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理论+媒介”教学范式发展趋势刍议

2020-12-23李阎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翻转思想政治理论课

李阎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最佳教学范式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教学范式有三种:经典且最有价值的理论范式、时髦且最具挑战性的翻转范式、便捷且最具影响力的媒介范式。疫情期间,对网络教学的探究和体验,以及对当前三种教学范式优缺点的比较,研判高校思政课“理论+媒介”教学范式的发展趋向,其实效性值得期待。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理论;翻转;媒介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6-008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6.015

一、经典且最有价值的理论范式

思政课教学理论范式是思政课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凭借讲授手段传递信息和知识、激发情感、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范式是高校思政课最为传统且最具一般性的教学范式。由于思政理论教学不是对只言片语、警句、名言的传播,也不是各种思潮事例的叠加显现,而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知识、思想和理论的系统传播。因此,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范式对教师运用讲授法的技能和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學科特点决定理论范式经典性特征

理论范式是思政课最经典的教学范式。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以此统一学生思想,提高其社会主义觉悟。同时,学生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形成,总会受到外界各种思想、思潮的影响。尤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潮侵蚀学生思想,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学生思想产生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思政课的系统理论教育更为重要。“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高校思政课有着十分系统的理论“灌输”设计和布局。“原理”课程旨在全面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论”课程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使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课程以唯物史观揭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深刻必然性;“基础”课程负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知晓、识得并掌握这些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第一任务。理论范式对教师“讲课”水平的要求是最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不能满足于靠增加课堂师生互动次数来彰显,更不能是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理论气息稀薄。不同于中小学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准,终究要以“学生掌握理论”为要义,而不是带领学生搞一些活动,体验一些游戏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场充分的理论讲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技能技巧将在教学中全面无死角地展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具备将师生探讨和学生认知进一步深化的理论素养,而不能“启”而不“发”,“探”而不“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崇高性赋予理论范式更高价值

高校思政课的讲授和传播迄今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在人类历史上,最具真理性和价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自带光芒,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在打牢理论功底的前提下,磨练教学技术技能,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自带光芒的科学理论说到学生心里去。“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2]。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任务就是能够回应和解答我国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思政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悬在空中”的思政课无论多么光鲜,也不能在引领意识形态中发挥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理论功底深厚,也要教学技能过硬。显而易见,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理论范式进行教学的典范。他们讲授的思政课之所以“人见人爱”,与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断历练的“说”的教学技能是分不开的,为人师者厚积薄发的理论底蕴和哲学素养是他们深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

二、最具挑战的翻转范式

翻转范式是思政课改革中一度呼声较高、很时髦的一种教学范式。思政课翻转范式是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颠倒安排, 对课堂时间的使用重新规划,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知识学习,将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力求达到包括答疑释惑、知识运用等更好的效果。

(一)翻转范式的成功运用极具吸引力

翻转范式在思政课上最典型最具口碑的运用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思政课堂别开生面,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竞相陈述观点、争论交锋。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学生讨论陷入胶着之时,任课教师会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授课教师可以使用手机通过在线课堂平台实时布置题目,学生打开“弹幕”即时评论和回应老师的问题。“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与时事热点问题结合”[3]的形式,烹调着“思想交锋的精神大餐”,让原本枯燥的思政课着实鲜活,大学生喜闻乐见。一时间,由国外传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各层次学校各学科领域前赴后继追捧的焦点,更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最时髦的名词。

不过,在许多一线思政课教师看来,翻转教学范式在思政课中的使用并非随心所欲。坦言之,在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驾驭理论问题水准都有限,翻转范式的使用要慎重,否则可能出现偏重“关键少数”而冷落了“沉默的大多数”,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应水平低于学生的期待等,种种情况都将拉低思政课的教学水准。然而,在学生主体性愈发彰显的情况下,在思政课教师科研和教学视野范围内,凭借翻转范式,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最有可能得到双提升。这也正是思政课翻转范式的吸引力所在。

