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020-12-23逄程程
逄程程
摘 要: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沟通、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且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网络信息吸引力很大,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作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和疑虑,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如何塑造初中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应该不断地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教育优势,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用现代化个性鲜明的指导方法和教育思想引领初中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一、利用网络资源,扩充教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互联网+教育”在当代教育中越来越普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时代性、多元化,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一种创新。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课堂融入更多图片、音频、视频,以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课堂,使得他们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全方位、多方面地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这样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有利于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实践中实现心理品质的塑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网络特点,实现多项沟通
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的心思细腻且敏感,他们虽然已经与生活和社会有了一定的接触,但是阅历和经验并不丰富。在这个时期,他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渴望表现自我,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老師和父母不能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不便于进行心理的引导和教育。但是网络提供了与学生沟通的新渠道。网络具有间接性、私密性,学生更愿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言论,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他们不喜欢面对面沟通,因此,老师要立足于网络环境和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论坛、QQ、微博、博客、Email、微信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网络这一私密性的交流方式中,学生敞开心扉,老师也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不再是面对面的沟通,而是通过网络,这样学生愿意和老师心贴心交流,放下心理包袱,使得交流起来更加轻松,更加顺畅,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及早地被解决。同时,老师要秉承尊重、保密的原则,只有帮学生守密,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也有利于构建师生友好的关系,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使得学生更加亲近老师,更加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形成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交流,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好教育循环模式。
三、利用网络互动,构建家校共育
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职责。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密切地与家庭进行联系,在网络环境下,老师要注重用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积极互动、信息沟通。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获得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和认同,以此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通过与家长的互动和联系,让家长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在家里营造更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网络环境下,家校之间联系更加密切,更加及时,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家长和教师要结合在一起,想方法,想策略,帮助学生走出心里的阴霾,促进他们快乐成长。通过网络,教师也能够为家长及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科学的方法引领,使得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对于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从网络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内容的同时,也学习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网络这一平台,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要秉持全面客观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技术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愿芳.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20(3):66-67.
[2]牟成.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8):5.
[3]王秀华.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名师在线,2019(27):77-7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