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相对贫困现状分析
2020-12-23段囡
段囡
摘 要: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在线软件POVACAL对全国20个省市按收入五等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计算,得到相对贫困指标。将相对贫困测度指标按照东中西区域划分来研究东中西部相对贫困现状,得出东部的贫困程度最轻,中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比东部地区严峻,但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最为严重,减贫事业也最为严峻的结论。
一、引言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然是贫困人口。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贫困减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剩下的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虽接近完成,现行的贫困标准可以满足消除绝对贫困的需要,但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除,因为相对贫困将会成为贫困的表现形态,相对贫困的存在更加分散,不同于绝对贫困主要体现为农村贫困,相对贫困体现为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并存。因此接下来,我们应该将关注的视角转向相对贫困。
二、贫困的定义
贫困问题最早的研究者朗特里(Rowntree)首次对贫困下了定义,他认为贫困是“仅为维持生理效能的最低需要进行限定的”,“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所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Townsend将社会活动与社交归入了确定是否贫困的范围,将贫困的划定范围扩展到了社会层面。他认为贫困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由于缺乏获得食物的能力、难以参加社会活动、达不到最低生活水平和社交条件的状态。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生存贫困,相对贫困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劳动力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虽能维持其食物保障,但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
三、贫困线的选取
确定贫困线是研究贫困的开端,因此贫困线非常重要。贫困线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条件下,维持人们基本生存和社会公认标准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由于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应的贫困线也可以分为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贫困线的定位较为复杂,并且由于贫困线的不同会直接导致贫困人口识别的不同,进而会导致研究分析结果不同,因此对贫困线的确定应该谨慎。现有文献中多采用由经济合作與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收入比例法来确定相对贫困线,即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收入或中位数收入的50%来确定相对贫困线。通过收入比例法确定的相对贫困线可以使贫困的动态变化得到更客观真实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城镇人均收入的50%作为相对贫困线,测算相对贫困水平。
四、相对贫困现状
本文所选的贫困测度指标是FGT指数,它是由Foster,Greer 和Thorbecke于1984年提出的测度贫困程度的指数。它包括贫困发生率HC,贫困距指数PG和平方贫困距指数SPG。本文的原始数据采用的是2006年至2017年全国20个省市按收入五等份划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用世界银行POVACAL在线软件算得各个省市的贫困指数,表1是各个省市取均值后的相对贫困指数。
从东中西部来看,可以发现,东部的贫困程度最轻,东部地区FGT指数均值均低于全国FGT指数,除了北京上海两个非常发达的城市之外,还有江苏、福建、广东等较为发达的省份,这三个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均低于15,FGT指数均低于东部地区的均值,海南是东部地区贫困程度最严重的省份,贫困发生率为28.433,远高于东部地区的均值,贫困距指数与平方贫困距指数将近东部地区均值的二倍。中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比东部地区严峻,但优于西部地区,在中部地区,内蒙古的贫困程度最轻,是中部唯一一个贫困发生率低于20的省份,山西的贫困程度最为严重,贫困发生率为25.314,贫困距指数为7.305,平方贫困距指数为2.946,这三个指数的值不仅高于中部地区的均值,甚至高于全国的均值。在西部地区,可以看到所有省份的FGT指数均高于全国均值,因此,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最为严重,西部地区的减贫事业也最严峻。
五、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虽然在现行标准下,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已经接近完成,但是相对贫困还是显著存在的,特别是区域差异很严重,东部地区相对贫困程度最低,人民生活条件好,但中部和西部相对贫困状况严重,特别是西部地区,我国的减贫任务发生了质的转化,从减少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因此,我们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来减少贫困,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发展,各区域协调发展,不能重东部轻中西部,否则相对贫困状况会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 陈梦根.贫困购买力平价和地区贫困线:理论与测算[J].改革,2019(04):88-102.
[2] 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3(12):15-25+90.
[3] 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6):112-123.
[4] 张全红,张建华.中国的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的变动:1981——2001——基于城乡统一框架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7(04):15-24.
[5] 胡兵,赖景生,胡宝娣.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缓解——基于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5):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