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渡人,渡己
2020-12-23柯明
柯明
2020年9月13日下午5点,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穿着4套救生衣,借助改装的潜水推进器,经过两个小时的大风大浪,在6位专业长江救援游泳队员、一条名为“奶油”的拉布拉多犬、一艘救援船的陪护下,从武昌平湖门下水,漂游7公里,在汉口三阳路广场上岸,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艺术计划。所有人心里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
“渡江”前后都受到了很大的媒体关注和社会反响,这是为什么?我想:首先是因为“渡江”的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其次,大家非常好奇他是怎么渡过去的;最后会有疑问为什么渡江,并且冠以行为艺术之名;当然也许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生在武汉,年初发生在这儿的疫情全世界都还在关注,整个城市又正处在抗洪抢险的关键阶段。除开这些,“渡江”还有着非常武汉的标签,比如武汉一直有渡江文化节,有领袖在这里横渡长江的佳话,这都是大家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这些刚好构成了“横渡长江”的话题性和延展性,恰恰也是我所需要的,用行为艺术之名把它们打通串联,促成一次关于游泳的思考。
讲真的,一方面我庆幸大众媒体“敏锐”地将我个人的渡江行为纳入与武汉抗疫、抗灾行动,并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进行匹配,这样就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名誉”和坚固的“外衣”,让我的行为变得安全合理。可另一方面,我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从誓不回头、无所畏惧、蓄势待发、顺势而为到不必回头,这既是我渡江技术和物料准备的过程,也是我心里克服和适应的过程。
“渡江”“渡人”“渡己”。面对当下和未来,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没有经验的,时代的变化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动地转入时代浪潮。特别是目前在全球疫情背景下,面对当下世界的新格局和各国自身困局,就如渡江,大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漩涡和暗流,以及不期而遇的船只,但最终它将一切都带向了大海。所以,我们除了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外,更重要的是智慧和方法,所谓激流勇进和对抗也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前行,绝不可逞“莽夫之勇”。最开始我没有这些感悟和预设,更没将其对标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这都是在准备和渡江过程中的感悟。比如:我们不知道这次全球疫情从何而来,但我们坚信人类终将克服它,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4月8日陆续解封。和很多居住在武汉的人一样,感受到疫情突然到来,又突然地从身边离开。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其强有力的管控;但另一方面很多承重的东西就像一个气球掉在地上,没有任何反弹就软着陆了,没有了,都没来得及进行任何反思和纪念,仿佛置身于一场魔幻的现实剧场。还没缓过气来,7月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到处充斥着“水漫金山”的感觉。出于好奇心,这也是我一如既往的创作本能。7月中旬,我第一次去江边,当时水位28.7米,是武汉历史第四高水位。我看到的第一幕是江上有个被淹得只剩半个尖顶的亭子。当时就被震撼了,画面太美了。这种美,那么浪漫,又那么悲壮,一种不可言喻的视觉和感观冲击就像电影科幻大片,感觉江水马上要淹没这座城市……
第二天我又去,看到有人在游泳渡江,瞬间我也想渡江,以此挑战和宣泄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身体行为代表武汉人与自然、与江河做一次对话,与周遭的社会现实交流。我想:这便是“渡江”缘起。
我完全是个旱鸭子,一直怕水。我把想法告诉周围的人。他们问我:疫情没带走你,你想自己送走自己?他们这么一说,我倒越发来劲,暗暗坚定要渡江的决心。这正是我想要的“艺术现场”。当然,我不会逞“莽夫之勇”真的去送死,也不会哗众取宠。我恰恰是借用这种反常理的、不同于正常健身游泳的方式,借助公众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理状态,以艺术家的身份和行为去激发他们的关注和深度思考:这个人到底怎么了?我想这正是艺术的另一种魅力,因为这种不普通的“渡江”行为背后也折射了我的个人情绪和人文思考。
不可否认,整个事件,我正是借用这样的流行事件网络营销的方式实现了作品的传播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探讨,我想不同人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想要的答案,我自己也实现了不可言说的理想。我认为这是一个既轻巧又能量爆棚,并且有无限余量的行为艺术,感觉是壮士一去不复返。当时我确实有这样一种内心风景和潜在危险,这些都在挑战着所有人的神经。这就是“渡江”的最大卖点和观念背后的核心力量。记得渡江当天的直播,观众给我的反馈是不亚于看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大片。当时的所有能量都注定了我“誓不回头”都要完成渡江,即便真的死去。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结果!深深记得渡江前一晚,不计其数的朋友发来关心和担忧的问候。
不会游泳要渡江,即便一个会游泳的人和横渡长江也完全是两个概念。
前期,我准备了多种款式和不同浮力的救生衣设备,多次DIY升级水下推进器和泳池实验。7月下旬,我穿着2套救生衣、带着推进器到江边去试水,一下江水就被卷入漩涡,差点淹死,还好周围人把我救了上来,当时就打了退堂鼓。可对于创作者而言,艺术表达和行为欲望有时就像着魔一样,它总会召唤和吸引着你的内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重新想办法、找问题。继续升级动力装置,同时咨询经常渡江游泳人的意见,慢慢学会和水交流,了解各江段流水的规律,以此解除对水的恐惧。又不约而同地“团伙”了6位专业救援伙伴做陪护,进行了两次漂流实验。为了规避责任,长江游泳一般不作邀约。为了大家的安全,我还租了一艘救援船随时可以施救。渡江前两天,由于犹豫是否向水上公安局報备,不想因他们的突然介入打乱了计划,我们临时将汉阳门下水点改为平湖门。所以我们以“团伙”自称,是一种非常低调求饶的心理!
9月13日下午2点,一切准备就绪,我们顺着12点和1点的方向出发了,出发就不要回头。这是当时出发前给自己的一些幽默和调侃,也折射出我的一种宿命感。说实话,这之前我确实对如果发生意外做了一些交代。最后,除了两次经历避开货船的惊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在大风大浪的长江上从南到北渡江成功的。
“渡江”计划唯一真实的就是我在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所有自述和转化仅仅是文字!冰冷和恐慌、暗流和涌动、智慧和方法、希望和勇气永远只在江中。
渡江结束以来,很多人陆续联系我,想用我的方式也带他们渡一次长江……
这让我反思:是不是人类在灾难和现实面前的情感宣泄和内心需求,总想去寻找一种共性的方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