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灵动课堂 发展数学思维

2020-12-23顾艳红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4期
关键词:玩中学灵动课堂小学数学

顾艳红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因灌输数学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数学情感的养成。灵动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数学情感、发展数学思维以及建构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所以,只有建构灵动课堂才能改变小学生厌倦、逃避学习数学的现状,让小学生在“玩中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玩中学

小学生存有“数学不会,不想上学”的现状,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能够在“玩中学”。因此,小学数学为什么能够在“玩中学”以及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该怎么“玩”?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为什么要“灵动”

小学数学教学“满堂灌”是当下较为普遍的现象,其意味着学生只是记住了各种数学规则,并运用规则去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而已。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无趣的,实际上是“死”的教案在支配着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自然而然地,小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将会降低,往往是迫于教师与家长的压力,而非由于数学本身的魅力而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小学生便开始厌倦数学。面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够置之不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要积极思考以寻求变革,将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感受数学趣味的灵动地方,使学生在课堂上觉得自己不是在苦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这样的数学课堂就是有趣的灵动课堂。当然,灵动课堂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变革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需要,也是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性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数学为什么能够在“玩中学”

如果说,提出“为什么要灵动”是在追问意义的话,那么回答“为什么能够在‘玩中学”则是在建构条件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的教育理念,即让学生在行动中习得知识。那么,小学数学能否在“玩中学”(learning by play)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小学数学本身充满乐趣,是具有游戏性和生活化的数学,是一种灵动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趣味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成为灵动的教学内容。但是灵动课堂并不是盲目地玩,这种“玩”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趣味活动。教师通过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游戏化和生活化,让学生在“玩数学”的过程中,基于各种暗示和引导,自己“再创”出教材中提供的运算法则或定律,以达到建构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的理想效果。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了数学思维能力,还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小学数学课堂该怎么“玩”

既然明晰了“为什么能够在‘玩中学”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重点讨论“小学数学课堂该怎么‘玩”的问题了。简单而言,灵动课堂需要小学生带着“为生成而预设”的问题去“玩”;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游戏化、生活化来“玩”。

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始于问题,而灵动的数学课堂自然需要灵动的数学问题了。那么,该如何寻找灵动的数学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教材,基于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提炼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要具有游戏性和生活性才会有趣,还要能够满足差异性,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它是“为生成而预设”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有所发现。可见,生成灵动问题是建构灵动课堂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数学课堂要这样安排的实质在于将教学目标问题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接下来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游戏化、生活化,为小学生创设各种“玩”的条件,而非将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教师将按照逻辑演绎编写的教材还原为各种游戏化或生活化的数学思维创造活动。紧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灵动问题“数学化”的奥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谓“玩数学”其实就是教师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之后,学生再将游戏中或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这将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一个数学法则是怎样建立的,理解一个数学结论可以如何应用。所以,这就要求灵动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并最大限度地容纳那些哪怕是不着边际的想法,不能急于得到所谓的圆满答案。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曲折,以及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由此可见,“玩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再创”出教材所提供的运算法则或定律的过程。一旦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和喜悦,那么,在他们眼中,数学便是有魅力的、灵动的。这样,小学数学课堂才能“玩”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基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性,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变得灵动起来。小学数学之所以能够在“玩中学”,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就充满着乐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灵动”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趣味活动。那么,灵动课堂需要小学生带着“为生成而预设”的问题去“玩”;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游戏化、生活化来“玩”。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创设问题情境:为使数学探究活水来[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7).

[2]彭爱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小学时代(教师),2011(1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玩中学灵动课堂小学数学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小学体育之玩与学
如何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