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度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综述
2020-12-23赵烨楠陈阳周红周祥
赵烨楠 陈阳 周红 周祥
摘 要:为将京津冀地区充分串联起来,弱化北京在这一地区中的首都功能,还需采取协调创新机制。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以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了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从不同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进而有效地优化和改善此地区的协调创新效果和能力水平。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 京津冀协同创新 创新策源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8(b)--02
1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出台背景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
作为我国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创新要素优势显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赴京津冀地区开展调研工作时,肯定了近些年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重点抓相关科技项目的合作和共赢,区域发展的协同最终要依靠创新协同来实现。因此,京津冀的区域创新发展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构建多维度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解决当前区域创新发展的限制性瓶颈,对进一步释放创新策源地的深层次驱动力量和建立更为紧密、和谐、可持续的区域协同发展关系有着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
(1)发展历程。天津市科学研究所李春城于2019年10月在《科技中国》中指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根据时间序列可将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划分如下: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10月,各地区处于科教体系建设时期,向科学进军,经济逐渐恢复;第二阶段自1978年11月—1991年底,各地区科技发展仍处于各自打基础、扩大规模的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从1992—2012年,京津科技合作带动、各层面全面探索发展时期;第四阶段从2013—2018年,进入推进全面布局、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阶段;第五阶段是2019年至今,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入攻克发展瓶颈的新阶段,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获得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和科技方面的创新突破。
(2)问题与不足。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创新资源丰富,技术创新能力较高,吸引并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是京津冀的创新策源地。天津作为直辖市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通过科技创新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转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出比较显著。同时,较北京而言天津创新环境欠佳,对高端人才和创新资金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河北地理位置具有发展潜力且在重工業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劳动力密集且土地资源可观,相对于京津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河北仍是投资主导为主。此外由于科研项目资金投入有限、创新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河北创新动力不足,与京津相比综合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从整体来看,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整体发展不均衡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过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概括梳理,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京津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和产业市场方面的互联互通。在资源分配上,创新要素在北京过于集中,从而导致津冀地区在创新人才、高新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尤其是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情况与北京、天津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本课题拟基于多维度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如何突破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限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相关理论梳理
3.1 协同创新发展理论
“协同创新”的定义最早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定义为:一群愿景或者目标趋于一致的人们采取共享和交流多种方式来实现相同愿景的过程(Cooke,2002)。Abend(1979)提出,除相关企业要参与到协调创新中去,相应的组织和部门也要参与,辐射内容放宽,从思想认知到落地环节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都囊括其中。王志宝、孙铁山等(2013)认为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协同,以科技创新为目的,推动区域内各个成员齐头并进,区域内相关科研单位围绕科研目标,相互配合、开展研发工作,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并提高发展效益。对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情况,学者普遍认为创新的主体涉及社会现存的各式各样的组织。Serrano(2007)和Tohidi(2012)认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最先被纳入协同创新多元主体范围内的参与主体。顾祎晛(2013)构建了协同创新发展三维度,分别是创新模式、组织机制、政府机制。刘雪芹等(2015)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路径并构建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三维度创新生态系统。
3.2 原始创新策源地
策源地一词原本用来指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经过学者们深入研究,现已拓展到管理学领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起到为新时代发展作指引的重要作用。刘士林(2018)从城市科学出发认为打造创新策源地是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屠启宇(2016)认为创新策源功能既包括具有可以直接应用价值的“硬创新”,如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也包括“软创新”,如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等。可见,“策源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策源地则基于城市的整体架构对现有创新资源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求高速增长,更是处于重视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3.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自熊彼特在20世纪初提出后,弗里曼又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后来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延伸拓展,在以创新系统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刘钒等(2019)参照传统生态模型,将开放性、可持续性、成长性、协同性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郝英杰等(2020)提出提升整个区创新生态系统能力,可以通过政府投入更多的创新资金、引进人才资源等来实现。
3.4 京津冀多维度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上述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以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为主。李福等(2015)通过分析创新生态系统持续能力和竞争能力发展机理,构建了四维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模型。但根據当前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特别是当前企业失信违约事件频发,造成了社会协同创新风险大幅提升的问题,原有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模型亟须进行必要的扩展,才能适应课题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本文拟在对李福等(2015)的创新生态系统“四轮驱动”模型进行一定修缮的基础上,将信用等级作为重要维度列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全网络架构中,形成更具完备性和时代应用价值的模型。
4 对策
4.1 政府层面
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可共同成立领导队伍,平衡各方力量,改变京津冀缺乏产业互动、整体创新水平发展不协调、发展效益低的现状。资金方面,各级政府应完善招商政策、加大对创新主体的资金投入,对不同性质的研发机构、创新示范区等提供差异性的支持。平台建设方面,政府应依托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打造具有信誉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打破产业链各层级沟通的障碍,实现信息在产业链之间的共享以及在产业链内各层级间的传递,加深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
4.2 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产学研中新知识和人才的来源,决定了其所在地创新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开展主体会议,促进知识与技术在专业人员的流动,从而增强京津冀产业的互动创新,提高协同发展的有效性。此外高校也需以市场为导向对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且持续跟踪科技成果的后续发展。高校和企业也可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互相提供固定的岗位开展人才交流活动,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交流,增强区域内科技创新的市场化。
4.3 科研机构层面
相较于北京和天津的研发机构,河北的科研机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因此,河北省科研机构应关注京津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创新试点或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申请,深入洞悉未来的发展走向,了解现阶段京津冀市场的主要需求。此外,京津冀三地可借鉴广东省等科研机构发展较早省份的运营模式,共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样化主导联盟型的组织模式,基于企业的角度将创新目标协同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管理机制,促进三地在创新投入、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融合,从而激发共生力并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部的产业协作。
4.4 企业层面
想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便离不开企业,它是不可忽略的一环。北京的科研基础较好,科研项目的创新投入充足,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遥遥领先。天津的企业注重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较高,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也处于前沿。反观河北,更多是投资驱动而不是创新驱动。因此河北省的企业应增强合作创新意识,通过已有资源和潜力,吸引京津研究成果在河北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此外,企业可借助举办专家座谈会、联谊会等方式培养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意识,多渠道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缩短区域内企业之间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京津冀三地在企业层面、科研层面以及产业层面等多方面的突破与协同创新能力。
5 结语
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地区自身发展状况,从各组织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破除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禁锢性顽疾,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Tohidi H,JabbariMM.Technologic Innovation Process Improvement [J].Procedia Technology,2012(1).
李福,曾国屏.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J].软科学,2015(09).
刘钒,张君宇,邓明亮.基于改进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