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个性化加工与观众再续情缘

2020-12-23李多

声屏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再创造

李多

摘要:各种信息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着其传播与消费的范围,自媒体短视频以其时长短、节奏快、内容集中的特性契合了时代脚步,且创作的低门槛、高度的社交性给予了这种内容媒介独特的竞争力,从而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与此同时,随自媒体短视频飞速发展而来的行业问题也露出端倪。文章从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内容、受众特点分析入手,对短视频的未来发展提出看法。

关键词:自媒体短视频 再创造 美学探索

四个多世纪前,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言犹在耳,然而彼时的他可能并没有预想到如今世界的盛况。从海底电缆连通大洋到作为互联网媒介的移动终端大范围普及,大众的身份从被动的接收者逐渐转变,他们似乎从未如此渴望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织就了一张无限大的网,这张大网释放出一个信号——传播没有起点。换句话说,任何人都可以是传播的“起点”。大众文化根植于大众生活,目的是为了表现大众,互联网的诞生给了大众文化创造主体转变的契机,而移动互联则进一步扩大了其范围、深化了其内涵。大众文化由大众自己创造,自媒体的兴起就是有力例证,而作为自媒体主要传播语言的短视频颇具典型意义。

创造与再创造——自媒体短视频活力之源

新世纪以来,科技飞速发展,移动电话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再仅仅是供人通过语音和文字进行远程交流的媒介,而是被进一步赋予了报刊、广播、电视、游戏乃至银行卡等多重附加属性。借助移动终端,以“爱优腾”(爱奇艺、优酷、腾讯)为首的視频平台发展得风生水起,平台所搭载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网台联播、全网独播、平台自制等等形式下的内容层出不穷。除了有团队有组织较正规的制作内容以外,用户自发运用DV等拍摄制作的,尤其以“短视频”为主的原创或再创作内容愈发流行。轻量化的内容、即时传播的特性、比起文字图片或者声音具有更加强烈的视听官能刺激,与互联网时代的大众需求不谋而合,更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助力下刮起一阵“短视频之风”。

印刷机时代大众渴望获得信息,电视时代用户偏向于筛选信息,互联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接收信息,而是开始谋求主动传播甚至创造信息。事实上,这个行为本身对于现代人而言并不困难,手机、单反相机、GoPro等各种便携、低成本、易操作的现代科技产品使草根创造视频成为可能。短视频创作者的构成十分复杂,他们具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其创作初衷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短视频的内容庞杂,可能取材于任何一类人群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这些拥有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意愿,即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类渴望“发声”并付诸实的群体就是最初的自媒体。在网络信息洪流的冲击之下,自媒体需要具有相当的原创能力,只有持续不断地“造血”才能保证输出,使其免于在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

因此,创造与再创造是自媒体的活力之源。创造勿须赘言,这里谈谈对于短视频而言更为常见的内容表现,也就是再创造。再创造这种创造形式在自媒体中得到了较好的表达,就短视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

一如“木鱼水心”“谷阿莫”“电影传送门”等,以或专业、或通俗、或幽默的方式对现有影视作品进行概括、分析解读、评价;“轩龙鸽鸽”“烟季”“Director_鹤唳云端”等制作混剪视频,以强节奏感、浑然如一的“再剪辑”二次创作搏得大众喜爱。

再有荣耀剧组、星之声配音组、“沐帮主”等文艺或游戏作品衍生的同人文化圈依托于原有作品,凭借自身优势制作的配音短剧。

另外,通过致敬经典,如模仿影视作品片段、模仿成名导演典型风格的短视频作品也有其生存之道。其中,周星驰《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台词的演绎、王家卫导演的“抽帧”技术等都是受创作者们青睐的“蓝本”。

除了以上提及有意识的再创作外,盛行于抖音平台的全民创作潮更是呈现出独特的互联时代表征:一致的音乐、相同的配音、来自于平台的动感滤镜,只要拿起手机摄像头对准自己,就可以留下自己的痕迹。抖音等应用软件简单轻易的操作和具有洗脑性的模式使大众陷入了模仿的狂潮,而由于其群体的多元化,这种创作像传声游戏一样,越是向外扩散越是偏离了最原始的模样,由此形成了“无意识”的再创作。

自我表达与认同——高粘性用户群之因

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中说道,“社会应尽最大可能对那些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人保持宽容,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愈发表露出充分的大国自信,尽力营造出开放多元宽松的文化环境。网络平台向全公众敞开胸怀,搭建起一架自由表达的桥梁。

