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单”驱动下的新劳动教育校本实践

2020-12-23潘慧群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2期
关键词:任务单劳动教育校本

摘 要:劳动教育贯穿渗透于学校一切教育之中,与德、智、体、美相互交织、有机联系。如何“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让劳动教育从“单一的形式”“课余的附属”向“综合的教育”“生活的需要”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把劳动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做好“渗透”的文章。探索实施了“任务单”驱动下的新劳动教育模式,结合校本实践,阐述了基本模型和基本案例,明确普高的劳动教育“路线图”,让“软任务”真正成为“硬指标”;也真正把劳动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方式,作为一种发展个性和涵养品行的生活方式,落在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上,提升选择的成熟性、情境的适度性、过程的有效性和评价的民主性,使劳动真正成为托起“中国梦”的健康底色。

关键词:任务单;劳动教育;校本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人类的劳动过程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社会形态的建构。如何让学生接触劳动、理解劳动、喜爱劳动、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是学校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贯穿渗透于学校一切教育之中。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劳动教育不是单独的形式,而是作为“立德树人”的一块基石,与德、智、体、美互相交织、有机联系,已然渗透在学校教育中。

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轻视、弱化、单一、功利等现象,没有将劳动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仅仅是“说说重要,实际不要”“检查时要,平时没功夫要”这样的状况。当前普高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形式有:校园大扫除、班级值日、学校值周、学工周、学农周、勤工俭学岗和校园耕种课等。当前我们在劳动教育中的困境是很难把劳动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方式,作為一种发展个性和涵养品行的生活方式,更难说落在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上。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把劳动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把劳动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做好“渗透”的文章,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增进劳动知识、锤炼劳动品质、深植劳动情怀和弘扬健康劳动的价值观。如何让劳动教育从“单一的形式”“课余的附属”向“综合的教育”“生活的需要”转型升级,如何不局限于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而更注重“人生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教育,笔者探索实施了“任务单”驱动下的新劳动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任务单”驱动的目的

劳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创设“任务单”,即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设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将劳动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个任务之中,满足学生选择权,克服一刀切、增加学生负担、只用课余闲暇时间、不敢做不会做等观念,使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激发学生“亲验、想验”的热情,通过学习体验、行为体验和评价体验,思考专业取向,提升劳动成熟度。通过设计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任务单”和“路线图”,多给学生劳动时间、表现机会、体验过程,避免完全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让“软任务”真正成为“硬指标”。

二、“任务单”驱动的基本模型

1.小组化活动

我校以“我的劳动我做主,我的劳动我参与”为出发点,坚持“以生带生、以生助生、生生合作”的小组活动模式。班级按照“指定组长(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男女生灵活搭配(有的按专业倾向,有的按兴趣特长,有的按学科选择等)。一定周期内人员相对固定、人数相对等同,组内制订组规、分配任务,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明确、事事有责。组长通过例会、培训、交流等提高组织能力,组员领取不同任务分工,按时合作完成。

2.设计任务“路线图”

结合学校的丰富课程和具体活动,创设体验性、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等劳动。比如,校生涯规划中心针对每组学生特点与兴趣,提供一定的职业岗位体验菜单。在组长负责下,各组参与职业岗位模拟体验,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建构职业经验。目前学校组织体验活动涉及的单位有浙二医院、浙江日报、太平洋保险公司、浙江广播电台FM93、苏宁电器等共357家;涉及的工种或岗位有护士、律师、文秘、行政助理、保险制单、社区物业服务等232个;学校要求每学期体验实践时间累计达到3天,学生最多工作时间为32小时,平均20.06小时,满意度达4.4(5分制)。师生根据不同的“路线图”执行,教师主要完成明确目标—定制任务单—观察指导—总结评价等流程,学生主要完成明确任务—分组活动—成果交流—评价反馈等流程。具体如下图:

3.做好“结合”文章

(1)结合校园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坚持“劳心”和“劳力”相结合,强调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养成教育、生涯教育、创意教育、社团活动等校园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科竞赛、日常值日、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对劳动进行趣味化、生活化、科学化设计。把社会能人、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入学校,引导学生尽早对自己的高校专业进行更具有针对性和匹配度的动态修正。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兴趣领域进行探究,拓宽和加深学生在兴趣领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储备。比如,校园“诚信商铺”“爱心跳蚤市场义卖”“爱心社饮料瓶回收”“中秋节——我为父母秀厨艺”“家长课堂·劳动微视频”等一系列学生自筹自办的活动,都体现“结合”“渗透”参与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因子,当然,更激励教师把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劳动的融通。

