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视域下研究生能力素养在场刍议及路径延展

2020-12-23叶必成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能力素养问题导向

叶必成

[摘 要]研究生培养与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对于社会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问题导向意识作为研究生能力素养的核心要素,其缺位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在发现问题、考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等意识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薄弱窘境。从研究生本体、导师及学校等客体介入,在形成问题、论证过程、审视结论和优化问题角度构建激发内在研究动机、形成问题意识的触发机制,倡导介入问题研究、寻求问题解决的参与机制,引导自我审视问题、自觉评价结果的监督机制,以及鼓励反思问题全局、引发问题延展的评价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问题素养。

[关键词]研究生问题意识;能力素养; 培养路经;机制延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6-013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6.024

在现代高等教育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之问题导向意识教育成为教育界乃至学界热议和研究的话题。研究生身份后所蕴含的本意为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解决一定的学术问题,而其能力素养关键是通过问题意识能力的强弱予以展现。问题意识引导学术主体瞄准研究客体,分析研究客体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而不至于造成无效研究。但在现实教育研究中,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问题意识薄弱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群体的通病。走出问题意识缺乏的困境、构建培养学科问题意识的机制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这对研究生自身发展及院校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本源界定:研究生能力素养之问题意识的内涵阐述“研究生问题意识”这一概念是由行为主体和主体属性两个部分组成的,即基于研究生身份谈论其具备的问题意识品质。相对来说,研究生群体有着明确的定义和属性特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研究生”一词进行了定义,将其阐述为“获得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历,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学位或证书的学生”[1] 。从该定义中不难发现,研究生在学习目的和学历定位上有别于本科生,自然其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也与本科生有所不同。本文中的研究生主要是指通过全日制在校正常课程修读、需要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专业培养计划及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群体。

对于“问题”的界定,学界给出了较为详实的梳理。《哲学大辞典》中将“问题”一词定义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和理论难题”[2]。学者张大均将其定义为,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3]。此外,毛澤东从哲学角度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4]。从哲学层面定位,意识即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学者丁国浩认为,意识还包括主体对于外部事物与自身状态的感知和察觉,问题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意识,是一种问题性的主体意识,是一种问题性的主体意识和心理状态[5]。学者李伏清认为,问题意识是主体对物质世界万事万物呈现的问题所展开的主观印象[6]。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及界定,问题意识是指研究主体对客观世界形色不一的物质或精神事物产生的疑惑、怀疑等主体印象,包括引起注意、触发思考以及产生疑惑的思维品质。主要分为发现问题、考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4个思维过程。

二、现实在场:研究生能力素养之问题意识的现状写实分析

张文燕以西南大学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总体均值(55.8220)略低于中值(56.0000),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总体不高,处于一般水平[7] 。潘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得出,47.1%的文科研究生认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文科类研究生问题意识不强,普遍缺乏怀疑与质疑精神,不善于发现甚至无法明晰和清楚地表述问题[8]。刘苏强对600份问卷数据进行横纵向对比,结果显示:仅有10.6%的研究生认为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强;45.2%的研究生认为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弱;42.9%的研究生认为自身发现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近50%调查对象的问题意识能力很弱[9]。张小宁以A大学教育学专业100位研究生为调研对象,8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82.76%的人偶尔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10.34%的人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提出问题等[10]。这说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存在普遍窘境。

(一)发现问题意识现状

问题是矛盾体呈现的重要方式,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研究者而言,问题的发现和定位是研究的首要前提,但如今,不论是理工科类研究生还是文史哲类研究生,在接触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往往难于发现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面对现实和理论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生难以区分可研究性问题和非可研究性问题,从而难于选择适合的角度展开合理的研究。问题意识之首要缺乏的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中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拍脑袋就能够寻找到的,它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观察、调查中的理论阐释。现实中,由于绝大部分研究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理论准备,在尝试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常会处于四处碰壁,最终无法找到理想目标的困境,久而久之,便会演化成为缺乏问题意识群体中的典型代表。

(二)考究问题意识现状

波尔茨曼曾经说过,“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考究问题将发现问题推向更高层次,进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必要的准备。考究即考虑和讲究,体现为发现问题后思维阐述的深刻性和研究考虑的严谨性。发现问题之后,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等均在考究问题的过程中。然而,在已有研究中,研究生的考究问题能力相较于其他层次能力也处于薄弱地位。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无法明确问题的价值性和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是时常存在的情况。部分研究生在申请课题、制订计划的过程中,研究方向和意义不明确,甚有少部分研究生在执行研究任务的过程中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导致研究中断。这映射出研究生考究问题的实际能力不足,一旦考究问题过程实施不顺利,后续的研究计划就无法展开,由此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任务中止。

