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小解
2020-12-23侯丽娜
侯丽娜
摘 要:“凭栏”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举动,古人“凭栏”之时,便生出无限的感慨。可以说凭栏是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凭栏时抒发出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大都与离愁有关,根据对象不同,分为思国想家篇与游子思妇篇。也正因为凭栏与离愁分不开,所以凭栏又成了一种依靠、一种支柱、一种寄托。它既能供人们的身躯倚靠,又能使思念之人得到一定的精神支柱,寄托他们的情愁。总的说来,凭栏这一意象内涵丰富,给了无数词人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关键词:凭栏;意象;思国想家;游子思妇;离愁
“身倚栏杆,凭栏远眺”是我们在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举动,古人“凭栏”之时,便生出无限的感慨。可以说凭栏是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唐诗多“登高”,宋词多“凭栏”,相对于“登高”来说,“凭栏”更多了几分阴柔。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宋朝的词人心底有了几分愁苦,由此,凭栏这一意象便频繁出现在宋词之中。
那么,凭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意象呢?找一些相关的宋词来细细咀嚼,发现这些凭栏词总和“独”“愁”这样的字紧密相联。辛弃疾说“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秦观说“阑干休闲依,庭院无人,颠倒飘黄叶”,心中的愁苦并没有因凭栏很快减少,而是一天天加强,一次次深刻,因为这种凭栏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结束的,而是可以一个月两个月一直凭下去、盼下去。这种意象真叫人心酸。人在落泊之时、他乡之刻,总会有情愁需要依托,而凭栏正是抒发感情的最好方式。
凭栏时抒发出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它奠下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都与离愁有关,大都以泪脸相照。从李景的《摊破浣溪沙》到范仲淹的《苏幕遮》,到欧阳修的《踏莎行》,再到柳永的《八声甘州》及秦观的《望海潮》,无一不是离愁伤感之作。若非要分类,可以根据对象不同,分为思国想家篇与游子思妇篇,其中后者居多。思国想家的诗词多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痛感世事沧桑的悲凉情怀。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作了一首《浪淘沙》,词中描写的是春季一个雨夜,他冻醒后凭栏,回想起刚才梦里的欢乐情景,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他形同囚徒。“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今昔之比就如天上人间之别,亡国之恨倍增。李煜这一凭栏,意境深远,极富感染力。秦观在贬官后重过洛阳,途中作了《望海潮》一词,“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鸭。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词人重游旧地,倚栏极目,满眼都是暝烟栖鸭,与昔日的歌舞欢宴、桃红柳绿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年华暗换、流水天涯的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描写游子思妇的词真可谓多不胜数。其中描写思妇的又比较多,如温庭筠的《梦江南》、冯延巳的《谒金门》、李景的《摊破浣溪沙》等。温庭筠在他的《梦江南》里,开头便点出凭栏这一意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此处凭栏之人是一位高贵的少妇,她无所事事,除了梳妆打扮,更多便是凭栏。“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思妇凭栏望着江南上的船,然而驶过无数只,无一只载着她的郎君归来,只有江水悠悠流走。通过凭栏这一意象,一个痴情的思妇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读者也就不难理解“肠断白苹洲”之苦。更多的思妇在凭栏时总是生出泪珠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这种离愁别恨带来的伤感能不催人泪下吗?而写游子思乡怀亲的词不会有泪珠出现,而是饱含一种沉痛之感。柳永的《蝶恋花》与《八声甘州》便是此类名作。《蝶恋花》中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泊之感与怀念亲人的缠绵情思糅合在一起,词人独自久久地倚靠在栏杆上,只有细风陪伴,春愁可望。“无言谁会凭阑意”,词人发出了感叹:谁能理解我此时此刻凭栏的愁苦?词人想通过狂饮忘却这恼人的相思愁,然而做不到,于是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古名句。柳永的《八声甘州》更是一篇名作。这首词一扫缠绵悱恻之态而显得气象辽阔、高远悲壮。又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伫立楼头,到处“红衰翠减”,“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词人真“不忍登高临远”,为何?只因故乡遥远,而自己却浪迹萍踪,滞留异乡。“想佳人妆楼颙望”,盼郎归舟,却不知此时词人也正在凭栏,且心中充满思念的愁苦!词中出现两处凭栏,一处是在家乡的娇妻,另一处则是身在异地的丈夫,两者相隔千里,只能靠凭栏来相互思念对方。两个意象的交织,着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正由于凭栏如此令人发愁和伤痛,许多词人发出“莫凭栏”的感叹。李煜的《浪淘沙》便是一例,还有欧阳修的《踏莎行》与范仲淹的《苏幕遮》。在《踏莎行》中,词人在描写远行人路上思妻的想象时,发出了“楼高莫近危阑倚”的感慨。因为“行人更在春山外”,妻子凭栏只会愁上愁。范仲淹也会有“明月高楼休独倚”的畏惧。可见,不管乡愁还是相思愁,栏杆一倚,愁上更愁。也正因为凭栏与离愁分不开,所以凭栏又成了一种依靠、一种支柱、一种寄托。它既能供人们的身躯倚靠,又能使思念之人得到一定的精神支持,寄托他们的情愁。
总的说来,凭栏这一意象内涵丰富,給了无数词人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难怪它在宋词中如此的受欢迎。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