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带、联、励并举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致富的大家庭

2020-12-23汪燕琼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汪燕琼

摘 要:别于危房改造、教育资助、医疗保障、饮水安全保障等诸多扶贫举措,产业扶贫难度更大,单靠外部力量输入无济于事,没有内部动能激发难以成势,更有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挡道,需要摒弃一蹴而就,循序渐进,细火慢炖。必须重过程、讲方法、求效果,深学笃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吸、带、联、励并举,才能把要求落细落小落实。

关键词:贫困群众;产业致富;产业扶贫

一、发挥特色构筑优势,吸引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发展参与者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是要直击贫困群众内心深处的疑惑,使疑云散去,豁然开朗。全县立足丘陵实际,围绕浅丘、平坝、高台三种地貌,分别确立粮油、蔬菜(含畜禽)、花果三类主导产业,完善“重庆粮仓”、“都市菜园”、“花果之乡”产业规划,树立明确导向,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构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基地近100万亩,增强了产业扶贫吸聚力。水稻制种能赚钱、晚熟柑桔卖得掉、蜜本南瓜更好吃,贫困群众摸得着、看得见,很快就行动起来,推动了产业扶贫“两有”落实。落实“村村有产业”,县农业农村委派出产业技术指导专家组6个、包村指导技术员30名,帮促10个市级脱贫村和5个县级扶贫重点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建成种植基地2.75万亩、养殖牲畜1.85万头、家禽23万只、水产2300亩,实现每个脱贫村和重点村有1—2个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从产业“空心村”变成“一村一品”亮点村。落实“户户有项目”,派出技术干部150余名指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帮助规划项目、提供信息、指导技术、联系销路,贫困群众直建粮油基地1.18万亩、蔬菜0.29万亩、水果0.08万亩、调味品0.01万亩、中药材0.02万亩,养殖牲畜5383头、家禽47537只、水产品1018亩,实现每个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建成增收项目1-2个,贫困户参与度达到了87.7%。

二、扶持龍头强化帮促,带动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从业者

贫困群众要发展致富产业,客观上有许多无法逾越的“坎”,有的缺劳力,有的缺技术、有的缺信息、有的缺销路,不一而同。如何跨越这些难关,关键是要选好帮带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有实力、有技术、有信息,又与贫困群众朝夕相处,是最好的带动主体。把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成为产业扶贫的带路人,必能产生“耳闻目染、跟师学艺”效果,带动贫困群众扫除产业扶贫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全县坚持完善龙头直补、贷款贴息、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内引外联、扶持培养,培育起新型主体1774家,打造出一支“永不离开”的扶贫工作队,推动产业扶贫“三带”落实。落实服务带生产,佳天、明亮、平坝等48家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140万亩次,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缺劳难题5000余户。落实用工带就业,牡丹樱花世界、乐天花谷等企业常年聘用贫困群众从事除草、栽苗、施药等农事活动,人均务工收入1.2万元。落实收购带销路,250余家企业参与消费扶贫对接活动,与生产基地农户直接签约,直销贫困群众农副产品600万元。贫困群众目睹现代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解决了蒙在心中疙瘩,弄清了脱贫致富的门道。

三、改革机制盘活资源,联结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发展受益者

做好“土地盘活”这篇文章,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然举措。全县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农业农村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小额信贷扶贫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围绕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调整强农惠农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广泛开辟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制度渠道,推动贫困群众“一地四生”落到实处。落实土地生租金,实施农业项目优先支持新型主体优先流转贫困村、贫困户承包地,引导业主流转5万余亩,贫困群众获得租金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落实土地生股金,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3个行政村,集体资源资产确股农民股权1.5万余股;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项目10个,财政投入农民持股1050万元。落实土地生薪金,鼓励新型主体流转土地后优先聘用贫困群众务工1885人,增加工资性收入3000万元以上;实施康养县城.四大行动提供公益岗位780余个,解决流转土地后失业贫困群众就业增加工资收入1123万元。落实土地生红金,发放小额信贷5534万元支持贫困群众入股新型主体,按年分红276万元;实施农业财政项目股权化改革,农民固定5%分红52.5万元,实施3个村农村“三变”试点和壮大集体经济项目24个,预计农民可实现分红60万元以上。土地活了,贫困群众的增收路就宽了。

四、挖潜提能扶智扶志,激励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发展贡献者

激发内生动力既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又要考虑他们的能所及,在项目、资金、奖励、舆论宣传方面给予优先,用政府、社会的认同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自信。根据贫困群众自身条件和能力,落实“五倾斜”综合措施,把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融入全县农业发展建设之中。落实项目降槛倾斜,出台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每个贫困村落实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主导产业发展;对贫困群众发展晚柚、李子、花椒、水稻制种等不同特色产业的,给予不同程度优惠补助。落实要求降标倾斜,对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不分类别、品种、规模,按照1000元/户实施生产成本到户补助;对发展晚柚、李子产业的贫困户,起补门槛降低至5亩;对补栏生猪养殖的贫困户,起补门槛降低至10头。落实能力提升倾斜,对参加培训的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免费培训,给予适当生活、务工补贴。落实宣传舆论倾斜,收集“光荣脱贫户”先进事迹85人,编制《脱贫先锋》,印发全县激励斗志;遴选脱贫致富典型制作微视频22期,正向引导。落实表彰奖励倾斜,筛选产业发展好、就业收入高、示范作用强的脱贫典型10人与农业产业发展土专家、田秀才一道在全县农民丰收节启动大会上公开表彰,营造氛围,弘扬正能量。陈昌奎、封孝平、符官权等一大批贫困群众在困难面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走上光荣的脱贫致富道路,150户成为农业生产示范户、66户成为经商个体户、8户成为电商营销户。

参考文献:

[1]李欣泽.特色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N].陕西日报,2020-10-22(006).

[2]窦家德.抓实产业扶贫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J].云南农业,2020(06):37-40.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石泉经验
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百色市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湖北省生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