(二)翻转范式的普及推广富有挑战性

翻转范式实效性的发挥具有两个前提性条件。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的学习必须到位。学生要学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激发老师深入讲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理论功底得过硬,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机智。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课堂上不能将学生的问题给予出色解答,那么教学的实效就打了折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功底和教学技能、技巧。除了教学双方主体性因素,翻转课堂的实施要考虑校际差异。“一流”高校学生居于相对较高的平台,在步入名校之日起,几乎就开始涵育一种“精英意识”,这使得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及政治的意识水平均高于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之下,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缺少“精英意识”。地方普通高校学生一直处于为“生计”劳苦奔波的状态。依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普通高校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要不要考研”“就业形势如何”“考公务员是否为最佳出路”等。在普通高校课堂上,学生讨论和参与较少出现“胶着”的状况。学生们鲜有捍卫观点的“斗志”。在课堂讨论上,尽管会出现让老师惊喜的“关键少数”,但更多的是让老师忧心的“沉默大多数”。“精英”有精英的学习方式,在“底层”挣扎的学生通常“够”不着这个状态。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程度。百人大课堂,师生一周见一次面,在没有其他交流、没有生师崇拜的情况下,双方互动是很难的。不容置疑的是,越是身处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越需要理论深度和光芒的引领,不能因为课堂没有“翻转”而使学生失去“浸润真理”的机会。在学生还不能积极参与或者没有热情积极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们要用理论的光芒“召唤”他们,不妨坦然回归理性范式来进行教学。地方普通高校思政课不仅仅需要教学形式上的改进,师生双方的理论深度、理论境界均亟待提升。因此,理性范式仍然是当前最经典、最具价值的思政课教学范式。

三、便捷且最具影响力的媒介范式

思政课的媒介范式是指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尤其是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中介,通过对媒体综合运用(也可称作多媒体应用),教师和学生远程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范式。相比其他范式,媒介范式必须具备的特殊条件是互联网络和能够实现实时互动的便捷软件,以及教育者和承载教学内容的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一)媒介范式便捷和影响力的实践验证

首先需要澄清媒介范式和媒介使用的边界。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不能称作是媒介范式,而只是媒介使用,只能归为以媒介使用为辅助的理论范式。课堂上使用视频影像教学(也称VR)同样属于这种情况。媒介范式具有“非面对面”特征,即适用于不在同一空间场域进行学习的师生。区分“媒介范式”和“媒介使用”的简易方法是看教学在缺少“媒介”的情况下能否进行下去。进行媒介范式学习的师生,如果缺少媒介,教学便无法进行。相比之下,以媒介使用为辅助的理论范式,即使没有多媒体中介,课堂教学可以照常进行。

由于媒介范式能够使师生实现远程教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最便捷的教学范式。最典型的媒介范式教学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和号召下开展的网络教学。此次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毫无例外都进行了网络学习。作为学习手段,QQ群直播,腾讯会议、ZOOM、钉钉直播、瞩目、智慧云直播等媒介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手机,只要有网络,学生的学习就能够照常进行。这次网络学习实操,让我们见证了互联网络无缝传播和全媒体、融媒体技术的无障碍链接。种种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使媒介范式成为便捷且最具影响力的教学范式。疫情期间,在地域全方位封闭、人员全方位封闭、强度全方位封闭的重大“灾难”面前,我们凭借互联网的发达,有效地关照学生学习,做到停工不停学,见证了媒介范式教学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媒介范式引发思考

当学生可以无障碍链接和倾听学科及专业“名师大家”网络授课的时候,媒介范式的便捷和超大影响力让思政课教师们不断反思。“双一流”高校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普通高校成为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包括师资在内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不同。网络能够使学生师从“双一流”学界大咖,即使不是重点和“双一流”院校的学生也趋向于通过网络追逐和选择更为心怡的老师。

