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
2020-12-23韩晔
韩晔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组织课前预习活动、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境、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组织学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物理网络视频教学,并在课后布置基于网络的课后作业,从而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构建起新型高效的物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模式
.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高中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效果。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视角,对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前预习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课前预习。在传统的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虽然对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但是却很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很难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如果在课前预习环节运用移动互联网,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易错点,从而构建高效物理课堂。例如,在学习库仑定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移动互联网向学生播放探究库仑定律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展示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实验的方法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揭示了什么物理规律?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内容,并将问题的答案发送给教师。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答案并进行统计,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并及时选取最佳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
以往教师在对高中物理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教学时,一般采用静态的PPT图像或动态的绘图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要么直观效果不强,要么耗费大量时间,影响教学进度。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搜集移动互联网上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电场线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点电荷的模拟图,点电荷发出的电场线的形状以及四种点电荷电场线的不同分布,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的分布。这样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出电场线。播放完毕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根据刚才所了解的电场线,请同学们分析总结一下电场线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继续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构建互动课堂
师生的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总结,在做题环节,让学生自己讲解物理题目,通过角色互换,从而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在学习匀变速速度公式时,教师先借助移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推导出速度公式,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和例题,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先讨论,然后派代表站在讲台前讲述自己的解题过程,由此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自主探究学习
物理实验教学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并通过互联网及时上传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教师实时发现问题,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最终完成实验的学习。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方法印象深刻,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五、网络视频教学
移动互联网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借助移动互联网,教师可以开展视频教学,将物理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实时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教学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自主学习,谈论对应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利用现有的移动网络平台,上传对应的网络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这样学生通过随时反复观看、自主学习,彻底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六、网络课后作业
“互联网+”时代正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接触到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课外作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而布置有效的课外作业在中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或教育局架设云计算平台,购买相关的移动App和微信、QQ等软件,上传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物理实验指导、课后思考等,布置课后物理作业如习题,课后思考,拓展延伸等。建立班级学生名单,学生通过个人电脑或移动智能终端登录,经历学习—反馈—指导—作业—评价的过程。
总之,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难点,从而做到及时反馈和指导,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还可以形成课前、课堂、课后有机联系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立群.基于网络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5(2):85-87.
[2]辛天佐.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6(8):121-123.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