(2)结合时代元素,积累劳动经验

人工智能时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社会分离状态将在科技进步中逐步消解。“任务单”的设计需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科技等注入新因子、新观念、新方式,比如,从简单的以技能为主的体力训练提升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劳动需求的实操技能以及以沟通、应变、探究和创造为主的脑体结合能力;加强契约、环保、协作等现代劳动观念的渗透;鼓励让劳动为闲暇创造条件,“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给自己在艺术、健身、休闲等方面腾出更多时间,更是鼓励学生从相对封闭的家庭劳动、学校劳动走向更广阔的实践基地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第二课堂等,注重拓展与实际生活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劳动教育成果迁移到现实生活应用中。

(3)结合生涯规划,辅助专业定位

学校从高一第二学期起,在心理健康和职业倾向测试基础上,要求各组利用节假日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涯体验和职业应用——行业调查、企业参观、职业人物访谈、走访大学、高校专业探索、岗位体验等,具体有走访一所高校、服务一个岗位、体验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等任务。在生涯教育周、学术周、学科活动周、社团文化节、创意文化节等活动中,侧重融合,鼓励创造,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在“真实”劳动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特征和潜在的个性能力,利于完成感性劳动—知性劳动—理性劳动的升级;更是“遇见未来的自己”,引导学生自觉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尽早建立联系,让自己在未来的专业选择与职业思考中有基准的定位和选择的方向。

(4)结合组内评价,提升劳动能力

把劳动教育置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加强过程性评价,在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劳动习惯等方面进行小组考核,并设校内单项奖(劳动之星)和“美丽劳动墙”进行表彰和展示,体验用双手和智慧实现任务目标的成就感。这利于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感和民主意识,并唤醒个人责任感和规划归属感,提升劳动反思能力。尽量给那些学习上有差异的学生有机会展示劳动成果,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全校共同的价值观。

三、“任务单”驱动的具體操作

学校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资源,主动搭建劳动体验平台,目前与阿里巴巴、蘑菇街、乐漫土、资深国际、方圆测绘、周边场馆、第二课堂等单位协作建立岗位体验基地;与浙大、杭电、浙工大、浙大城市学院、杭职院等优质生源高校建立专业体验基地;结合魔方社、启明商业社、文学社、广播社等社团开展职业模拟训练。现以“岗位体验”为例,包括活动名称、学习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要求、交流评价等部分。

1.活动名称

暑期去上班。

2.学习目标

(1)改变学习方式,将学习与社会劳动相结合。

(2)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存体验,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

(3)体验职业生活,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探索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

3.任务情境

任务情境1【工作影子】:你在单位,跟随某员工(导师)体验岗位。

(1)活动主要涉及倾听和观察,也可根据情况执行一些简单的工作职责。

(2)尽量获得机会与员工(导师)进行交谈,询问和了解有关工作或职业道路的问题。

(3)一个工作场所内专注于观察一项或多项工作。

(4)带上记事本,随时记下学到的东西或疑惑。

(5)完成“工作影子访谈心得”。

任务情境2【我也上班】:你在单位,是某岗位上某员工,完成一项工作。

(1)活动主要是能模拟执行岗位的基本职责,并有“微创新”。

(2)尽量获得机会与员工(导师)进行交谈,和将来自己的专业方向做出联系。

(3)通过尝试、调查、反思等方式,并在过程中发现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点。

(4)带上记事本,随时记下学到的东西或疑惑。

(5)完成“岗位体验报告”。

4.活动要求

要求每组根据自身需要,在学校“生涯系统”平台(见下图),协商选定一个体验岗位,每岗位每人不少于3天,导师指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通过小组选岗—自聘导师—安全评估(必要的安全防护和劳动技巧)—小组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计划、物资准备、岗位联系、岗前培训、过程记录等)—岗位体验(参观、访谈、见习)—交流总结等环节,全组总动员,关注差异,合作完成。小组过程材料和总结报告提交在校“生涯系统”平台。

5.交流评价

具体是在组长负责下,凡参与项目筹备、组织、实施的组员都有权参与活动的过程评价,做到哪里有参与,哪里有记录,哪里有评价。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组内组际交流评,思考和碰撞“怎样认识”“如何表现”“得到什么启发”“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收获”等,充分感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体验创造财富的艰辛与不易,感受收获劳动成果时的快乐与喜悦,享受劳动带来的“创新”“共情”“休闲”等,使评价更“有价”。

综上所述,“任务单”驱动下的劳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情境真实、过程为主、体验至上的理念,提升了选择的成熟性、情境的适度性、过程的有效性和评价的民主性,为“劳”可“育德、增智、强体、悟美”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添加了应用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内隐力”,使劳动真正成为托起“中国梦”的健康底色。

参考文献:

[1]孙瑞芳.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澄清与实践应付[J].中国德育,2019(21).

[2]黄勇.“动”与“不动”:基于哲学思辨的“劳动教育”实践策略[J].新课程(上),2016(12).

[3]张熙,袁玉芝,李海波.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4).

[4]任平,贺阳.连通学校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桥梁: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8).

作者简介:潘慧群,杭州市源清中学德育副校长。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任务单劳动教育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关于“不定积分概念”的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