当然,即使没有这次抗疫期间的网络教学,普通教师教学受到网络冲击也是大势所趋。这次全国范围的网络授课把现实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面前,即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一个有吸引力的、让学生信服的思政课教师。互联网时代,学生有太多获得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多方位学习的渠道。每一个“有心”的思政课教师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单单是媒介手段的运用,而且需要理论功底的夯实,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讲解使理论彰显魅力。媒介范式不可回避,同时媒介范式离不开理论教学。

四、后疫情时代思政课“理论+媒介”教学范式趋向

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为目标,对现有教学范式进行审视和比较,找到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最佳范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单一范式运用及效力局限

单纯某一范式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对于思政课来说,理论范式经典、普适,但形式稍显枯燥。翻转范式极具挑战价值,但是运用条件有局限;媒介范式便捷新潮富有潜力,然而需要“内容为王”。从思政课本身特点和现实要求来看,任何单一范式都不再适宜。首先,翻转范式和媒介范式离不开理论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抽象,博大精深,需要经验积累。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仅靠翻转课堂不足以掌握和消化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大量的理论讲授法教学。因此,思政课与教学目标单一的理科类课程有很大差异,后者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学习掌握概念、公式、例题及实验,以此完成翻转课堂准备性学习。对于需要教师和学生以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来说,尤其是对以抽象理论为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来说,視频不足以达到翻转课堂的预备学习要求。媒介范式尽管不受制于空间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范式天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媒介范式往往对教师理论讲授的水平要求更高,媒介范式下的教学仍然是内容为王。因此,媒介范式本身就内蕴理论范式。其次,理论范式离不开新媒介手段的运用。在全媒体深度发展,融媒体盛行且不断产生跨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开辟最适合思政课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开启了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教师知识和观念传播的广度呈几何式蔓延,学生不分校际和身份同等地享受教育红利,互联网介入教学使思政课教学的场域和内容极度拓展。因此,传统理论范式与其他范式的转换结合成为一种必然。能够预见,在后疫情时代以媒介做辅助的理论范式仍是思政课最多采用的一般范式,而“理论+媒介”将成为思政课范式发展的趋向。

(二)“理论+媒介”发展趋向的实质是范式融合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采取理论范式和媒介范式相结合的方式,两种范式可以配合使用,从而实现教学优势互补。首先,教师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媒介范式对理论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媒介范式下,学生对待“水课”的态度鲜明,要么毫不留恋地离开,要么挂着客户端而忙别的事情。媒介范式的理论授课更要时刻注重“内容为王”。一个“讲不出道理”的老师,无论使用多么先进的媒体设备,也吸引不了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万勿疏于自身理论学习和打磨理论功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学生面临的学习瓶颈往往是匮乏理论和智慧,而不是缺少信息和知识。通过课下刷手机,学生得到的信息可能比老师多很多,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思政课教师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理论讲授点燃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花。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新媒体技术,熟练掌握和使用媒介。“理论+媒介”范式要求思政课教师既懂理论又懂技术。互联网和新媒体新技术已经对整个社会交往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不能回避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反而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学的理论范式和媒介范式相融合,从而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希望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4]的要求。再次,教师要成为理论驾驭和媒介使用的“多面手”。“理论+媒介”范式的要求是“文本”和“中介”合力共生,这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融合”付诸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范式融合不是两种范式的简单嫁接,不是“你是你,我是我”两者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5]。思政课教师要在理论坚定、政治正确的基础上,一方面有具有驾驭理论范式教学的看家本领;另一方面能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特点和主体对象的情况,通过媒介教学将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纳入视野。在坚持理论范式基本价值导向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媒介,结合活泼的语言、典型的案例、生动的论证、多元的情境,形成“理论+媒介”的全方位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9.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3]赵婀娜,赵婷玉.打一场提高思政课水平的攻坚战(深观察)[N].人民日报,2017-4-27(17).

[4]許苏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74-77.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2.

(责任编辑:付英华)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翻转思想政治理论课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