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民币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2020-12-23陈波

中国品牌 2020年11期
关键词:阴谋论中央银行信用

陈波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深圳市政府宣布在罗湖区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引起广泛关注。根据深圳官方公布的数据,共有191.38万名在深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字货币红包的预约登记,5万人中签,整个测试在10月12日18时至10月18日24时之间完成。与此同时,3389家商户也完成了POS机的全面升级。

本轮测试实际上采用了数字消费券的模式,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和限定消费场景下进行随机投放。这种投放模型可能是未来中国数字货币的主要推广策略,通过抽签保证公平性,又通过限定条件确保DCEP能够真正应用于消费场景,在实体经济内流通。如果这一模型得到验证,对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客观上讲,中国数字货币的发行有着得天独厚的领先优势。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1 9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人,占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网络支付交易额达249.88万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用户已经习惯互联网支付,数字货币的推广成本很低,未来有可能推动高达数十万亿规模的数字经济产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字货币是未来全球数字经济皇冠上的明珠,若与5G技术、北斗系统相互打通,将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是各国发展的一个重点,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80%的中央银行已进入数字货币研发,其中过半己进入研究实验与试行阶段。10月9日,日本央行发布央行数字货币报告,明确未来数字货币的规划、设定及实施路线;国际清算银行(BIS)与7国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日本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前也联合发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基本准则与核心特征》报告,以促进数字货币发展与推进跨国支付。不过,虽然这些国家也在讨论央行数字货币计划,但由于立法限制、数据安全等问题进展速度较慢,大多还停留在讨论阶段。当前,中国在这场所谓的“数字货币竞赛”中走在了前端。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超前发展让一些西方政客产生焦虑和恐慌,甚至出现一些阴谋论。一些所谓的担忧和阴谋论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主要还是他们的恐慌心理所致。但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却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的数字货币应当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于全球的公众面前?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信用,而信用的背后则是公众信任和社会形象。一旦技术被恶意打上“不良”标签,那么就会失去信用基础。

在推行DCEP的時候,必须谨慎地塑造和维护DCEP良好的公众形象,甚至将其作为重要价值观之一。如果数字货币未来要走向国际社会,那么在其早期的方案设计中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是一个在全球化视角下设计的“文化产品”。这才是数字货币的信用根源。

猜你喜欢

阴谋论中央银行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失信商人的悲剧
中英央行资产负债表差异比较研究
信用消费有多爽?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
阴谋论为什么这么多?
阴谋是一种社会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