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蛇崇拜初探

2020-12-23谷文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遗迹崇拜

谷文肖

摘 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之一,至今保留着大量蛇崇拜的遗迹,蛇形饰品也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文章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从白族蛇崇拜到龙蛇互化再到龙崇拜,对白族蛇崇拜进行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蛇;崇拜;互化;遗迹

1 白族蛇崇拜意识的来源

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汉晋时期被称作“昆明”。《说文解字》载:“昆,同也,从曰从比。”《说文解字注》:“昆、小虫。昆者、众也。”唐代称白族为“白蛮”。蛮,《说文解字》释为“南蛮,蛇种。从虫蛮声”。从昆(小虫)到蛮(蛇种)的演变并不是对白族的歧视,而是对白族生存环境的深入认知。梅伟兰在《试论黎族的蛇图腾崇拜》①中认为海南黎族以蛇为图腾与其生存自然环境有关。李海林在《试论高山族蛇图腾崇拜》②中认为高山族蛇图腾文化是对古越蛇图腾文化的深化和发展。明《长溪琐语》载:“福州水口……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蛇神一次。”现今漳州文峰镇还保留着过“蛇节”的风俗。彝族、高山族、古百越、福州等地都流传着蛇崇拜的记载,白族与这些地方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线上,且生存环境相似,山多林密,气候温和,宜于蛇生存。人类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往往处于劣势,人和牲畜常会遭到蛇的攻击。《收蛇穴》③记载大理地区有一种乌梢蛇常危害人们的生命,人们喊天不应、叫地不灵。由于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使人们产生一种敬畏感,人们认为与其畏蛇不如敬蛇,并且希望通过对蛇的崇拜,与蛇归属一类,来得到蛇的保护,崇蛇的意识也就随之而生。

《氏族来源的传说》载:“古代洪水泛滥,地上的人都被淹死,只剩下双基和双撒兄妹,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兄妹结为夫妻,生五女,五女长大后,分别遭到熊、虎、蛇、老鼠和毛虫的威胁,被迫嫁于它们。与蛇结合的女儿发展成为‘蛇氏族。”④蛇氏族是白族的一个支系。此外白族支系勒墨还保留着“蛇日祭”的习俗⑤,即在新年第一天由家族长者充当祭师主持隆重的祭祀祖先与祀蛇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家人清吉平安、农业丰收、六畜兴旺……传说是通过口耳相传方式记录历史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氏族来源的传说》是人们对洪水灾难与野兽威胁的客观事实添加想象的成分勾勒出来的。

2 龙与蛇的互化

南北朝时期,汉族人口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汉文化也被带到了白族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白族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白族向汉族学习。龙文化是汉文化的一种,自然是学习的一部分。但白族有崇蛇的观念,龙崇拜与蛇崇拜发生冲突,因此这一时期龙在白族人的心目中并不完全是为民除恶、善良的形象。例如,《小黄龙》载:“一位姑娘吃了一个桃子,怀孕生子,婴儿喝蟒蛇奶长大,孩子三岁化身小黄龙与洱海大黑龙相斗,降服大黑龙,自己化龙却吓死母亲,又化身成蛇漂到丰乐亭,人们在此建龙王庙纪念他。”⑥大黑龙作恶多端,小黄龙为民除害,这是龙的两种矛盾的形象。小黄龙化龙却吓死母亲,说明龙的形象还不能被白族人完全接受。最终小黄龙又化身成蛇,回归到传统的蛇崇拜。这种龙蛇互化的结果是学习汉文化的表现,既展现了汉族的龙文化又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原始蛇崇拜。故事中小黄龙战胜大黑龙,以弱胜强;人们最终以龙的身份为其建龙王庙,隐含着汉文化进入白族地区的必然性。《青龙潭》载:“青龙幻化成人与普通人无异,化成龙后只是比蛇多一对角,凡人见龙同样会被吓死,但却无法变回人身,最后定格为龙身。”①《龙公主阿妹》载:“阿金救了两条有龙化身的蛇,得到龙王的赏赐,与龙王成了朋友,又娶了龙王的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此时期龙的形象是多样的,龙崇拜不能被人们完全认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但预示的结果是美好的,建龙王庙、与龙公主成婚等,都预示着龙的形象会被白族所接受。

