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图示:为整本书阅读铺路搭桥
2020-12-23刘敏瑜费敏伟
刘敏瑜 费敏伟
[摘 要]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效推动整本书阅读成了每个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实际阅读指导过程中充分运用思维可视化手段:设计学习单,辅助学生自主阅读;整理统计表,促进阅读交流;绘制轨迹图,引发阅读思考。以此为整本书阅读搭建支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享受阅读乐趣,从而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支架 ;思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整本的书。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整本书阅读该怎么读?如何指导?笔者认为,在实际阅读指导过程中充分运用思维可视化手段,为整本书阅读铺路搭桥,能辅助学生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享受阅读乐趣,从而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一、设计学习单,铺就阅读之明晰路径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细密严谨的文学网络,可读可赏之处很多。那么,厚厚的一本书,从何处下口呢?笔者建议教师提前潜心阅读,寻找并发现该书最适合学生阅读需求、最能产生共鸣的那一处,将之整理成系列的读书任务,设计成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细读、深读,辅助学生有计划地深度阅读。
以《童年河》阅读指导课为例,笔者反复阅读,发现书中文字优美且独具乡情韵味,意境悠远且引人遐想,情节动人且值得深思,于是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学习单上设计了三部分内容:阅读打卡、阅过留痕、阅有所思。分别指向三种阅读习惯的养成:坚持每日阅读、阅读关注细节、阅读有所思考。按照学习单上的任务开展阅读活动,有了路径和方向,学生的阅读之旅才会收获一路风景。
二、整理统计表,欣赏阅读之明媚风光
在阅读指导课中,鼓励学生积极交流阅读感受,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
学生初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开展调查,采集数据,然后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将学生个体的阅读收获可视化。每一个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数字差异和鲜明的版块对比中感知自我阅读状况以及整体阅读情况。以此为基础,在阅读指导课上开展交流,阅读视域更广阔。如《童年河》阅读指导课中的设计环节:
(一)罗列阅读关注点
《童年河》中主人公雪弟经历的趣事、傻事、囧事众多,如何与这些童年往事产生共鸣,感受故事对主人公的影响和作用?除了孩子在阅读中本能直接的选择和倾向,更需要在群体交流中加以修正和提炼。在《童年河》阅读指导课中,教师用一问“如果能进入小说世界,你想与雪弟共同经历哪一段故事?”引发学生边阅读边选择。在课前进行小调查,将学生的个体选择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1)。准确的数字、鲜明的版块,能刺激学生特别关注最受欢迎的故事以及拥有独特粉丝的故事。学生借助统计图表,跳出了個体阅读的局限,立足高处,看到了自己的阅读点,也看到了群体的阅读面。
(二)分享阅读主张
根据统计表,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最喜爱的故事并说说原因。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有众多“志同道合”者,讲起来自是滔滔不绝。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眼光独到,更是迫切地想推荐自己情有独钟的故事。孩子们充分交流,从感性的直觉到理性的思考,从自我的内心向往到倾听他人的阅读主张,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视野更开阔,阅读沉浸度更深。
(三)发现故事秘密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图表看整体、找规律。学生会发现,诸多故事中都有着“河”的身影,雪弟正是在这大大小小的河中学会了游泳、来到新家、跳水、救人……在河水中经历了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故事(统计图2)。本书的线索与主旨应声而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发现,均因鲜明直观的统计图表给出了线索和提示。统计表就如同一条通幽曲径,学生借助它阅读前行,走着走着,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如眼前忽现桃花源。
充分利用统计图表,将学生阅读收获显性化。除了饼图,柱形图、气泡图、雷达图……都是表现阅读体验的良好载体,均能以直观的数字图像促进学生感知整本书。有了图表的辅助,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多角度交流,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更全面更深刻,在阅读中能享受到更多明媚风景。
三、绘制轨迹图,享受阅读之成长哲思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交互的过程,是阅读个体的知识、经验,及其期待心理和文本表达的知识经验及其召唤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激发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悟、理解和体验尤为重要。
如何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实现自我构建?笔者认为,将人物命运、情节跌宕绘制成图,文字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图示,这样的思维可视化手段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与主人公相互融通,引发深刻思考,共同体验生命成长。
如《童年河》阅读指导课中的设计环节:
(一)挑选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雪弟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来绘制成长轨迹图。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童年故事对雪弟的影响的过程,这既是对事件主题的提炼,又是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体验。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其对雪弟的影响,学生必须走进雪弟的心中,经历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感受,继而画出起伏波折的轨迹图。
(二)引发思辨
故事终结篇“亲婆去世”是雪弟的人生重大事件,它对雪弟产生了什么影响?它究竟是雪弟的人生高点还是低点?教师就此引发学生思辨,再次回读和静思默想,理解“在亲婆去世的哀声中,雪弟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许多”的内涵。学生对成长就有了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感悟:告别是成长必修课,每个人都要在告别中学会坚强。
(三)感悟成长
成长轨迹图完成之后,学生的观察思考有了新的起点和依据。他们会发现,雪弟的成长河流蜿蜒起伏,就像人生必须要经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由此,请学生选择轨迹图中的一个拐点写写对成长的理解,抑或写写对整张成长轨迹图的发现。学生从具体的故事情节中高高跃起,如同登高鸟瞰雪弟的整段童年时光,看到弯弯曲曲的成长痕迹,更能从雪弟的童年河里看到自己。此刻,阅读进入了人书合一的境界。于是,学生便动笔写下了关于“成长”的感悟:
成长,就是不断地相遇,不断地告别。真正的成长不是那个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而是忍住没哭的时候。
——六(5)班陆涵钰
悲欢离合、生死分别是人之常情,一个亲人也许能陪你走一城一池,但绝不可能是一生一世。但是你要相信,他们的爱会一直陪伴着你。
——六(5)班胡斯圆
儿童读书,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会逐步感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逐步感悟书籍特色、写作方法。绘制成长轨迹图,恰恰是学生阅读整本书渐入佳境的拐棍。儿童通过绘制轨迹图,深入小说情节,与人物深度对话,提升阅读感悟与思维品质,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
教师借助思维图示能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质,享受阅读乐趣。阅读成为“悦读”,整本书阅读行动才能成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快乐音符。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