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2020-12-23李慧慧刘满祥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2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策略

李慧慧 刘满祥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城务工人员较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随其进入城市生活,鉴于城乡文化差异、教育制度不完善以及户籍制度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较为凸出,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基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问题,提出有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策略

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猛增,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某种程度上讲,与城市原住居民子女相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差,受教育权益也更不易得到保障,这都不利于其学习成长。城乡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教育制度的差异以及学习内容不同,将会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存在学习困难情况,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导致教育危机,不利于人才培养。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1.教育管理体制冲突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进行分级管理,学校的教育经费来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较于中央财政经费,地方财政经费在当地学校教育经费中占比较大,中央财政拨款仅起到辅助作用。基于该教育经费运行模式,各地的教育系统优先满足本地区学龄儿童的受教育需求,教育规划以及学校布局均满足本地居民教育需求,九年义务教育拨款根据本地区户籍中适龄儿童人数决定,当地政府根据学龄儿童户口划分学区,按照就近入学的方式分派入学名额。由此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无权享受城市教育资源的。《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平等接受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资源,但是受限于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教育管理体系,教育财政管理制度没有根据法案做出相应调整,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2.课程制度差异较大

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历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和鉴别,知识的选择与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联系密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下流行的价值观文化。只有持续保持与主流优势文化一致,才有利于教育学习。当地城市适龄儿童占据教育优势,属于优势学习团体,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认同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与城市固有主流文化存在偏差,属于外来群体,加上随迁子女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限制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有限,见闻面较为狭窄,囿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时,其生活经验与倾向和城市化的课程内容相冲突。课外活动对于农村地区学生而言无法融入,课前准备活动与课后延伸活动无法开展或者完成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策略

1.关注学生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策略可从关注学生成长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促使其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及创造力均属于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由此,我们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注,就不能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从多方面入手,更多地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予以持续关注。针对存在自卑心态的学生,需要从心理和情感两方面加以疏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升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可让学生发现自我优点,树立学习信心。可让学生先尝试做一些擅长的事物,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师则要积极贯彻赏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教师应该全面关注随迁子女的成长过程,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每名学生的性格特點存在差异性,教师运用因材施教的思想,确保每种教育策略具有针对性,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加大与其沟通力度,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相处氛围。现今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不可将学习成绩优良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其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强,学习动力增加,不可一味呵责学生,如果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学生可能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最终,教师运用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手段,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健康成长,身心发展状况优良。

2.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

开展丰富的问题活动,可引导进城务工子女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逐渐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开展文体活动前,需要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爱好举办文体活动。可多开展团体活动,例如篮球、足球等需要配合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当地学生群体。学校还可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与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增长见闻。举办文体活动,不仅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让学生学习协同合作,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应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今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众多人会到城市务工,并将子女携带,然而子女的生活、学习不能获得良好的监管,当前此种群体的数量在明显增加。子女的年龄较小,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对随迁子女缺乏较多的关怀,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校教育的方法不科学,此种现象应获得人们的合理看待。在长期缺乏关怀后,随迁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佳,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不能掌握优良的人际沟通技巧,对人存在冷漠的态度。在此种情况下,学校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集体跳绳、打沙包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环境中,与同学形成良好的相处氛围。

3.加强家校联系

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家校更广泛的联系。学校需要通过家校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为学生建立管理档案。老师可通过电话与短信与学生家长进行线上联系。教师还可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参与活动,可举办家长会以及义工活动深化家校合作。相较于城市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方面更需要家长的支持,通过家庭支持可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家校联系可及时了解情况,并为其提供帮助。针对部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不愿意至学校上课现象,可通过“体会父母一日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从而继承吃苦耐劳的精神。利用家校合作,有效提升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效果。学校与家长间应形成密切的联系,家长知道子女在校的表现,当学生身心状况出现问题时,教师在了解具体的状况后,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当务工家长休息时,学校还可举办家长会,家长充分交流自身的教育思想,并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会更加深厚。此外,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叛逆心较强,产生逃课的想法,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为父母洗脚的活动,促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加强家校联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详细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信息,当学生的信息出现变动时,应该及时更正,可使后续管理过程中少出差错。最终,在家校联合的基础上,随迁子女能够健康成长,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更加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发学生建立积极心理模式。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室,便于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安排教师专门负责心理咨询工作,需要让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负责该工作。学校可利用隐性教育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宣传栏、黑板报以及广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随迁子女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可能会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现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与网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学生的心情状况不佳时,可能会过度沉迷网络,网络中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当其未受到积极的引导后,便会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误入歧途。当学生在玩各种暴力游戏时,虽然可能会发泄不良的情绪,但是也可能会产生暴力心理。因此,每经过一段时期,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询问,知晓学生近期的心理变化趋势,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需意识到心理健康的意义,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促使学生的思想获得启发,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减少负面情绪。另外,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图书角、走廊中张贴相应的心理宣传标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融入各种健康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王蓓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义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2]孔丽.随迁子女学校文化适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王婧馨,杨艳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大连市中小学的调查[J].理论界,2017(12):75-80.

[4]胡芳媛.中小学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朋辈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6.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PLG01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