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020-12-23杜平苏喜庆
杜平 苏喜庆
摘要:职业信息化时代,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连接着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系统性任务。文章立足于调查研究,将职教师范生教育置于整个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历程中进行考察,分析探究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发展现状,探析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课程设计、信息安全防护和融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等方式,多元化地培养职教师范生利用融媒体提升媒介素养,综合立体地提升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养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媒介素养;职教师范生;通识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1-0086-06
近年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交互深度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媒体之间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新趋势,这标志着多种媒体共存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充分利用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自身特点,实现媒体的内容承载及传播效果最优化。而在融媒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职教师范生群体,无论是在媒体接触习惯,还是在接受心理方面均发生了新变化,给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随着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和“强基计划”在我国部分职业教育中的试点实施,教师这一职业的综合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职业院校师范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现今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不断增强,不少高职师范院校普遍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偏重于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而针对媒介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对计算机信息的教育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对这些信息的甄别、批判开展应有的教育。”[1]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媒介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媒介修养都是职业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加强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内涵做出了基本界定。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受教育者对于媒介资源的使用动机、方式、态度,以及利用各类媒介资源的有效度和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批判性接受能力等”[2]。对于“网生代”“拇指族”群体中的职教师范生而言,这些媒介素养指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导向。关于媒介素养的理论经过众多学者长期探索,逐渐达成共识:“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3]。具体到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通过顶层设计和教育实施,让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自觉利用各类媒体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应对多元信息内容,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浓厚的媒介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职业信息化发展素养。
职教信息化时代,职业院校职教师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新变化、新趋势,成为进行职教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利用融媒体平台,开展多资源整合、多媒介融合、新成果转化、新优势会合、新思维聚合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依托现代各类媒体教育优势,全方位增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建构职业从业、创业知识资源库,形成健康向上的媒介素养,可以打开职教师范生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
首先,从职教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政策导向来看,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十年来,职教师资培养在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方面都有大幅提升,建设了一大批智慧校园大数据系统,同时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也对传统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媒介素养在职前培养和职后修炼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引导,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培养“双师型”师资的社会职业化人才,也迫切需要学生由专业技能型逐步向信息复合型人才转化。《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要求“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同时提出要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着力“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职教师资核心素养培养是师范生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潜质,在成长成才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这种新的育人导向,也迫切要求职业院校主动作为,积极利用现代融媒体教育信息平台为职教师范生进行常态化学习提供有利的平台支撑和实践路径。
