脾化湿以改善食欲、辛散疏肝行气以改善睡眠、升降津液输布以改善消渴从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韩氏等[12]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导引法在COVID-19 患者预防期、观察期既能达到预防和增强患者体质的作用,更能防止疑似或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同时康复期能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笔者认为中医外治法简便效廉,且易于推广,可以根据各地疫情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加以应用。

5 结语

自COVID-19 发现以来,中医药治疗的参与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展,中医药的疗效有目共睹,无论是服用汤剂等内治法还是针刺、穴位贴敷等外治法都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但目前来看中医药在治疗COVID-19 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医认识及诊疗标准,在COVID-19 的病机等方面研究不够全面,在疗效评价方面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但相信随着对COVID-19 不断地深入研究,中医药会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肺气病机肺炎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人到中年补肺气
人到中年补肺气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