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拓展性课程Culture and English中的运用研究
2020-12-23王迦南
【课程名称】 Culture and English
【所需课时】14课时/每课时40*2分钟+2个弹性课时。
【适应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一、课程实施背景
1.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的情景。通过一些英美国家文化PPT、视频、电影、歌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语境,加深学生理解,并更好地理解并习得知识。使文化教学不仅停留在教师讲授的文化,也让学生欣赏到更多课堂外的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
2.通过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文化教学不能割裂知识与理解,知识的吸收与产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教授文化的过程中要重分考虑产品、实践、观念、社群以及个体。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一个要素时,也要关联其他的要素(裴荣荣,2015)。
3.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是要通过掌握语言并且了解一定的文化,才能充分把英语运用出来。开设Culture and English课符合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弥补了人教版教材内容设置的局限性。梁姗姗(2012)通过规整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文化教学知识建议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结合英语为母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课程实施目标
1. 语言目标。
(1)学生有能力拼读、认读文化相关的词汇。
(2)学生理解并使用相关词汇描述一个国家的文化。
2. 文化目标。
(1)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部分文化习俗并在真实英语场景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学生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内容】
1. 课程特性。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个课程中涉及了英国的天气、交通、饮食、城市、教育和节日。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为这是一系列的课程,所以在国家的选择上也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为首。重点是涉及英式和美式的英语。
(2)课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有的是制作卡片,有的是演出购物场景,有的是制作绘本,有的是真实地品尝食品。呈现的方式多样性是为了减少文化这一主题因为复杂而带来的枯燥性。也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加他们的直观的体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目标是让他们在不同的主题中更加有带入性,把所学的目标语言运用到真实的情景中。
(3)课程语言操练的实用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交流。如,购物场景,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看真实英语语言国家购物场景的交际用语。比如,在英国会问Do you need cash back? 要不要返还现金。这里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场景,因为在英国如果你没带现金,超市可以多刷你10磅,然后返回10磅的现金。通过购物文化的学习,让他们学习到课本没有的一些英语为母语国家特有的一些表达。
(4)课程情景的真实性。课程情景的真实性体现在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以及情境设置的真实性。运用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搭建真实的情境。如,在餐馆,利用真实的菜单点餐。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渗透语言,使得语言的呈现更加的自然。
2.课程内容及实施表。教学方法多为启发式,强调实践,注重学习者的个人参与。如,介入手工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安排如下(以走进英国这一学期主题为例):分别涉及天气、交通、饮食、购物、城市、地理、教育、文化习俗等。活动包含天气骰子、喝下午茶配点心购物清单、shopping游戏、纽扣城市地图、伦敦地标贺卡、苏格兰舞等。每一个主题都设置了相应的活动。
三、课程实施
1. 实施形式。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若干教学方式,即:文化渗透、文化旁白、文化会话、文化欣赏、文化表演、文化讨论、文化交流(谭丽,2003)。但是基于课程性质的不同,文化渗透和文化旁白其实是贯彻在整节Culture and English课程中的。本课主要延续运用文化欣赏、文化讨论这两种方式,并增设了文化对比、文化体验两种方式:
(1)文化欣赏,激发文化兴趣。文化欣赏指的是通过一些英美国家文化PPT、视频、电影、歌曲、与文化材料等方式来呈现的欣赏,引出话题,营造文化氛围,从而将目标语文化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得到提升。文化欣赏在课程开头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文化的注意,在课程结尾一般用作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2)文化对比,感知文化差异。文化对比顾名思义指的是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文化对比有助于学生立足自己的实际,通过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地对比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不同。加强文化的鉴别力和敏锐度。也增强对本国文化的理解(陈剑,2016)。由此,在教授的时候,充分对比英语国家文化与本土的文化,加深学生对于这两种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交通这一主题时,在教授一些有关交通的词汇的基础上,还对比了中英文化中行车的不同、出行习惯的不同。
(3)文化讨论,锻炼文化思维。文化讨论是指教师给定主题,学生就某些文化主题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某个特定的主题,在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文化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增强他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例如,当学到英美国家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中西教育体系的差异。比如,在美国中学是两年,高中是四年。在中国初中和高中分别是三年,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对比两遍的教育模式,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将学到的词汇,如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middle school,high school,university等词汇运用起来。
(4)文化体验,增强文化理解力。除了采用上课的文化欣赏、文化对比和文化讨论,文化体验也是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一般运用于课堂结尾,测试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学生把文化知识真正地归结和运用起来。在本课中,文化体验主要包含文化与情景教学、文化与表演以及文化与手工。
文化情境教学指的是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文化情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英国下午茶文化中,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喝一喝英式红茶,并练习相关的下午茶文化的句型和词汇。如此一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下午茶文化的理解,又让他们习得更多的词汇,如black tea,scone等。
文化表演指的是教師提供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场景编对话或者表演。在表演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目标语言在表演中进行操练。比如在教授中美礼仪时,教授学生运用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如How are you doing? How are you? Do you have a great day? 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并编对话。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有代入感,也更加容易体验到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以及氛围。
除了文化表演,文化与手工也经常被用作课堂结尾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是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开展相应的手工创作。比如,在讲道美国饮食的时候,让学生参与制作披萨,运用卡纸、剪刀、彩笔等材料进行创作。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学生贴上披萨不同的成分的单词。
2.实施的局限性。这类课程也对教师本身产生的巨大的要求,教师自身要熟悉目标文化,以及目标语言的运用才能更好地讲授给学生听。教师自身先要有效地学习和体验文化以便弥补内容中本土文化的却是,并帮助学生提高其对于文化异同的宽容度和敏感度。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并且在活动设置环节要考虑大小学生的特质,增强讲解的趣味性、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课程评价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每节课分组比赛的机制实现,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小组竞争答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有对每个学生的考核,比如每节课的手工是否完成,笔记与任务单是否完成也会给予一定的等第。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期末时的展示,通常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例如,表演一个相应的剧目或者是演唱一首歌曲。另外,学生每节课记录的笔记最终也要上交研学笔记成果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五、结语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背景,与语言学习紧密相连。在小学阶段,介入文化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快更真实地习得目标语言。通过文化欣赏、对比、讨论、体验等形式,让文化教学更加的有趣,也帮助小学学习者快速地融入课堂。通过文化欣赏,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文化;通过文化对比,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通过文化讨论,锻炼文化思维;文化体验,增强文化理解力。但是基于文化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挑战和局限。比如,如何有效地避免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对二语习得者产生的冲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对比双方的文化,一方面让学习者更快地结合已有的知识板块从而更快地习得目标语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批判地看待目标语言文化,以至于有批判性的认识。基于文化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还体现在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上。应对这一挑战,将这个课程设置成选择性地拓展课程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解决了40分钟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另外,对于文化理解的难度,教师在主题选择时要适应小学生的语言习得水平。同时,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活动,增加课程的趣味和实践性。基于文化的小学英语教学十分适合拓展课程,既拓展了学生除课本知识的知识储备,也为语言真实语境下的运用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剑.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 (1):49-55.
[2]梁姗姗.小学英语教材文化教学知识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6):35-37.
[3]裴荣荣,姚宝梁.基于“文化五要素”的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5(1):51-55.
[4]谭丽.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基础外语教育, 2003(1):24-27.
【作者简介】王迦南,杭州高级中学启成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