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典型案例,创设区域活动

2020-12-23王玥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9期
关键词:小艾建构区域

王玥

在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当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喜爱参与的活动之一。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想游戏的伙伴、选择自己想玩的材料、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从而让孩子真正自由、自主地游戏、学习。但对一些小规模的幼儿园来说,老师常常觉得很难创设区域活动,如活动室里区域活动、角色游戏、午餐点心、学习活动一样都不能少,如何规划?橱柜多了放不下,少了不够放,如何调整?

基于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我们请老师停下忙碌的身影,驻足十分钟,看看孩子们在游戏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格局——由流动变固定

由于活动室较小,班级建构区设置在了相对有独立空间的午睡室里。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发现:建筑队长乐乐带领着小朋友开始建构区的游戏,你来搭地面道路,我来搭高架,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游戏时间,高架桥搭好了。第二天、第三天,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又选择了建构区,还是准备搭建高架桥,分配好工作,大家又纷纷动起手来,架空搭高架,延长搭小路,平铺搭草坪,看上去怎么和昨天的没什么区别呢?

分析:孩子们的建构水平为什么没有提高呢?建构区设置在午睡室,每次搭建好后在幼儿午睡前都要全部拆掉。而第二天,所有的工程都要從头开始,永远摆弄的是同样的一套流程。他们想进一步扩大范围、调整区域、丰富内容的机会就被这“流动”的建构区抹杀了。“驻足十分钟”的发现,让我意识到改变势在必行。

改变:将原先流动的建构区搬到了室外变为“固定”,把桌面建构与地面建构整合在一起。让我们再一次“驻足十分钟”,看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第一天,他们决定搭动物园,围墙、小路、动物生活区……从第二天起,孩子们就在原来建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动物园里小朋友拿来了花片建构的小动物,动物园外建造起了高架桥,花片积木建构的小树小花用来点缀,道路两旁还有高耸的摩天大楼。一个以动物园为中心的小镇在孩子们的建构中逐渐显现出来。

当然,区域的“流动”与“固定”还要根据班级需要和区域性质决定。如建构区、美术区、科学实验区等材料多、整理难,需要作品展示的,就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区角。同时,为了减少在区域布局上的局限,还是保留了一些流动的区域来缓解班级空间的压力。如益智区、生活区等,活动时鼓励幼儿因地制宜,寻找合适的场地,摆个地垫就可以玩游戏,既便于幼儿操作,又扩大了区域空间。

二、空间——由平面变立体

发现:美术区里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制作蝴蝶,有的用颜料涂色,有的用黏土黏贴,有的用撕纸装饰……突然卯卯跑来说:“老师,桌子太小,我想用毛根和毛线装饰,可是拿来后发现桌上放不下了。”

分析:将原先放在架子上的工具摆放在了操作区,工具、材料放在桌子上孩子的取放确实方便了,幼儿也不用为了拿取工具,一次次地在操作区和工具柜前跑来跑去。但随之也带来了新问题——孩子的桌面操作空间变小了。

改变:再次调整后,将桌子上的工具材料架空,让整个美术区立体起来。各种工具、部分纸张、废旧物等低结构材料都以架空的形式展现在操作区上方,取放更方便了,操作区域更大了,材料与材料的整合更有效了。同时,美术展示区也三维呈现,将墙面、窗户、地面可利用空间立体整合。如折叠式隔断、套式陈列架、悬挂式作品陈列区等。这种可收可放的隔断、陈列最大的功效就是简单、轻巧,对于空间较为狭小的区域来说,既营造区域感,又不会占用过多的地方。

三、材料库——由单一变共享

幼儿园在创设区域游戏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开辟一个活动区材料库。材料库的建立目的是让幼儿进行材料的收集,与材料的互动,也是幼儿学习方式的一种拓展。

发现:小艾饶有兴趣地在生活区剥着大蒜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大蒜头放在了桌子上。小艾停了下来,询问老师:“老师,大蒜头剥好放在哪里呢?”老师示意小艾自己想想办法。于是小艾来到建构区,看见有建构用的纸杯,高兴地正准备拿,只听见牛牛大声说:“这是我们建构区的杯子,你不能用。”

分析:小艾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回过头来看一下“建构区的杯子你不能用!”的背后是什么问题?我们也反思了材料库的环创——是不是因为材料库位置、分布,造成各区域中材料的模式化运用。于是,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放在建构区的纸杯,其他区域能用吗?可以怎么用?”

改变: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将各个区域中的游戏材料进行调整、分类,材料库摆放到了离美术区、建构区等需要辅助材料相对多一点的公共区域。同时,同一楼层材料库进行整合,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发挥材料库的最大功效。当没有预设和模式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内在的自主精神被唤起,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游戏创意,在游戏中他们越来越自主、越来越自信了。

四、行为——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

从实际出发,努力尝试在“改”与“变”中,把游戏精神融入幼儿的活动中。老师在观察、学习、思考、实践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将小空间的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让孩子们从活动区的布置开始就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过程中让规则更有约束力,让孩子的游戏更有意义和价值。

“驻足十分钟”让老师的行为由原来的“忙忙碌碌”改变为隐形环境——在幼儿游戏时老师不做“巡逻队”,不随意干扰幼儿游戏;不做“消防员”,不对幼儿的所有困难“有求必应”;也不做“婆婆嘴”,随时评价幼儿作品,而是通过改变环境、调整材料、转变观念,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愉悦、创造性地游戏。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小艾建构区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吉祥数
建构游戏玩不够
分区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