其次,职业师范生媒介素养面临着人才需求社会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基础性素养不容忽视,有学者指出“基于职教师范生的角色特点来看,其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应能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即具有一般的信息素养”[4]。这一基础性素养又往往作为众所周知的常识而被忽视,造成课程设计缺口,师资教师缺位,职教学生修养缺失。而对于职教师范生教育实际而言,几乎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多元、混杂、无序信息的包围、干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甄别和利用,对无效甚至有害信息进行规避或者屏蔽,都亟需以加强信息素养作为基础,引导树立应对融媒体多元信息的主体意识,提高对职业发展所需信息的选择能力,提升将已有知识灵活迁移到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媒介素养不仅是职教师范生成才成功的要件,也是职教师范生适应未来职业角色和促进实现职业幸福感、获得感的要求。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职业院校的通常做法是通过“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开设,来传递媒体使用的正确方式、方法和信息利用安全观等内容。但在具体的教育環节实施中存在着两极化现象:一方面,新媒体时代,职教师范生大都具有一定的媒介应用技能,对新媒体融合具有积极的接纳能力和应用实践意识;另一方面,职教师范生在新媒体面前缺乏控制力和主动利用其辅助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手机、电子阅读器、虚拟现实VR等设备,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善加利用,可以成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信息工具;反之,新媒体的游戏性、泛娱乐化、商业性也会侵占职教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沦为逐步被信息异化的对象。
再次,从职教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服务对象来看,职教师范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优质师资人才,他们将来面对的对象是21世纪的、对各类媒体具有深切感知的中小学生,而对中小学生很难开设相关媒介素养的专业课程,很多中小学生已经对于便携式移动媒体尤其是手机有熟练的操作能力,甚至产生了一定的信息依赖。这就非常有必要在职教师范生的专业课学习与讲授之中加强融汇媒介素养知识,为将来师范教育的信息素养传导打好基础。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职教师范生的“利己”途径,也是针对未来受教育者的“渡人”(教育未来新媒介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的必备素质。
最后,融媒体在促进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开发方面还比较有限,尚存在障碍和困境,融媒体环境下教育传播主体地位受到削弱;职业院校利用融媒体进行媒介素养提升教育、创新教育思路还不够开阔,传播方式方法陈旧、落后,职业素养知识只是做了一次由印刷品到屏幕端的迁移,教育理念没有随之更新。与职教师范生的专业课程教育相比,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职业院校利用融媒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识不强,院校对学生使用媒体缺乏有效监管,自主搭建的融媒体平台活跃度不高,影响在校学生群体能力有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成为职业师范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由上述可知,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将职教师范生教育放置于整个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历程中考察,该项教育的意义不仅对师范生自身的身心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对未来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二、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问题日益被提上日程。从上世纪30年代利维斯和汤普森教授最初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探讨和媒介素养实践,对于该命题涉及到的考核指标更加明晰。针对这些考察指标,我们着重调研了四所拥有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院校媒介素养情况。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46份,其中有效问卷901份。涉及到的文科师范专业学生46.2%,理科师范专业学生53.8%,数据分析如下。
(一)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
第一,从职教师范生的现实教育状况来看,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紧扣时代脉搏,及时掌握师范专业教育的前沿知识、理念和新动态,而这些信息的获取,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职教师范生利用“融媒体+师范专业教育”的模式势在必行,而其中媒介素养是进行该项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从职教师范生的融媒体接受能力来看,不少学生尚存在媒介素养的认识误区,媒介接受途径非常单一,对于媒介信息知识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认识比较模糊。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关注度比较高的信息内容按照感知比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文旅类、化妆类、摄影类。从媒介素养接触程度来看,接受过正规媒介素养课程教育的学生不足30%;参加过媒介素养实践实训的仅为3.2%;有明确媒介素养诉求的学生占比仅为31%。大部分学生认为媒介素养没必要通过课程引导,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大部分师范生对媒介信息缺乏辨识力和批判性,盲目接受冗余信息和偏重于消遣娱乐诉求的学生占到了82%。 这表明职教师范生在媒介素养认知上存在着偏差,在现实学习、生活、未来职业规划中对媒介信息缺乏有效的筛选与利用能力的引导。
第三,从职教师范生融媒体接受效度来看,职教师范生利用传统媒体开展学习的媒体使用率较低,其中报刊15%、广播7%、电视11%;而作为新媒体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明显高于传统媒体。学生接触媒体呈现出明显的“融媒体”特征,很多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的集成性客户端来完成报刊杂志的阅读、电视节目和影视的收看。因此,融媒体成为承载现代学生接触媒体信息的主要载体,平均接触时长每天多达4小时。很多学生表示,前往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些新媒体软件、APP,如超星学习通、手机知网、读秀等,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可以轻松浏览专业文献,这表明数字化时代,职教师范生借助于新媒体融合功能来开展专业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媒介选择。
第四,从职教师范生接触的信息内容来看,我们重点考察了三项重要指标:信息内容、信息量大小、知识应用性比例。调查发现,职教师范生普遍偏重于图像类信息,通过媒体看短视频成为时尚,但是他们也普遍认为视频信息“偷走了”自己的大量时间,真正有用的知识信息却极少,他们也认识到碎片化的图像信息还容易导致心理焦虑和过度依赖。听广播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又一个途径,但是师范生普遍认为广播内容对自己了解时政有益处,但对专业学习没有太大帮助,而且无法进行搜索和有针对性地收听,认为该媒体渐趋淘汰。职教师范生普遍认同“读文字”还是主要的学习手段,纸媒传输信息更能够调动大脑的思辨力和记忆力,因此,读文章的有效信息量明显高于其他新媒体的效果。如表1所示。
(二)职教师范生媒介信息辨识度分析
