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个性化教育”的走向与内涵辨析

2020-12-23刘洋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刘洋

[摘 要]个性化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基本宗旨,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也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指向。信息化时代,大学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应然前提是:完整地揭示“个性”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建构基于类型化教育的大学个性化教育模式,形成以人的现实个性为起点,以促进“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理想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的个性全面优化发展与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融合于不同教育类型体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过程相统一的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大学教育;类型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6-002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业态,加速推进大学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新形态新模式转型,以回应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教育的迫切需求。尤其受新冠疫情等国际大变局的影响,迈向后疫情时期和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引领和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供需脱节、模式固化等传统症结性问题,创新个性化教育模式,促进大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但究竟何为“个性”?何为“个性化教育”?相关认识还较模糊,研究亟须跟进。

(一)个性化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基本宗旨

个性化教育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个性化教育”作为“去同质化教育”的主流思想,日益成为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普遍共识。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1]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重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2],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教育2030行动总原则:“教育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友谊与和平为目标。”

(二)个性化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

近10年来,我国对个性化教育思想与培养模式的关注不断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清晰地呈现了引导大学教育从模式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回归、从体系化建设向制度性重构的发展轨迹,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奠定了政策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1.观念更新期:从模式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回归。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划一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二条“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分类指导期:从同质化发展向体系化建设的推进。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在第五条“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3.制度重构期:从传统模式向全新形态的制度性重构。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就重塑“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提出新時代大学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三)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向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根本规定,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要素。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体制、机制、模式等全面深刻转型,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质量、更具个性、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其要求高等教育针对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脱节问题,有效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走出传统教育中学科化、划一性、同质化培养误区,填补大学人才培养中个性化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凸显学生发展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和渗透“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强化“人人成才”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具体落实,以理念个性化引领学校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形成更高水平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与高质量就业需求。但目前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有关“个性”“个性化教育”概念的诠释莫衷一是,亟须清晰完整地界定其核心内涵。

二、“个性”内涵的界定

对于“个性”的理解,不同语境或不同学科领域往往会有多种含义,需要在特定语境下全面理解“个性”的完整内涵。

心理学领域的“个性”主要指人的心理个性,广义上与人格(personality)同义,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上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individuality),即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3]。社会学领域的“个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个人在社会领域中起独立作用的社会性质”[4],更为关注人的社会特性。哲学领域的“个性”一是指与共性(普遍性)相对的个性(特殊性)范畴;二是指人作为独特的社会个体的本质属性,特指人区别于其他种类特性的“类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种的类特性就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个性的“类特性”强调个体首先是独特的自然生命个体,同时又是高度社会化的个体,更是主体性充分发展的个体,其本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主体性的高度统一。教育学领域对“个性”的界定往往基于心理学视角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哲学基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个性指个体在一定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及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在身体、心理、道德、审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的总和。”[6]

上述种种理解都基于不同学科视角,揭示了“个性”的特定本质,但都不同程度地囿于某一学科领域,难以形成人们对于人的“个性”全面完整的认识。客观全面地把握人的全部“个性”的完整内涵,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梳理。

1.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自然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天属性或生理属性,是个性得以形成的遗传基因和物质基础;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特性”或根本属性、本质特性,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才得以形成和完善。作为个性的人既是自然个体,更是社会个体;自然个体因其社会性而存在,社会个体也因其自然性而发展,个性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2.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体。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显著特性,体现了现实人的特定差异性,没有独特性,就没有个体差异性,也就无所谓个性。但个性差异不能等同于个性,个性是基于共同性前提的差异性。共同性是人的“类特性”内在于独特个体身心方面的普遍性本质性特征,如主体性、社会性、民族性等。世上没有无共同性的个性,也没有无独特性的个性。共同性寓于独特性之中,并通过独特性表现出来。独特性与共同性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完整的个性是个体所具有的獨特的社会共同性,是人的“类特性”在现实个体身上的独特结合,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3.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体。稳定性是人的个性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同一性特征,表现为自我的同一性、恒常性、持久性。那些偶发的、不确定的个体特点不是个性。个性也是变化的、可塑的、发展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个体基于遗传、教育、环境和主体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时常向积极方向发展和完善个性,或向消极方向转化或蜕变。因而,世上可能存在不完美的个性,但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个性。个性总是在稳定性中体现可塑性,在可塑性中体现恒常性,实现着“旧我”与“新我”的动态转化。因此,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这也是个性化教育得以实施的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的有机统一体。其中,自然性是个性的先天属性,社会性是个性的本质属性,独特性是个性的生命特性,共同性是个性的普遍共性,稳定性是个性的恒常属性,可塑性是个性的发展特性,它们共同构成“个性”质的规定性和全部内容。归根结底,完整的个性是社会自然人的“个性+共性”的统一,也是现实社会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主体性的统一,更是理想自由人的现实个性与理想个性(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谐性)全面完整的统一(如图1)。正因为如此,刘献君、刘文霞等学者强调:“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因此,刘献君明确指出:“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7]

三、“个性化教育”辨析

(一)需要厘清的观念

何为“个性化教育”?基于对“个性”的全面认识,我们首先需要辨明一些基本观念。

1.个性化教育不是片面教育。个性化教育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和依据,对发展人的完整个性的全面教育,是全面的个性教育与个性的全面教育的有机结合,此为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2.个性化教育不能等同于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侧重优化或矫正人的个性品质的教育方式或基本策略,而个性化教育则涵盖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动等,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

