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20-12-23宋久洋戚玲玲周增敏王从
宋久洋 戚玲玲 周增敏 王从
汝州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现有农业人口92.6万人,耕地面积6.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4.93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全市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万hm2,种植业总产值24.3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36.27亿元,水產品总产值0.36亿元。2019年,汝州市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合计9.48万hm2,总产量达46.17万t,已全面完成3.67万hm2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工作。“十三五”以来,汝州市持续推进“四优四化”,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小麦、红薯、大豆、烟叶、花生、蔬菜等作物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已形成1.07万hm2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0.53万hm2高淀粉脱毒红薯生产基地和0.73万hm2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一、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在扛稳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全市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同时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完成了2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汝州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维持在5.33万hm2左右,近年不断优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蔬菜等农业产业,积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目前,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达1.07万hm2、优质花生0.67万hm2、优质蔬菜0.73万hm2,建成了0.07万hm2花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从汝州市农业农村局2010—2019年农业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汝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不断扩大花生、大豆、红薯、蔬菜、杂粮等种植面积。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1.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作为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示范县(市),全市紧抓机遇,确定了南北两山重点实施调优结构,在平原地区重点实施成片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规划,带动全市种植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1.07万hm2。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汝州市突出“四优四化”产业示范带建设,集中打造形成以小屯镇、纸坊镇、临汝镇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小麦、花生产业带;以纸坊镇、临汝镇、米庙镇等乡镇为主的果蔬产业带;以大峪镇、陵头镇、夏店镇、焦村镇等乡镇为主的林果产业带;以庙下镇、骑岭乡、杨楼镇、寄料镇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红薯产业带。2020年,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1.07万hm2,占比20%,主导品种郑麦366种植面积近0.33万hm2;以0.03万hm2高油酸花生育种示范基地为引领,种植优质花生0.7万hm2。“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以第一名成绩入围。全市优质果蔬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士博生态石榴成功获得国家原产地认证。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500家,土地流转面积1.8万hm2,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30%。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68家,认证面积4万hm2,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6个、地方级知名农产品品牌2个、市级名优农产品品牌8个。
(三)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汝州市拓宽融资渠道,扎实推进“四位一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试点工作;加强政府与其他三方(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沟通联络,完善融资主体推荐办法,规范工作流程;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要求进行规范运作,增强主体信用能力,逐步扩展“四位一体”融资支持覆盖面,建立稳定长效的良性运作机制。自2016年9月改革至今,全市87家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3600万元。汝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为178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11个、县级示范社10个;家庭农场达到342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
(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
汝州市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依托“互联网+”模式,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打通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的产前、产中、产后问题。便利和快捷的“互联网+农村”给农民带来极大的便利,益农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全市农村信息集散地、便民服务点、电商新领域。当前,全市462个信息站点已建设完成,并接入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总平台,已征集20家企业、50多种产品在交易中心展示区展示,并通过省平台向全国推送,已建成的185个专业站已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农作物长势,为后期农产品经营管理大数据系统建立提供有力保障。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
当前,汝州市存在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发展和节水农业发展不足,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等问题。全市农业基础产业比较传统,种植作物多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缺乏鲜明的主题和特色吸引力。农产品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生产方式仍占多数,尚未形成专业化的新型经营模式。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仍相对分散,汝州市拥有省级龙头企业康隆食业、市级龙头企业康健面业和金汝河面业等多家小麦加工企业,全市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总需求量较高,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用等生产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及监督管理,导致企业每年还需大量从外地购进优质小麦,收购成本大量增加,农户种植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二)科技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汝州市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不足70%。农村劳力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的占80%,受传统农业生产产出与投入收益不高等因素影响,青壮年多选择到城区务工,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较大的老人及妇女,进一步从总体上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以直接出售农产品或是粗加工产品为主,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设备和技术能力不足,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现有农业生产劳动者在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方面能力不足、意愿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的精深化发展。同时,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在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上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制约瓶颈多,缺少相关扶持政策
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限,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少,满足不了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鼓励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但由于涉及承包户数量较多,农民对土地固有的情感与依赖影响土地流转规模,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连片发展。农户对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方面信息渠道较少,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盲目跟风扩种,产量剧增,市场难以消化,造成农产品滞销难题。
三、汝州市农业供給侧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蓬勃发展,足够多和足够优的产业经营主体和特色项目是支撑,更多的社会资本和跨界人才的参与是前提,政府政策引导是必须。一是出台财政、金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基础。二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破解发展瓶颈。如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地附近建设仓储等设施所需建设用地问题,承包土地的租金过高问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弱问题,农机与农技人才的缺乏问题,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就业与保险问题等,为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不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培育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生态休闲业、都市休养农业等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开展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打造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力度,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农产品地理区域品牌建设力度。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网络营销、产品创新等方式支持优势型、规模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拓展发展空间,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力度
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品牌提升。一是通过专业机构策划,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品牌架构、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口号。建立全市名特优农产品目录库,通过品牌包装策划,在营销平台全面推广,打造农业品牌典范,快速提升全市农业品牌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资产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依托科教体系,强化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计划和返乡农民工培训计划,培养一批生态农业领域的高素质农民和生态农业技术人员。组织市、乡、村三级农业创新发展培训,通过系统培育,打破界限,资源共享,打造出一批文化素养较高、农业技术过硬、经营管理规范的新型农业主体,助力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