当下的职教师范生均为00后的青年学生群体,对媒介先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对多元媒体的免疫力和批判力却普遍不强。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从人群分布特征来看,18~29周岁人群占到了38.6% [5],他们在职业院校获取信息带有明显的的媒介融合性特点。调查中发现,职教师范生在一天中的媒体接触状况大致为:早上,收听校园新闻广播,用手机刷一下存在感,关注一下公众号更新情况;课堂听课,教师均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学生用手机随机拍取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学习的重难点;课后,前往图书馆查阅图书、期刊资料,用来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晚上还会打开电脑看电视剧、在线观看教师推荐的在线课程精讲等;最后,听着音乐进入梦乡。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成为伴随職教师范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条件比较好的院校,无线WIFI已经实现了校园全覆盖,学生通过便携设备(手机、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可以轻松达成上述媒介接触的全目标。学校将查阅资料、收听/看视频、听音乐等集成融合在一个新的校园融媒体平台上,学生只需要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即使在融媒体传输信息比较好的院校,职教师范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同样存在,甚至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融媒体服务职教师范生的智能化程度还比较低。学生在打开媒体阅读信息时,存在盲目性、被动性接受的占比达55%;点击率较高的媒介信息中不乏色情、暴力等内容,甚至还有游戏诱导、网络诈骗、意识形态误导信息,学生防范意识不强,甚至有个别的学生深陷于“网络主播打赏”“网络校园贷”“网络游戏”之中,难以自拔。
第二,低俗、消极娱乐、广告信息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过多。全身心利用业余时间自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课余时间被手机网络过剩的信息占用时间越来越多,不仅视力、听力有所下降,甚至个别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削弱了在现实世界中与人沟通的日常交际能力。学生能够意识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无目的性甚至诱导性的特征,但是主动抵御不良信息、批判有害讯息的信息免疫能力令人堪忧。
第三,职教师范生媒介使用的主体意识较弱。利用融媒体平台主动开展学习、探究、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利用媒体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学生仅占24.3%。海量的信息推送很容易干扰和分散学生接触媒体的注意力,受调查者中有56%的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甚至盲目信任和转载一些未经确证的信息,受访者中有34%的学生对于明星或者网络主播的行为盲目进行模仿。尤其是一些商业化、娱乐消费性的信息冲淡了学生借助媒体辅助探究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电子阅读、视频课程和搜索引擎在学生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第四,融媒体信息传输过程中把关不严,信息拥堵现象严重。众所周知,媒介素养是在新媒体多元化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能力和修养,这种素养是基于媒体批判意识和科学认知的能力诉求。当下媒体环境是在科技推动下进行着新旧媒体整合融通形成的融媒体“拟态环境”,信息的泛舆论化、交互性、多元性、功利性、娱乐性,对师范生科学地进行媒介信息接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未来教育者为职业规划的职教师范生,对于媒体素养的有意识、有组织、有秩序的培养显得日益紧迫。
第五,职教师范生利用媒体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有目的性的利用媒体搜集专业资料开展阅读和练习的学生仅占21%,利用媒体观看专业精品课程微视频的学生占5%,在相关中小学教育网站发相关专业文章的不足3%,利用手机自媒体开展学术文章留言或建言献策的不足1%。可见,辨识力和创造力是职教师范生亟需建构的重要能力。
从现状的本质来看,在学生普遍使用融媒体获取信息的大范围、高频率的表象背后,隐含的是职教师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尚存在教育漏洞。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媒介冗余信息、娱乐视频、网络游戏、社交软件所占用,而真正急需开展的“融媒体+师范教育”还仅仅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惰性意识助长,反而使媒体成为影响课堂知识接受、影响学习纪律、诱发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媒介素养中首要的问题在于强化学生辨别信息真伪、主动参与有用知识获取的能力,提高抵御低俗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媒介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趋利避害。在正确思想引领下,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辅助学习的创造能力。在虚拟媒体空间和现实空间中,搭建专业知识桥梁,加强个人能力发展、职业规划、核心素养与信息的链接能力,具体包括:具有迅速监测周围环境并能抓住事件关键细节的能力;分布性认知能力,具有与能够扩展智商的工具进行富有成效互动的能力;集體智慧能力,为了完成共同目标而与其他人共享知识、交换想法的能力;协商能力,具有在不同网络社区间穿梭的能力,具有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具有理解与遵循替代性规范的能力[6]。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案例,某高职学院通过开辟融媒体微信公众号,加强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公众号由学院师生共同管理,每天推送多篇关于师范专业的教育前沿文章,并设置视频链接。公众号管理员由资深的专业辅导员教师担任,负责把关、上传有关信息,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负责搜集相关文稿、音视频资源。学生每天打卡阅读/收看,并实时留言点评。线下与线上实现了良性互动,值得推广。
三、融媒体视域下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培养对策
