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日记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
2020-12-23王风雷
王风雷
【摘 要】写作教学的开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提升。微型日记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写作,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文章通过降低写作难度、引导生活感知和养成写作习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将微型日记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优化写作教学。
【关键词】 微型日记;写作教学;融合策略
相比于传统日记写作,微型日记更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微型日记写作不追求字数的多少,而是强调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适当进行表达。这种表达能够提升学生体察生活的能力,而且微型写作更有利于学生养成持久的写作习惯,在潜移默化的表达中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借助微型日记降低写作难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关系,表达能力处于较浅的层次,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非常准确地表述自己的体会。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自主观察意识较弱,对生活中的素材往往视而不见,一到写作时就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这些写作困难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写作的积极性,认为写作是最难的事情。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变换方法,不能再一味地逼迫孩子去写,而是采取微型日记的方法,鼓励学生每天用几句话总结一天的生活。通过降低写作要求的方式,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逐渐养成善于用文字进行表达的写作习惯。
在微型日记的写作指导中,教师不能过高地要求学生,学生只需要简单写出自己的生活体会即可。在简短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也更愿意对自己写的文章做出修改,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二、通过微型日记引导生活感知
小学生作文的通病是缺乏真情实感,因为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写作任务而瞎编,这样的写作根本无法有效提升写作水平。因此,语文教师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启发和挖掘,学生只有更用心地去感知生活,写作才会有味道。微型日记写作就是比较适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微型日记写作,帮助学生及时回顾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并加以总结,这样能为往后的作文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从而养成对每件事都有记录意识的写作素养。
例如,班上有一位同学生病请假,班长组织几位同学去探望,并将该同学请假时落下的学习笔记做好总结给他送去。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组织微型日记的写作,引导学生们及时抓住写作的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掘课外实践中的活动。在重阳节,教师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而后引导学生简单阐述自己一天来的情感体会;在世界读书日,教师组织学生的集体阅读活动,然后写简单的读书心得。微型日记写作的开展更注重平时量的积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记录中,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在生活中遇到有意义的事情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记录下来。这样的素材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在写作中使用也会使得作文变得真实可感。
三、微型日记养成写作习惯
每个人都有表达欲望,表达的方式除了说,还有更深层次的写。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就应该抓住学生们乐于表达自我的心理特性,将他们爱说的特点逐渐转化为爱写。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来加以引导。微型日记写作作为要求低、自由度极高的写作形式,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是能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的。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通过个性的、创新的文字来增加写作的趣味性,维持学生的写作意愿,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新闻稿、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文字书写习惯。
比如,有学生用宝塔诗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她;笑了;和蔼的;好美丽啊;她教我知识;她帮助我成长;我怎么能不爱她?”学生通过每行增加一个字的形式,简单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谢,颇具新意。对于这一类非常有创意的优秀作品,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多创新,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养成多动脑思考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微型日记写作虽然很简单,但却是维持学生写作活动的良好方法。学生在这种轻松的写作活动中倾诉自己的心声,并收获更多文笔上的提升,形成正向反馈,最终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有益的。
简而言之,微型日记写作是激发学生参与写作的好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大篇幅作文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实际上在頻率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训练次数,带来截然不同的写作反馈。在微型日记写作中,学生积极把握生活、体会情感,让写日记成为了一种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观察意识和写作素养。持之以恒的微型日记写作自然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作文写作的困境,从而使学生愿意用文字去表达情感,去感受写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贾淑华.谈日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9(04):100.
[2]刘秀娟.巧用微型日记激发写作兴趣[J].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2019(04):50-51.
[3]王朋.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的写作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0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