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语文审美特质,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2020-12-23陈萍
陈萍
【摘 要】 美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水之于鱼。而审美教育,其实质是帮助人们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进而感受精神的高尚、善良与诚实。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策略,旨在彰显语文审美特质,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既微妙又复杂的工程。作为教师,既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更需要运用多元化的策略,这样才能使美育落在实处,进而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审美意境,渲染课堂氛围
所谓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事物融合一体时所呈现出的状态,足以使读者心醉神迷。而审美意境,就是在意境的基础上更多一层审美的意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彰显语文的审美特质,教师应积极创设审美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内在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转换能力,能将单调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场景或者图像,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作者描绘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秋晚的江上》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诗歌,教师采取如下的方式创设审美意境:首先,诗歌本身带有一丝感伤之美,所以在导入环节,教师选择播放蔡琴的《如梦令》,用蔡琴慵懒、绵长的音色为学生营造感性的情绪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教师将自己提前制作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江上的倦鸟、黄昏时分的江面、一丛丛浸了白霜的芦苇。此时,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感化下,领悟诗人的精神世界。
案例中,在教学《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时,教师并没有采取常规的教学思路,而是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情致色彩的审美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领会诗歌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二、提倡字斟句酌,欣赏语言之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学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预留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赏析课文,而是尽可能压缩教学环节,争取讲更多的知识点,而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审美教育的渗透。事实上,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当前的教学环境,强调的不再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快刀斩乱麻”。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从欣赏文本的语言开始,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优美的词句展开赏析。例如,文本中第八自然段,作者为了强调榕树的旺盛生命力,将榕树叶子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称它们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于是,教师和学生围绕“堆”字进行交流。教师先询问学生:“大家都说这个‘堆字用得好,那么它具体好在何处呢?”有的学生认为:“‘堆是一个量词,强调的是数量多。此句运用‘堆字,恰恰可以凸显榕树叶子的茂密与旺盛。”还有的学生表示:“通过这个‘堆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榕树叶子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在一起的情境,写得特别传神。”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深入赏析,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案例中,为了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选择从基础工作做起,也就是和学生从赏析文本语言开始,一点一滴建立审美嗅觉。在赏析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对美的感知也得到了有效加强。
三、激发美的联想,提高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对“美”的联想。尽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审美能力却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培养的。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只能留给学生“冰冷”的印象,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心教学任务是否达到,不关心学生的情感。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联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月亮”这一意象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首先,在上课之初,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曲《明月几时有》,在王菲缥缈空灵的声音里,学生个个听得如醉如痴;接下来,教师和学生共同诵读课文,等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季羡林的笔下,故乡的月亮如此可爱,如此迷人。整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季羡林对故乡之月的‘情诗。那么,假如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升上天空,去看看你的故乡的月亮,你会对月亮说些或者做些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瑰丽的联想。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可以看到月亮,我一定要摸摸它的脸,看看是不是很冰。”还有的学生说:“我会谢谢它,感谢它一直用无声的方式陪着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教学套路,而是用歌曲和提问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总之,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创新教学策略,牢牢把握审美教育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积极构建具有审美意味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桂川.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尝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6):140-141.
[2]叶武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汉字文化,2020(1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