职教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是职教师资培养的一体两翼,而媒介素养是形塑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品质,可以从职业性向、从业兴趣、职业发展与规划、知识储备、职业从业预演、理想信念培育等多个角度起到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因此,融媒体参与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设计,以实现师范生整体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加强师范类院校顶层设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欧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已经设置或者渗透了媒介素养教育课,而我国近年来才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公选课,这与如火如荼的新媒体发展进程极不相称。这也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联合研究,将其纳入“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改革的内容,编订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实际,体现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师范专业教育的特色,建构起职教师范生与未来职业媒介素养教育需求相联系的通道,开启“智慧学习”,用健全的媒介素养应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以正确的媒介修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科学理性驱逐娱乐消费的惰性,用深刻的自觉批判意识构筑接受媒介信息的保护屏障。
(二)构筑高职院校校园融媒体新平台
高职院校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组织和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发挥相应的职能优势,加强校园媒体信息的开发、监管、监测和监控。通过联络校园电视台建设、移动精品APP打造、校园广播站、手机自媒体开发等多种渠道,深度融合新旧媒体,打造校园“融媒体”平台。在传递教育资源的同时,针对职教师范生的接受心理、成长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推送媒介素养信息,满足学生的媒介知识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上线下教育引导,推送健康、文明、科学的知识资源。
(三)加强道德情操与人文素养教育在融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建构课堂知识传授与融媒体平台互动的教育新机制,形成学生参与媒体专业知识信息研讨的良性互动理念,全面提升职教师范生认识媒体、评判信息、创造性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媒介学者詹金斯教授认为:媒体运用技能蕴含着丰富的参与性特征,游戏、表演、模拟、再加工、多重任务、分布式认知、集体智慧、判断、跨媒体导航能力、网络能力、协商能力 这11项技能需要主观能动性的介入[7],其核心就是强调要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融实践能力与素养教育于教育全过程。在良好的媒介环境涵养下,职教师范生可以积极发表言论,探讨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形成课堂与媒体、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延伸所学知识,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在“高职一本科一专硕”逐步打通的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构建“素养导向”的职教师资实践教学和养成教育体系[8]。可以延伸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形塑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
(四)增强职教师范生综合素养教育的调整升级
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做中学”是职业教学的重要特色[9]。这要求媒介素养教育应以职业院校为主导,主动作为,搭建融媒体信息素养实训平台。运用融媒体信息传输理念,通过移动互联设备、虚拟仿真技术设备等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式、沉浸式学习,提升协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素养知识竞赛、图文设计宣传大赛、媒介发布信息时评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意识和信息辨识力。
媒介素养并非单纯的强调职教学生对媒介的防御能力或者应用能力,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课题。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情操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在育人本质上是一致的,宗旨都是为了健全完美人格,培养其应对多元媒介信息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媒介的“黏性”作用决定了针对职教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打通素养知识的壁垒,强化媒介素养与传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联通,实现师范教育系统通过媒介教育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总之,职教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形塑未来受教育者主体健康素养的品质工程。在媒介日益融合的现代化、信息化时代,数字人文素养不再只是附着在技术领域的外围质素,而且也是建构主体精神的主要知识先导,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信息纷纭复杂的信息流中树立正确的导向路径。职教师范生是职业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也是未来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施教者,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職业教育不能忽视媒介教育的“当下”和“未来”双向兼顾的教育指针。建构适应职教师范生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不仅要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更需要学校组织的系统化运作,调动各种媒介传递媒介素养的正能量信息,以形塑职教师范生正确的主体媒介价值观,引导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融媒体参与学习、互动学习、融汇学习、批判性学习,建构起健康有序的媒介素养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李敏智.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3.
[2]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33.
[3]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4]李赟,林祝亮.信息化环境下职教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28):73-77.
[5]严贝尼,汪东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研究——基于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5):87-92.
[6]李德刚,何玉.新媒介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39-40.
[7]肖志芬.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J].新闻世界,2018(7):45-47.
[8]曹皖俊,李仲阳,唐智彬.职教师资“高职-本科-专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6(8):106-110.
[9]魏丹丹,邱乐兴.职教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反思[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2-123.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