(三)解决问题意识现状

解决问题意识是问题意识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问题意识落地生根的重要一步。张文燕以S大学2013—2015级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探究问题意向的均值在3分略上,为3.0363,处于一般偏上水平;而认知和行为倾向的均值均位于3分以下,分别为2.9406和2.8152[11]。这反映出研究生的解决问题意识总体不强,单纯在意识想象中表达实践的渴望,但是在解决问题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抗拒的心理。不仅如此,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样不足。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状况频频出现,理论无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研究生时常喊苦、迷茫、不知方向,导师频繁表示学生实操能力缺乏、研究成果难以达到预计目标,等等,这足以表明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解决问题意识及实际能力的缺位。

(四)反思问题意识现状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考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科研并未止步于此。通常在问题解决之后,评估问题解决的效度和可信度是否符合甚至优于标准,同样包含在问题意识过程之中,被称为反思问题意识阶段。而在研究生的实际研究中,这一阶段往往容易被忽略,甚有部分研究生表示,学术研究只需完成问题解决环节,无需过多地关注并反思结果的创新性、价值性等因素,因而常常完成一项课题后,就将研究问题终结,忽视了问题的发展性和延续性。这会导致问题研究只存在于某一阶段、某一时刻。一旦课题结项或课程结束,研究主体便将该类研究问题放置一旁,而没有再反思、再研究的延续意识。由于缺少反思问题意识,研究方向难寻、研究成果单薄、研究价值难见等种种问题接踵而至。缺乏反思问题意识,研究成果的一般价值性也难以保证,这在文科类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归因探析:基于问题意识缺位的致因要素明晰

问题意识除了来源于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等主体因素之外,导师指导、学校教育等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甚至这些隐形或显性的外在因素对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具有主导性作用。基于以上因素,现对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机制进行适当的阐述。

(一)研究生本体因素分析

“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2]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研究生自身内在的研究动机,其中,兴趣占据主导地位。问题意识的缺乏在不同研究生个体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这与个体内在因素紧密相关。拥有强大的内在研究动机、强烈的研究兴趣,自然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发现、论证、实验、解决各类学术难题,不仅主动自觉,而且自觉自为。一旦具有情感意识导向作用,问题意识也将逐渐随之而来。除内在研究动机之外,研究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理论准备也是影响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研究生由于缺少一定的先前理论准备和生活历练体验,造成对现实研究缺乏认知共鸣,突出表现在寻找不到理論研究点、难以介入实际调查面等,如此一来,相较于具备理论和生活经验的群体,该类研究生被迫处于尴尬的学术境地,被扣上缺少“问题意识”的帽子。再者,一些研究生少有甚至没有学术锻炼经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思想状态尚处于本科学习阶段,被动参与课题、学术会议等学术研究,导致问题意识不强烈的情况也随之而来。

(二)导师指导因素分析

研究生的发展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导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参与角色,尤其表现在研究生学术研究这一环节。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之外,导师的指导因素也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导致此现象出现的诱因之一。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审核、学术科研任务的指导和分配等是研究生问题意识形成、生发的重要环节,但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导师尤其是处于学科领军地位的导师,除了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介入重大课题研究,参与各高校、各研究机构的学术会议,时间和精力不足,致使导师制徒有虚名。此外,研究生接触导师的机会有限,易把每次与导师的交流当成单向学习。由此,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类似于本科阶段的“讲授教学”式,“这种授课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有所忽视,会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惰性和依赖性”[13]。如此反复,研究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从而逐渐培养其问题意识的链条在绝大多数研究生群体身上难以呈现。问题意识包括解决问题意识,并包含方法论的一面。在现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同一导师指导多个研究生,原有精力不足、时间不够,指导力度可想而知。虽有周末制讨论会,但往往会演变成理论宣讲会,缺乏对研究生的实践性指导。

(三)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在不同的研究生群体上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效能,但不难得出结论:一是未有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满足不同资质水平研究生的发展需求。不论是何种办学研究水平的学校或研究机构,现行主导下的培养模式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鲜有教育模式的巨大转变,而传统讲授法式的培养不利于研究生自觉形成问题导向的学习和研究。二是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学校投入的各类资源配置不同,也会影响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是依靠单个人、单向线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也体现出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沙龙活动的重要性,但缺少必备的资金、人力、时间的投入便无法展开,自然也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三是学校不同的教育理念、发展定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群体的自身定位和价值归因。如,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大部分研究生会顺应时代潮流引导走向各类岗位,而不提问题意识及学术研究等次要话题。因此,学校教育因素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获得和变化。

四、机制延展:研究生能力素养之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构建与延伸

问题意识影响着学术研究的确定和实现,能否形成和获得良好的问题意识成为影响研究生群体未来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生问题意识素养缺乏的现实不容乐观。王健等人认为,是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教育影响以及研究生对自身问题和科研创新能力定位不准导致的,并提出“要改进教学方式,如基于研究生更多的方法指导,制定合理的测评方式,掌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设利于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等[14]。曾先锋等人认为,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研究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求知欲不足,生活体验和自我意识双重缺失,思维训练与方法指导严重不足,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夯实知识基础,完善心理品质;突出生活体验,重视反思批判;加强方法训练,培养独立精神[15]。基于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工作。

