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0-12-23杨华
杨华
摘 要: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谐婉转的音韵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展现真、善、美等情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情感资源和精神给养,教师可紧抓古诗特有的文体特征开展审美教育,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内涵的同时增强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内涵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一、借助诵读品味情感
诵读是古诗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首要学习步骤。无论语文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和创新,借助诵读品味古诗特有的情感依旧较为重要。与其他文体相比,古诗是一种讲究平仄交错韵律美的文体,有着和谐生动的节奏,跌宕起伏,因而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细细品味古诗富含的意境与韵味,甚至能在诵读时体验作者创作古诗时的心境,还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理解古诗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当前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名句需通过诵读才能联想到作者描绘的画面,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每诵读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诗人用词的精妙,寥寥数句就向读者展现出静谧、壮丽、悠然自得、恬淡的画面,充分烘托诗人在当时环境下的心境。与此同时,学生在首次诵读大部分诗句时会产生困惑,不理解作者为何要这样描绘。然而经细细品味后就能和作者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如著名诗人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足十五个字,均为叠词,看似文字平常,却展现出诗人扎实的文字基础和高超的作词功底。上述诗句中的叠词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已逝美好的急迫之情,更借叠词表达作者所处的凄凉境地,以逐层深入渗透方式展现作者细腻之情和诗词独特的音乐美。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需注重古诗语言和用词特征,学会细细推敲诗词用词,品味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倾注的美感,并从多种类型古诗中感悟多元魅力。例如,著名诗人经典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在上述诗句中以“晴”指代“情”,这种谐音有着一语双关之妙,通过联系两种事物能展现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古诗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且内涵深厚的民族语言,体现着我国民族文化,更是审美情感与美的象征。对于古诗而言,意境是典型特征,如果想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特有的意境,那么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情感。情境是当前课堂教学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正因如此,该如何借助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对于高中语文古诗教学而言,教师需结合古诗内容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接受审美教育。以《离骚》教学为例,教师在正式教学中以调查问卷形式征集学生意见,让学生尝试压缩文中诗句,学生并没有被古诗特有的翻译而消磨学习兴趣,而是在此过程中充分理解诗句含义,更在改动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教师在上述教学中还将众多教学任务相融合,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再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后明确需解决的问题,之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解决。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更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增强审美能力,也从原诗句中联想到传统礼教对妇人的约束和束缚,还对爱情观产生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感悟和理解。上述方式有效转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也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审美体验。
三、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相关教育者指出,很多古诗表面上在于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本质在于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心境,以寄情于景的方式展现内心情感,学生在上述表达方式引导下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学素养。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调动大脑想象和联想,在朗读中将自身置于古诗中,借此和诗人展开沟通交流并形成情感共鸣,深刻理解古詩思想感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诗句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运用并列的意象展现自身惆怅心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动人凄凉的画面,再借助景物描写表达天涯旅人悲凉感。除此之外,古诗中也有很多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象,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和联想,充分把握作者表述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结语
古诗凝结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让学生深刻感悟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审美水平的目的,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维军.浅析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J].黑河教育,2017(12):18-19.
[2]王桂荣.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J].中华少年,2018(24).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