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教材,格物致理
2020-12-23赵子郡
赵子郡
摘 要:从《机械波》疑难问题的巧妙突破中,让学生扎根教材最大程度理解教材,扎实基础,可在课堂上“秀”出自我,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師充分围绕教材,切实引导学生对教材作深度理解。课堂设计中设置问题教学,精选典例,创立问题变式,革新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体现课程理念,实现有效、高效课堂。
关键词:机械波;教材深度理解;高效课堂
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查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其中理解能力的考查居五种能力之首,因为理解能力与另外四种能力是正相关,是基石,同时这五种能力又是相辅相成,其余四种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又激发和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和培养好理解能力,物理试题的稍微变式和拓展对学生解题信心的冲击就很大,学生自然感觉物理的学习难度太大。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在新高考招生制度下学生自主走班选课的不确定性,客观地对大学与物理相关专业的招生不利;毫无疑问这样的物理教学是失败的。
一、问题的错误对策
一线的物理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孩子们发出这样的困惑“课堂一听就懂,作业一做就懵,试题一点就破,考试一做就错”,也常常遇到讲过好几遍的考试题孩子们仍然是“照错不误”。为此同行们也伤透了脑筋,也分析了原因:是不是孩子们没听懂,是不是孩子们没理解,是不是孩子们没思考。大家也想了许多针对如何听懂、理解、促进思考的办法,仍然收效甚微。在笔者看来,还是多从我们自身的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讲述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讲述中有没有重视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讲述有没有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讲透了没有?是否变换思维角度通过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方式使学生透彻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特别是有没有深度的吃透教材,从教材叙述的基本概念与规律的生成和形成过程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疑难题的简单巧妙的方法,真正的好方法也一定是简单的。
二、理解的真实内涵
“让学生理解”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的常用语,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们做的“教学功”便是“无用功”,“机械效率=0”。先让我们看看物理考纲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由此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真的理解了“理解”,围绕着“理解”下了真功夫?
笔者认为,物理的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教材,最大程度用好教材,体现课程理念,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为此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充分围绕教材,设置问题教学,精选典例,创立问题变式,革新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本文以机械波为例阐述对教材语言和结论的深度理解。
三、《机械波》疑难问题的巧妙突破
机械波是波动学的基础,是机械振动的延伸,还是为电磁波、光波作铺垫,因此承前启后。机械波的问题一般比较抽象,特别是研究对象不只是单个质点更是大量质点,对于初学者无疑增大了难度。而本章教材编排非常科学,前两节统领全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着重叙述波的形成及波传播过程传播的是能量、信息和振动形式;第二节《波的图像》主要让学生了解波的图像特点及画波的图像的两种主要方法——振动法和平移法。可是关于“波传播的振动形式”这个特点和结论却没有被老师和学生作深度理解和挖掘,更不要说重视了,以至遇到波一类的疑难问题只考虑想别的方法,而不去挖掘教材的内涵。
四、促进学生对教材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度理解
实例证明,真正深度悟透教材,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解题带来了多么大的方便啊。但是贯彻起来却不容易。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体现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透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2、课堂训练要设计到位,变换思维角度设计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方式让学生领悟、掌握教材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题目的设计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能在课本上找到解题的依据和解题方法;3、在课堂训练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抓住主干、去掉枝蔓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寻找一般性的解题规律;4、精选有针对性的拔高的练习题测试落实。
五、让学生在课堂上“秀”出自我,设计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积极参与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轻松。物理课堂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很难有新意,特别是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调动积极性。
如何才能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起来呢?实际教学中作出如下尝试,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讲评,相互探讨,相互点评,形式活泼,乐在其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让学生自我“秀”,分四个过程:
1、学生讨论,激发课堂教学氛围
导学案分层次提出问题,作为本堂课的纲要,各个问题交由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展示,提高课堂的效度
学生展示考察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一人板书、一人讲解、一人补充、一人答疑,让学生讲出活力,讲出情感,可以使学生能够很轻松地接受,有所得、有所体会和感受。这符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符合培养能力型、素质性人才的要求,也符合高中生自身的认知特点。
3、学生质疑,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度
学生展示可能有漏洞、不全面、不深入,以及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质疑和学生的答辩使课堂精彩又推进深化。
4、老师点拨,驾驭课堂的发展方向
老师对整堂课知识性、规律性的点拨以及模型的建立与归纳为本课锦上添花,在学生的展示环节中偶尔插入的一两句话可能让学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有时的一个幽默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与智慧。
整堂课通过老师的设疑——讨论——展示——答疑——点拨归纳等,尝试在素质教育的宗旨下如何深度挖掘物理规律,讲出新意,让物理化繁为简,使广大学生都能热爱物理,深度挖掘物理课本内涵,为浙江新高考体制下走班选课的课程提供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模式。
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相信在教坛勤奋耕耘终将迎来一片翠绿!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学院.高中物理教学参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 钟锡华.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郭振平. 大学物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0301
[4] 邢红军. 高中物理高端备课[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