(一)形成问题:构建激发内在研究动机,形成问题意识的触发机制

兴趣是学术研究重要的内在动机之一,它能够激发研究者持久的研究欲望和研究能量。问题来源于现实,兴趣是联接问题与现实的纽带,它使得研究主体对某一领域、某一现象产生注意,从而引发思考,最终实现解决疑惑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触发研究主体的内在动机尤其是兴趣所在非常重要。对于研究生负责机构而言,要给予培养对象(研究生)科学研究自主表达的权利,充分表达其欲望和诉求。如,合理完善导师负责制,通过制度规定,结合環境熏陶,使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渴望,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问题研究的需求。另外,学术讲座和校外交流也是触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当有新的大脑、新的思维与该群体进行接触时,了解范围变广、思考程度加深,研究生自然会对一定的话题进行思索,循环往复,不断刺激,问题意识产生机制便会逐渐形成。内在动机是个体发生意识、产生行为最根本且最长久的力量源泉。在研究问题意识触发机制的过程中,抓住研究生群体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品质特性,投其所好并加以正确引导,是达到目标效果的关键。

(二)论证过程:构建倡导介入问题研究,寻求问题解决的参与机制

研究生的成长和成熟依赖于问题研究的展开和完成,需要有介入问题阐发和解决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论证到问题的解决,作为研究主体,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介入,不可过分依赖于导师或其他研究人员。能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不代表完全具备问题意识,参与问题研究,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首先,这需要研究生群体自觉养成全程参与研究的良好习惯,多看多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遇到难题,先依靠自身能力解决,而后再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协助。其次,院系等管理和培养机构需合理建设研究生参与介入问题研究的物质设施和精神奖励,通过完善基础实验室、建立校内外院系合作、开展学术研讨会议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引导研究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研究中来。在研究生主动参与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要做到院系领导参与、导师主导参与、学生主体参与三者有机互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圈。最后,建立研究主体主动研究和被研究体客观介入结合机制,即为“不排斥被研究者对研究的介入和影响”[16]。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两者往往是相互联动和相互影响的,甚至在某一方面,被研究体会给予研究主体一定的问题导向,触发问题意识产生。

(三)审视结论:构建引导自我审视问题,自觉评价结果的监督机制

研究者在研究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因素,由此带来的不可否认的结论是研究结果存在的非客观性。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反复试错、不断修改和设计规划,实践再实践,才能够确保研究成果的可信性。问题意识中,审视问题和论证问题与此阶段不可分离。结论的出现不能证明研究的完整性,也不能代表研究的准确性。由此,需要构建主客体两个维度的监督机制,研究生主体形成日常规划和检验的学术习惯,实施执行和审查检验相结合,亦步亦趋、同时进行,使得研究结论无限接近于客观事实。此外,必须构建主体之外的另一方监督机制。而这一任务的绝大部分由培养机构承担,要探索建立周汇报制、月汇报制、学期汇报制等,密切关注和合理监督研究生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形成,学术研究体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与学术管理体他者检查、他者监督相结合,打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得学术研究符合学术伦理与学术规范,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和考察。这样一来,研究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就会在无形中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问题意识更加符合主流价值观。

(四)优化问题:构建鼓励反思问题全局,引发问题延展的评价机制

问题意识是由发现问题意识、考究问题意识、解决问题意识、反思问题意识4个要素构成的大系统。相较于各要素来说,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和属性,而要实现系统这般强大的功能,进行系统优化是前提。研究实际问题和进行实际研究,问题的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提出新的问题才是最终目标。为了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研究生和培养机构需要从问题全局和问题延展两个角度出发,构建自身评价机制。一方面,在完成问题研究后,研究生自我评价研究的方法得当、步骤合理、结果有效,形成主体内在的研究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发现和总结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为后续问题的探讨研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机构建设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设置各种形式的学术奖惩制度,鼓励研究生进行已有成果的再研究,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问题意识。建设促进问题延展的评价机制实际上在于构建学术研究的软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体系机制高效能地激发研究生群体的竞争意识,促进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广泛涉猎、形成问题、自我思索、主动探究,推动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7]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关乎到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而研究生必备的问题意识又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机制措施,为研究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3.

[2]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154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5]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5.

[6]李伏清.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研究[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8:4.

[7][11]张文燕.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6(4):33.

[8]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与对策[D].西南大学,2007(4):10-12.

[9]刘苏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调查与分析 [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3):96.

[10]张小宁.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以A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D].深圳大学,2017(5):4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3][14]王健,陈琳.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47-49.

[15]曾先锋,聂永成.教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缺失归因与培养路径探讨 [J].教育评论,2015(6):47-48.

[16]劳凯声.寻觅表达的可能性——探索教育科学的“书写方式” [J].教育科学论坛,2006(10):7.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59.

(责任编辑:申寅子)

猜你喜欢

能力素养问题导向
通过课堂“一创三教”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以《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为例探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浅谈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企业政工师能力素养分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