3 龙形象的定格

明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移民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通过军屯、民屯等方式大量迁往白族聚居区。在田野时笔者发现以“村”命名的村庄居民的祖先多是汉族人,他们称自己的先祖是南京应天府人,随军队迁徙于此,后被白族同化。移居而来的汉族分布于白族群体中,有些地区汉族人口数量成为当地的主体,迁移而来的汉族在一段时间内仍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龙王在汉文化中是水神,遇到旱灾人们纷纷设坛向龙王祈雨。《重建宝林香社碑记》记载大理阳南溪立龙神祠的原因:“龙神为民间水旱祷祈报赛之所,岁时祭告之坛,名曰宝林香社,又曰龙神祠。”因此,与农业相关的龙王崇拜迅速传播,本主庙中多塑龙王,这也成为本主庙祀神的一种格局。如萂头村本主庙除供本主还祀龙王,禾甸镇许长庙专设龙王殿,七宣村在水源处建龙王庙等。白族地区的龙王形态与汉族地区的龙王相同,并没有穿白族服饰的龙王,白族地区的龙王是学习汉文化的表现。

《段赤城信仰与大理白族祖先崇拜的隐晦表达》載:“佛教自南诏传入洱海地区后,至大理蒙元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佛教龙王开始在此地区流行,尤其白那陀龙王与莎竭海龙王,还被剑川一些村庄奉为本主。”②到明朝灭亡时段赤城的形象才被敕封为洱海龙王。此时龙的形象不断提升,蛇的形象发生变化,且多把白族爱戴的英雄段赤城的故事与蛇、蟒蛇关联到一起,一说段赤城斩妖蛇,一说段赤城斩蟒蛇。随着定居于此的汉族逐渐被白族同化,白族风俗逐渐由崇蛇转变为崇龙。

4 蛇崇拜遗迹

蛇是白族崇拜的对象,后来虽受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龙崇拜覆盖传统蛇崇拜的格局,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蛇文化的消失殆尽,现今白族生活中还保留着大量蛇崇拜的遗迹以及与蛇有关的神话传说。

《新纂云南通志》载:“云南各县均有本主庙,所供之神非一,以塑大黑天神者为多。”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着蛇救大黑天神的传说:“大黑天神为救苍洱地区百姓,吞噬瘟药,全身被烧黑,玉皇命青蛇为其治病,青蛇为其吸食瘟毒。”③大理崇圣寺三塔内供奉大黑天神,形态为青面獠牙,身绕蛇,且手持一蛇。同殿内的广目天王也手持一蛇。《龙与中国文化》中认为“神人手持蛇是一种崇蛇行为”。大理斜阳峰东麓有一塔,民间称之为“蛇骨塔”,因用蛇骨灰与石土混合建的塔而得名。

《南诏画卷》绘有两条蛇,首尾作相交状,两蛇中间有鱼和螺。文字卷载:“西耳河者……河神有金鱼金螺也。金鱼白头,额上有轮。蒙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祭奠之,谓息灾难也。”《白族对鱼和海螺的原始崇拜初探》④一文对画中的鱼和海螺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白族人对鱼和海螺的崇拜。“蛇绕鱼和螺,祭典之,可息灾难”。在我国两蛇相绕的例子很多,《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一文认为“交尾蛇被看作发达兴旺的标志”。《段赤城信仰与大理白族祖先崇拜的隐晦表达》⑤考证《南诏画卷》中的蛇为洱海地区的紫灰锦蛇,被称为“祖先蛇”,当祖先想念家人时会化身成蛇出现在子孙可见的地方,若不小心捕到或伤害到祖先蛇时需要通过仪式进行安抚,这也说明画卷中的蛇是被人们敬戴的。

5 结语

白族蛇崇拜与白族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崇蛇源于蛇对人产生的威胁,崇蛇是希望得到蛇的保护。由于汉族人口不断向白族地区迁移,也促使两种文化的交流,龙文化传入白族地区,人们对龙的认识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表现多是龙蛇互化。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进入以及佛教在白族地区的发展,龙崇拜覆盖了传统的蛇崇拜,龙的形象遍布该地区,以塑龙王为表现形式。蛇文化元素虽被时间所洗礼,但仍流传于闾巷,成为白族记忆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遗迹崇拜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沙海遗迹
神回复
曹魏屯田遗迹
超新星遗迹Simeis 147
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探析
偶像面面观
我的爸爸是超人
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
我没有嫌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