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美容美体专业建设质量路径探究

2020-12-23林睿晶

教师·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中职

林睿晶

摘 要:专业建设是中职美容美體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质量也是当前社会及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中职美容美体专业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环境,从新美业视角,优化中职美容美体专业定位与建设方向,从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坚持德技兼修并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新增职业竞赛项目,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打造就业“直通车”等方面入手,更加注重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推动中职美容美体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职;美容美体;专业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美容美体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竞赛等多方因素组成。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和规律,拓展思路,多措并举。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中职学校美容专业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型、留校毕业生、引进企业人员等组成,存在着理论知识薄弱、技能经验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扩充师资力量,提高师资质量。

(一)补齐短板弱项,夯实团队基础

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师资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培训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补齐师资短板弱项。教师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还应掌握美容行业的健康、安全、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种工具、设备的种类与使用方法,人体工程学、美容专业英语等知识。在技能方面,除了掌握国内常用的美容美体手法,还应增加国际标准中美容、美体、美甲、美妆项目的技能技法,如瑞典按摩、Lomilomi身体按摩等。师资的理论知识培训可借助行业、企业的技术力量,也可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进修。鼓励教师走向企业实践岗位,将理论与技能学习相结合,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二)利用社会资源,扩充师资力量

在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可聘请国内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行业企业名师、能工巧匠,以及世赛、国赛、省赛中的优秀裁判、教练、选手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扩充师资力量,从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实操功底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德技兼修并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办好新时代美容美体专业,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生活服务类的美容专业,对从业人员素质、技术和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坚持德技兼修的职业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

(一)探索“立德树人”之路,创新德育工作机制

发挥思政课、德育课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思政的改革创新,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德育大课堂、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兴趣社团、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性教学和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中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等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德育升华。

(二)坚持“以美育人”理念,推进“四美”人才培育

优秀的美容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艺术素养,并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指导技术实施。这就需要将“以美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出“四美”人才。“四美”就是心灵美、技法美、感官美和言行美。心灵美,即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会调整心态,控制自我,排除自身可能遇到的负面情绪,做到诚信、宽容。技法美,则是训练学生娴熟的专业手法成为美的塑造者,营造出舒适愉悦的服务氛围。感官美,即激发学生美的感知力,抓住时代潮流中美的元素,打造作品的时尚美感。言行美,指待人接物的语言、行为、体态之美,积极修炼自身,从而呈现出美的典范。

(三)借鉴世界技能竞赛标准,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世界技能竞赛重视技术的质量、精度和工艺要求,强调职业规范与安全标准。评判杰出的美容技师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工作组织和管理、专业行为举止、客户关心与关系维护、临时脱毛/发、脸部、身体、足部/手部/指甲等七个部分。始终以依法、专业、安全、卫生、舒适、保护隐私等原则贯穿整个竞赛过程。因此,系统地梳理世界技能竞赛的先进标准、竞赛模块和竞赛评价标准,并将其运用于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模块、教学评价标准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深化产教协同育人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观行业发展大势,识行业发展潮流,形成产教融合,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融入行业技术,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一)开创产教融合新模式

建立“校企协”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稳固扩大校企合作规模,组建专业创业导师对接在校学生及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基础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有效助力。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以“校企协”合作办学育人、合作就业发展为主题,以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机制,校企协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协合作调研等途径,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指导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等。

(二)加快推进学徒制试点工作

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 通过探索校企合作,实施“真景实做、多措并举”和认知、跟岗、综合实训、顶岗“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做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竞赛、教师与学生、技能证与毕业证等的“六个融合”;专业对接产业、技能对接实训、校长对接厂长、教师对接师傅的“四个对接”;目标管理和效能考核的“二个机制”,实现工学交替、定向培养的“一个目标”。提供“双师型”师资培养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导入服务、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

(三)建立“產、学、研、训、赛”平台

充分运用 “美容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质资源,与企业共建“产、学、研、训、赛”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使企业在获得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能获得设计成果。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同承办技能竞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职业管理,有效助推技能型人才发展,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校企共办专业化的实训基地

(1)构建工作体系定位模式的校内实训中心。早期的培训中心往往是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培训中心设计模式,缺乏总体设计思想等缺点。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空间结构和工作情况的原则,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将美容美体培训中心建设成工作体系定位的培训中心,做好全新的一体化教学授课模式。

(2)在校外积极创办实训基地。以实习带动人才培养为目的,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校外实习培训的教学基地建设。扩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使之成为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机配套体系,实现内外结合、优势互补,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服务体系。

四、新增职业竞赛项目,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美容美体竞赛的举办,不仅能够提供交流学习、展现技术技能的平台,还能为美容专业发展起到助力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美业的竞赛多为化妆与美发,2017年我国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美容项目获得银奖后,国家级美容竞赛项目才逐渐被推广。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2019年全国美容护肤大赛是近年来举办的国家级美容行业专业赛事。美容专项竞赛的出现,意味着美容行业得到了重视,美容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举办的竞赛更多面向的是行业及在职人员,在考量标准上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一定区别。因此,建议社会相关部门可将美容项目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以满足美容美体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职业院校重视美容美体技能训练,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助于美容美体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打造就业“直通车”

把美容美体学生的全能化发展作为核心建设要求,开拓性地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模式,具体内容可包括学生在校培训学习两年半,然后再进入企业中深入实习半年。在切实保障本专业的具体岗位要求基础之上,把教学与实训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岗位认知、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阶段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把所培养的新型技术性人才细化分析,然后再分批投入各个热门企业。

(一)结合企业要求,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市场调研,并与企业紧密联系,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人才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做到所培养出的人才是符合企业所需标准的。制订的订单培养方案必须是由双方合作创办出来的,既满足企业的要求,也符合学校的培养能力。

(二)深度共享教学资源,切实做到教学实践充分的结合

全力改革传统的在校教学模式,开展学校和企业联合联动一体化的全新教育模式,构建美容美体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逐步在各个学期安排企业实践,充分做到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把企业现有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做好“教学做”地一体化统一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并完善与教学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制订实习计划,并指定实习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姜 瑶.关于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路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244-245.

[2]莫丽平.中职美容美体专业发展前景及建设思路的探讨[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9):26-28.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中职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