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3周银英
周银英
摘 要: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之中,背景知识已經成为阅读理解、阅读拓展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对于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背景知识的渗透作用下,高中生能够更贴近地理解文本内容,从兴趣指引的角度去分析客观知识,感知文本中的深刻内容。将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交叉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对语文中常见的文化知识、语法架构等产生鲜明的影响,强化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激活其在语文学习上的热情。
关键词:背景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应用
背景知识与语文学习难度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这一块,信息的丰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学生的语言叙述,对表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语文教学中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使高中生能够正确将背景知识与学科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切实体现出语言的作用。背景知识与材料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主观抑或叙述主题。在背景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中,学生能够拓展自身的思维层面,用联系性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理解习惯,更好地应对考试压力。针对背景知识的具体教学应用,以下我以自身的经验为例展开了讨论。
一、构建材料背景,创设故事情境
对语文教学来说,学习决不能是单调而乏味的,而是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变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色彩与魅力。而知识学习的首要前提是理解,背景知识的出现能够加速这一过程,通过背景知识内容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材料对应的大致背景,围绕某一事件或者主题来分析作者的创作过程与创作目标,有助于高中生发掘问题与理解问题。此类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在阅读中把阅读兴趣转化为实际理解。通过对应的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也能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多面性地感知材料内容。
例如,在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与当时布热金卡的环境做一个对比,学生能够在集中营的惨状与温和的风景的强烈反差与对比下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篇报道的主旨。而在文章揭示的事实中,学生能够从侧面去分析历史背景下集中营的过往与十四年后的“淡忘”。在放映的一些照片中,无论是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窄小阴暗的房间,还是了无生气的囚徒的眼神,都能够使学生代入性地理解遇难者的痛苦,在背景知识的学习中理解那种压抑感、绝望感与无力感,从而更好地凸显出文章的反战与反法西斯主题。
二、进行补充说明,升华文章表现
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文章光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理解能力与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只能去了解文章的一鳞半爪,不能深入地分析了解文章的全貌。对此,背景知识的存在可以让教师对文章的教学进行补充说明,给高中生提供一个有力的文本支撑。这样,学生便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知识储备与生活经历去解读与品读文本,强化文章的具体表达效果。而在学生的脑海意象中,背景知识教学建立在文本的分析中,无异于在学习上如虎添翼,感知到的文本内容也更具情感张力,文章的表现得到了升华。
例如,教学《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教师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展开教学,1934年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是文章的写作背景。而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批判了文化乱象,阐明了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这样,在教学的补充说明下,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写作环境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的主旨呼之欲出。
三、进行学科交叉,实现知识迁移
背景知识的运用效果是多元化的,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背景知识对文章理解的促进作用,还应看到它的多样性作用。背景知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的过程中既提升了积极性,又舒缓了由于高考而产生的压力。通过背景知识,学生还能了解到其他的知识内容,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中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在背景知识的拓展下,学生对先前的学习内容实现了后继补充,对知识迁移形成了导向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哲学上的众多观点,运用多种哲学理论进行渲染、熏陶,使学生能够自主性地思考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学习意识的本质。在联系哲学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抽象性的、形而上学的概念能产生更多认知,对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刻,思想也变得更有深度。从而在阅读与写作方面,学生提出的观念能够更新颖、尖锐而深刻,论述能够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样的交叉式学习更好地利用了背景知识,发挥出了更大的教学应用价值,有力地引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过程。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能够给学生展示出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读文与读人的统一中,在学科的交叉中,高中生能够直接与作品、作者对话,显著性地提升文本理解,对其自身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应积极运用背景知识,正确认识它的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杨新芳.浅析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