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实践

2020-12-23吴慧玲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吴慧玲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基于单元设计的情境创设在课堂运用中的理论认识与研究实践,我以《青春有格》为例运用生活情境、案例情境和对话情境三种策略进行具体说明,从而获得结论:通过多元的情境创设方式,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产生直接联系,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思考,在掌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思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中考 核心素养 思辨能力 情境创设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9学年开始,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出教师要以适切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新中考要求教学评的一致性,学生要具备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状是传统的课堂正在发生转变,课堂教学试图让学生成为中心,但是学生缺乏思维脚手架,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和想法,但是不具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处于低阶思维的阶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一定的共鸣,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利用真实情境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深度理解,学以致用。围绕单元主旨,创设进阶式的多元化复杂情境,利用综合问题包裹简单问题的情境问题,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研究中提出了三种情境创设的策略,分别是生活情境关联性策略、案例情境结构性策略、对话情境思辨性策略。对于策略的课例研究选取了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的“止于至善”的内容。

二、研究实践

(一)生活情境关联性策略

生活情境关联性策略,顾名思义,就是将知识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止于至善”这一课的内容需要将中國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当下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通过结合学校的“好人好事记录卡”活动,由学生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并进行分享,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感知身边的善举,为进一步诠释“至善”的含义奠定基调。同学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各种不同的善举情境,有“我帮助他人,也有他人帮助我”的不同场景(见图一),从这些生活情境出发,进而让学生思考学校设置记录卡活动的意义所在,探讨社会需要小善、也需要大爱,崇尚大爱是人们内心的追求,也是能够做到的。教师再用浅显易懂的话语阐述“至善”的内涵,示意学生要用思想引领行为,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这种更高的境界就是弘扬传承美德,是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然。

通过知识与生活情境关联来引入本课,让学生可以通过身边实实在在的善举,更直观生动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善”,透过长期实行的活动本身,来理解“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二)案例情境结构性策略

案例情境结构性策略,意在通过创设连续情境,设置层层递进的情境化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探讨如何达到“至善”时,积善成德、学习榜样、自省和慎独是关键知识点,采用案例情境,以“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的案例情境,提问学生童小勇行为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感悟善举的社会意义,后增设连续情境,“童小勇同学在学期末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在分享经验时,他说,学习上,我会每天晚上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言行。”提问学生,童小勇的经验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通过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生成,掌握至善的要求。结构化的案例情境,一方面用榜样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引导学生理解“至善”的社会意义,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增设连续情境和问题,通过童小勇前期的行为和后期的结果,让学生深入地思考结果背后的行动要素,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外化于行。

案例情境层层递进,情境问题的结构化,让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意义的抽象层面,更能去探究“止于至善”背后的具体要求,学生更好地理解:善,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高标准、严要求,更是一种坚持的过程,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过程,更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历练。每日行为是小善,长期坚持才是大善。明白需要养成自我审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三)对话情境思辨性策略

对话情境策略旨在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具体的时政或者社会热点实例为学生创设对话的平台,通过分组圆桌会议,让每一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例分析,学会透过现象运用知识探究问题的本质。

本环节结合书本上关于“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辩题,选取疫情之下的上海-无人爱心小站的热点话题,创设对话情境,由学生进行自由辩论,“疫情期间是需要我们独善其身还是先兼济天下”。让学生找到着力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A说:“疫情期间我们就应该‘独善其身,宅家抗疫,出门乱跑就是给国家添乱。”同学B说:“独善其身不仅仅是说待在家里,而是在家里也需要自律,增强个人修养,也不能忘记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身份,关心时事,无人爱心小站是大家在做好防护的同时为需要关怀的人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正是因为有很多人有着兼济天下的胸怀,例如医生、解放军战士、志愿者,才让我们一步步走出疫情的阴霾,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恢复生气。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才是至善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

对话情境的创设,也就是通过生生对话产生观点碰撞,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观点进行辩论分析,活化学生的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三、研究结论

生活情境连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知识;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递进式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有逻辑的价值判断,从而指导行为选择;对话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辨的着力点和平台,让学生能够从理性公民的角度来探究分析问题,增强责任感和综合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有效情境创设的40项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2.《道德与法治一课一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12月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