3.个性化教育不能等同于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或部分学生的一种“一对一”的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针对划一性、模式化教育的一种因材施教策略;个性化教育则是对划一性、模式化教育的根本否定,它不仅是教育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方面的改革,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范式的质的变革和系统性更新。

4.个性化教育不能等同于特长教育或英才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确应摒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生命的优势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共性培养+特性发展”,让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但个性发展不等于特长发展,个性化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二)已有论述梳理

那么,应如何正确界定“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呢?梳理有关教育文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认识。

1.合适教育说。顾明远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个性发展,就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8]强调教育就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个性化教育是“以生为本”的人本论教育思想。

2.和谐发展说。刘献君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生命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生命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9]他进一步指出,个性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强调个性化教育是“个性发展+共性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

3.优化发展说。冯建军认为:“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体自由发展的教育。”[10]个性化教育一定要扬长避短,使个体优势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凸显“自由发展+优化发展”的个体生命发展理念。

4.教育过程说。刘文霞认为:“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为出发点,通过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他教育的统一过程。”[11]周进同样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实现人的‘共性与‘特性相统一的过程。”[12]这些论述表明个性化教育是旨在形成理想个性的“共性与特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过程。

5.教育模式说。赵月水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模式。”[13]这一论述表明个性化教育是建构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

6.教育体系说。祝洪章认为:“个性化教育并非独立存在的,它融合于现行教育体系之中,体现为高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个性化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即运用个性化教育思想重新构建和思考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等问题和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比较完善的、渗透式的高等教育体系。”[14]强调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教育体系。

以上论述分别从个性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培养体系等方面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观点。但其局限性在于:一是受限于个性化教育的某一方面论述,各说各话,缺乏对“个性化教育”内涵的完整理解;二是定义比较宽泛,着眼不同类型教育,深化个性化教育研究,丰富其理论与实践内涵尚显不足。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深化个性化教育的认识。

(三)对“个性化教育”的完整认识

1.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基于类型化教育的教育活动系统。类型化是基于人们对特定类型教育的认知而进行理想类型划分的实践活动或政策工具。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类型化教育划分为基本前提,个性化教育也只能在类型化教育活动中引导个体形成自主发展优势,完成对主体发展的个性化建构。“區分大学类型化的核心特征就是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秩序以及相应的理性分工”[15]。迄今为止,大学分类主要遵循“学科导向—应用导向”两大逻辑,大体形成了三类个性化教育模式。第一类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主要以通识教育和学科逻辑为主导,培养学术研究型或工程研究型个性化专门人才;第二类是基于专业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主要以专业教育和应用逻辑为主导,培养工程技术型或应用技术型个性化专门人才;第三类是基于通专融合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主要以通专融合和应用需求为主导,培养通专并举的复合性应用型个性化专门人才。应用型大学是基于通专融合并定向于行业、定型于应用、定位于教学、定格于实践的专业教育类型,其核心是突破“同质化”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建构“应用为主+分类发展”的个性化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支撑体系等,搭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优化发展。

2.个性化教育是基于“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人的个性发展是基于共性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前提条件的个性发展。从价值取向来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既要遵循普遍性规律和共性培养要求,又要遵循特殊性规律和个性发展需求,体现“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导个体生命与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从教育形态来看,个性化教育应融入“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分流培养”的类型化教育架构,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共性培养(通识性目标)、基于关键能力的专业培养(专业性目标)和基于分类发展的个性发展(拓展性目标)的个性化教育完整的生态体系,建构“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生态、条件支撑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质量管理生态等完整的生态系统。

3.个性化教育是“现实个性+理想个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过程。“现实个性”强调以学生现实个性特点为依据,以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理想个性”强调以学生个性全面优化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由“自然性个体”向“社会性个体”和“主体性个体”发展。其中,主体性以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和谐性为特征,是人作为“理想社会人”发展的根本属性。主体的独特性是理想个性发展的生命特性,个性化教育面对的是独特的生命主体,须在发掘独特生命主体优势潜能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个性;主体的自主性是理想个性发展的显著特性,真正的教育就是促进主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6];主体的创造性是理想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17],创造是人类创新发展的本质,也是主体自主能动性、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是个性优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主体的和谐性是理想个性发展的理想特质,个性化教育不是片面教育,而是全面教育;不是平均教育,而是发掘主体优势潜能的教育。个性化教育要以现实个性为起点,促进主体自然性和社会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发展,促进主体由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和谐发展。而这种发展不是独立于教育活动过程之外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教育形态,而是根植于大学教育思想和核心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现实个性+理想个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过程(如图2)。

综合上述讨论,我们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以人的现实个性为起点,以促进“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理想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的个性全面优化发展与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融合于不同教育类型体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过程相统一的教育生态系统。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建构的逻辑前提审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完整地揭示“个性”和“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是深化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基础,也是灾后疫情时期推进基于类型化教育的大学个性化教育模式实践建构的应然前提。

参考文献:

[1][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2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3]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89.

[4][苏]Г·Л.达维久克.应用社会学词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0.

[5][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3.

[6]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67.

[7][9]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3):1-9.另见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16.

[8]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10]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02):11-14.

[1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56.

[12]周进.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一种过程支持框架[J].高教探索,2016(05):11-15,20.

[13]赵月水.刍议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J].临沂大学学报,2017(02):119-127.

[14]祝洪章.对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个性化”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03):54-56.

[15]丁建洋.应用型大学类型化的逻辑意蕴、建构机理与价值旨趣[J].高校教育管理,2019(4):99-107.

[16]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7.

(责任编辑:庞博)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