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原则探析

2020-12-23刘红梅张杰王晓

教师·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

刘红梅 张杰 王晓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精神之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受教育者发展的诉求,更是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展开讨论,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大原则进行探析,以期让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更深度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教育原则

职业教育需紧跟时代发展,洞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趋势,深入改革教育教学,从当代学生的精神深处入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打造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从厚重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传承与创新,彰显其时代价值,找到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把文化内涵嵌入学生脑海,并固化为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进而落实好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立足于实践,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一)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价值诉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过去高职院校一度片面强调高技能,功利主义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无法真正实现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德才兼备”的目标,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和精湛专业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学生高素质的培育建立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之上,必须激活教育的文化基因,对职业教育教学生态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传统文化嵌入各领域、诸环节,“文以化人”,引导学生形成立德立人、为国为民的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我们需要明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的诉求,即帮助学生成才;学生追寻的理想与目标,即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技术技能与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必须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教育教学之有效途径与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学习方式、优秀人格品质、民族大义观等。通过学习与熏陶,学生将其内化为个人优秀品质,为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高职教育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把握学生的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五融入”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课堂实施等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实施,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与培育,并于教育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交融,这体现在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五大原则。

(一)融入“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职业教育,且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核心是要让所有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彰显历史传承的文化认同,洋溢时代气息的文化自信,并且助推学生的事业发展与人生成长。此举旨在推动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文化自信”基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结合,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质性举措。

(二)融入“二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现代科技文明的学习与传播,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如果只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就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者必须明确“一时”与“一世”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阶段,教育不只面向学生当前,更是面向未来。

现代科技文明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与熏陶,在打好人才底色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者需要有效融合。此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专业学习与传统文化学习二者进行合并,而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发生共鸣,内化为高尚品德与良好素质以驾驭现代技术技能,让大学生有能力有水平立足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要改革和创新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融合机制,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突出特色。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都需要传统文化强有力的底蕴支撑,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三)融入“三步骤”:教材规划、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三步走

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从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及课堂实施三步骤展开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是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核心問题。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将其融入教学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有本可依”。课程设计是连接教材与课程实施的桥梁。优秀的课程需要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将教材上的内容鲜活地体现在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明熏陶与情感升华过程中逐步实现素质提升与人格塑造。教学实施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的最后一环。课堂实施要根据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并需要结合地域及学校特色因地制宜,寻求教育效果最大化。

融合“三步骤”可以概括为“谋”“思”“动”。“谋”即教材规划,是传统文化学习传承的载体,是根本;“思”即课程设计,思考如何将“谋”变“动”,实现二者连接,是桥梁;“动”即教学实施,通过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装进学生头脑,是行动。教材规划、课程设计与课堂实施三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四)融入“四领域”: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教育活动包含诸多领域,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是最基本的四个领域。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大多数专业与技能教学和素质提升都是在这一领域发生与发展的,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动手实践都离不开这一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固有途径,还要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可以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外培训、大讲堂、课程沙龙等活动中施加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力。

校园文化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包括学校自然环境、学习环境、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也包括校风、学习风气、教学风格、管理制度等精神文化。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职业校园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形式灵活。比如,按照课程目标,考察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实践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体验与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将文化育人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途径,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对大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当连接课内课外,打造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领域。

(五)融入“五环节”: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馈、专业与素养、传承与创新、知识与方法

“五环节”在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中贯穿始终。“五环节”。存在于职业教育的每一堂課和每一场活动中。

设计与实施是每堂课、每场实践和报告需要提前介入的环节。此环节需要重点考虑教学目标与课程教材的联动,教师在确定课程设计原则与步骤后,应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开展教学活动。

评价与反馈,顾名思义就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师对教学实施的总结评价,即评估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和教学目标。反馈就是学生反映是否达到学习预期以及学习的实际效果。评价与反馈体现了教与学的共生关系,二者相互对应、相互发展。

专业与素养是指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培育,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在学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从中得到人生感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传承与创新,即在传承文明和知识基础之上实现创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循规蹈矩。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教育中的继承与创新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素质培育非常重要。

知识与方法,即知识不是静止的,要活学活用,不应将知识学习变成机械的记忆与背诵。职业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环节”共同存在于一个教学场域,并共同作用于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来实现学生情感感悟与素质提升、知识积累与创新创造等,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不是分离的,也不是硬性拼凑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育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变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素材,将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壮凌.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之影响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179-180.

[2]郑娟新.文化再造职业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林夕宝.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8(29):181-18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