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2020-12-23陈丽霞
陈丽霞
摘 要:英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中考考试的科目之一,同时也在于英语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英语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项目,通过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英语的学习运用和理解能力,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偏低,课堂中教学效果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初中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况
(一)教学方式传统和单一
初中的英语老师在进行阅读教授过程中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和单一。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大致相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却轻视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核心部分应该是学生自己,并应该根据传授内容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技巧和方式。这种上课的方式和课堂情况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制约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学生就缺乏了主动去阅读英语的兴趣和机会,对初中学生学习锻炼英语阅读的能力有很大的阻碍和影响。
(二)合适的教学环境的缺乏
有的教师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创新,在教学中仍然过多地使用中文来进行讲解,而并没有以英文为主要语言来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就缺少了最主要的英语环境和锻炼机会。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习题练习为主,没有创新的意识,枯燥乏味而且单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失去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三)过度注重应试教育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在不断尝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希望从中找到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还是没有真正地脱离应试教育,还是保留在把读写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刷题上面,所以从目前现状来看没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教学课堂上初中生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阅读能力,因此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大多数都有一定程度的瓶颈。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初中生作为中心,将教学方法如何有效运用,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关键。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要求学生去掉心中杂念,精神要专一,心绪要安定,要形成一种享受的心理去接受英語,万万不可一遇到生词难句就意乱心烦,失去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的过分紧张和抵触心理都会形成一种消极状态和抗拒心理,会妨碍学习。所以学生遇到阅读困难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专心致志,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所学的英文阅读理解深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当初中生置身于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中,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会慢慢对英语阅读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激发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无论是对一个班级还是学生个人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每个学生都积极学习,那么这个班级就会产生互相促进、积极进步的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和增强每个中学生的学习意识。另外,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和教师,除了给孩子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经常播放与英语有关的音频音乐和电视节目,也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经常鼓励给孩子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要远远超过过分的指责。所以,我们应尽量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能够愉快地投入英语学习中。中学英语阅读内容多、词汇多、句子难,随着新的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更应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来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成绩。
(三)分小组学习的有效组织
在众多初中教学模式中,分小组学习无疑是一种高效有利的学习形式。在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下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体现他们在课堂的中心地位,让他们尽情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实现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自信心,并且在这种高效率、更灵活的英语阅读学习课堂中,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好的鼓舞。
在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过后,可以让小组选出代表来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分享小组讨论时遇到的问题和不同意见,教师可以根据每一组的讨论结果来给出最后的总结和意见。这种分小组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来,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行分小组学习。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官建萍.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J].校园英语,2016(1).
[2]钟清凤.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5):332-334.
[3]彭颖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5):182-18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