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伦理研究

2020-12-23徐倩

声屏世界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大数据

徐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新闻采写带来了极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重要的数据不再像传统模式一般只将信息存档于公共系统中,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被曝光于互联网上,直观呈现在大众眼前。信息、数据等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数据充满了流动性,公众的隐私不再受到保护。不论公众领域还是私人领域,数据泄露屡发不止。数据新闻应用十分广泛,但大数据自身存在先天性的劣势。对此,有关机构、政府组织更应协调好数据使用与新闻最终呈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数据新闻 伦理失范 大数据

数据新闻的特点

以服务公众为主要目的。数据新闻从采集数据到最终的信息呈现,最终目的及宗旨是为了服务公众,即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及深入挖掘分析,将新闻事件背后用眼睛看不到的潜藏消息播报出来。不论宏观数据还是微观数据,数据新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数据新闻的呈现大到对一个国家政策、国民经济的解读,小到出门的路线规划、天气动态,人们时时刻刻被数据影响着。

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国内外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数据可视化、图解新闻和数据地图。数据可视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主要指借助于图形化手段, 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数据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在以往传统新闻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获取新闻,解读新闻的渠道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自己看新闻或者是由播报员播报。但单纯的数字始终是枯燥的,无法将新闻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尤其当一则新闻中出现许多数字,公众可能无法了解到这些数字的具体含义。比如春运过节回家,出行人数较多甚至一票难求,但究竟实际状况如何,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而将这些信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则将普通新闻从复杂、生涩难懂转变为具体而生动的数据新闻。

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记者不仅需要自己去找选题,然后进行新闻采访、筛选信息、新闻写作等,最终才能将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呈现在公众眼前。而大数据时代,基于海量的数据资源,新闻的生产流程被再造,记者的工作重心转换到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再创造并深挖数据背后的故事。

数据新闻的伦理问题

数据新闻在新闻生产制作过程中虽具有绝对优势,但与此同时,用户隐私权、数据残缺导致新闻失实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原始数据采集过程。一、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新闻的来源大多是从第三方处获取,比如政府公布的数据、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数据等,这些数据到达新闻部门时,采编人员无法精准判断这些信息的真伪性,且国家有关部门在权威信息发布时并不能将所有信息公之于众,数据具有片面性,企事业单位或者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可抓取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在获取数据时,新闻部门较为被动,获得的大多也是二手数据,容易导致新闻的独家性缺失。

二、数据隐私泄露带来数据伦理侵犯。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处于大数据时代,公众信息不再具有隐蔽性,信息不再被保护,通过用户的浏览痕迹、浏览喜好等很容易对某个个体进行分析。为了获得更充分的数据,新闻从业者不顾公众的隐私问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部分信息数据公之于众,侵犯了公众的隐私权。

三、数据窃取。数据具有流动性且可被二次利用。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抓取的数据信息可能被部分网站直接使用,这样获取的数据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且容易造成虚假新闻,非常难以辨别其真伪。今日头条APP曾被曝光窃取其他机构的数据为自己所用,使得其他机构的作品版权受到侵害。

数据分析和过滤过程中的伦理失范。一、数据堆砌,难辨真假。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使得新闻从业者眼花缭乱,如何从中找到真实且有用的数据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信息越来越多,而真相越来越少,许多从业者在处理数据时往往是将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学会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缺乏思考。

二、主观色彩过于浓烈。新闻从业者在处理数据时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及情感偏见,选择自己认为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新闻最终的呈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数据可视化过程中的伦理失范。一、人文关怀容易缺失。数据自身带有冰冷的色彩,本身并不会说话,通过新闻从业者的一系列加工最终得以呈现。数据新闻在报道时往往着重于对数据进行呈现,新闻内容较为生硬冰冷,用客观的数据说话是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规范,但太过冰冷的数据则会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优质的数据新闻不仅需要发掘更多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将新闻中注入温度。

二、缺乏专业性。当前,我国有较强数据处理能力的新闻从业者比较短缺。在数据呈现方面,相关工作者缺乏专业水准,最终呈现出的新闻可能使受众摸不着头脑且不易理解。一些数据新闻尚停留在单纯地数据搬运层面,比如财新网的《数字说》栏目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全球男性自杀率远高于女性 中国是例外》的文章,这篇文章只是单纯地对数据进行了搬运,呈现了自杀率数据,其中没有通过数据挖掘背后的故事,更未说明为何会造成这一现象,让观看这篇报道的读者不知所云。

数据新闻伦理失范的应对策略

培养应用型人才。现阶段,数据新闻在实施过程中最缺乏的是对数据具有分析能力的人才。因此,新闻从业者更应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数据分析挖掘时善于找到数据背后的相关联系,以生动、温暖、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减少机械的数据搬运工作。同时,新闻从业者应坚持新闻职业道德,尊重受众的隐私权,谨防数据残缺带来的新闻失实。

媒体应有自己的数据库或者数据供应商。大数据时代意味着关系皆能量化与可视化,数据新闻意味着数据来源应无所不包。数据新闻只引用传统媒体报道, 虽能保证数据新闻的准确性或者“安全性”, 但信源渠道的局限使得数据新闻的广度、深度和原创性大打折扣。第三方的数据多少带有不确定性,媒体如果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或者与某一数据供应商保持固定合作,工作人员在采集分析数据时不仅快速便捷,而且也能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及数据新闻的真实性。

政府开放相应数据获取途径。众所周知,在所有数据中,政府的数据最难以获得,如何获取政府信息及评判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政府数据很多都与民生民情密切相关,对于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帮助性。对此,政府应将相关数据及时公布,消解社会疑虑,使数据新闻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结语

人类始终更倾向于观感带来的满足,枯燥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图表直观。相比而言,我国的数据新闻起步较晚,相关数据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效果和今时今日的科技水平相比还较为落后。数据新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数据新闻并不是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图表堆砌,数据背后的联系是新闻从业者更应思考的问题,应尽可能地讲好故事。很多时候,新闻记者扮演的是一个纽带的作用,将晦涩难懂的数据与渴望了解真相的读者更好地连接在一起。规范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是当今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避免数据新闻的伦理失范,则需要多方携手、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郑蔚雯,姜青青.大数据时代,外媒大报如何构建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实践操作分析[J].中国记者,2013(11):132-133.

[2]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1):103-106.

[3]伍健辉.数据新闻实践中的专业规范及发展困境[D].合肥:安徽大学,2019.

[4]申琦.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困境与出路[J].青年记者,2018(28):16-17.

[5]朱鸿军.警惕数据新闻中的新闻伦理问题[J].传媒,2017(03):34-36.

[6]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07):6-10.

[7]郎勁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3):32-36.

[8]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06):73-83.

[9]喻国明,王斌,李彪,杨雅.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06):22-27.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大数据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