文字评论、图片素材、语音资源,自媒体短视频则为以上三者的融合。视频制作的平民化,为公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行方式。我们可见“钟文泽”“LKs”等科技干货科普;也不乏“华农兄弟”“爱做饭的芋头”等工作生活的记录视频;有“小缘喵”“咬人猫”等动漫歌曲、宅舞等御宅文化的翻唱翻跳;也有“Chimera君”“老番茄”等将游戏素材再组接成新故事的新意创作……通过短视频,大众“发声”的方式更加直观全面,也更加生动活泼。

在自然选择之下,内容精炼、特征鲜明的高质量视频通过较长时间的持续运营和一定的扶持,便会积累起相当的用户群,受众会在看到短视频创作者的“发声”后予以回应,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毫无限制地进行讨论。短视频内容的传播本身即依赖于网络平台,相对应地,受众的反馈与交流也能直接迅速地在网络平台传递。同时,网络的活力与亲民能较好地减少距离感,以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也纷纷在抖音等平台播送内容,以期拓宽新闻传播范围,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可见短视频具有高社交性和互动性,这样的特性极大满足了传播中“对话”的需求,不仅脱离了创作者自导自演、自我欣赏的窘境,而且评论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向输出给创作者以灵感,或给创作者带来创作水平的提升。

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释放,获得认同的需要在社群中得到满足,更多的关注激发了内容创作的主动性,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产出又巩固并吸引了联系更为紧密、数量更多的受众,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短视频的传播可以在任何场景下进行,创作与观看的随时随地与时代节奏相契合。对于一个视频创作者的追随也不需要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而是只需点击关注,在闲暇之余便可获取内容,这些都有利于高粘性的用户群的形成。

规范化与美学探索——自媒体短视频发展之路

异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自媒体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它有天马行空的高度创造力,但也有相当大的局限。自媒体发展至一定规模,零散的创作者开始集聚成团队,大大提升了创作的质量,对有规律的产出形成了一定保障,由此,自媒体行业蔚然成风。

既然以行业划定,那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一样,自媒体短视频也面临着规范化的问题。

首先是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的制定。互联网刚刚走进大众生活时,论坛这种新型的意见公开平台一时风靡,而过于宽松甚至几乎毫无约束的网络环境就导致了早期的论坛不乏违法违规、暴力色情甚至反社会的言论出现。以此为鉴,短视频行业也应尽快完善立法,为“自由表达”划定“原则底线”。

其次,行业中应形成规范的生产模式。这并不是说内容生产的同质化,相反这是增强专业化投入和引导后,规范的行业生产能够极力避免的问题。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学猫叫》等歌词重复、曲调单一的“口水歌”视频引爆全民模仿热潮,集体无意识的“复读”本能导致了消极的、无意义的狂欢,引来了思想的消解。此类短视频以其几乎为零的创作门槛和无序无理性的病毒性复制生产盛行一时,但注定只能成为现象级的昙花一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提取精华,以一种有迹可循的、有行业约定俗成的流程,与被形而上的思想依托着的稳健的形而下的技术共同进行产出。自媒体短视频行业总体应表现为团队创作与个人创作共生的行业体系。就自媒体短视频从业者个人而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创作。

最后,行业规范化还体现在平台资源上。闭门造车在任何时候都是行不通的。1964年,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设想,引发了种种讨论,然而在今天,那个当年看起来无异于异想天开的激进之言已成为现实。因此,移动互联为传播织网的大环境下,各媒介、各平台大胆地迈出资源互补、平台联动的步伐,也许才是短视频提高自身的融合发展之道。

综上所述,短视频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依托互联网、摄像机、移动通讯工具等科技应运而生,承载着普罗大众的生活实践与表达诉求,具有短小精炼、视听结合、高交流性等显著特点,表现为时长较短、内容集中的影音艺术。美学沟通了科学与艺术,“真”与“美”、理性与感性的美学探索注定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更是短视频发展的正确方向。(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集团)

参考文献:

[1]田长乐.短视频社交应用在电影营销中的优势与困境[J].当代电影,2019,(04):115-118.

[2]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卡尔·荣格,侯国良,顾闻.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J].文艺理论研究,1986,(05):72-80.

猜你喜欢

再创造
目的论视角下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再创造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隐性翻译的思考
理解力培养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再创造策略
论演奏家的再创作
浅谈戏曲导演对文学剧本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