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20-12-23卢森
卢森
摘 要: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该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课程,但是现如今该学科教学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存在各种突出问题,导致其实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身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对本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大量探索,现将个人认识与看法简单总结、陈述如下。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脱离生活,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
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照抄照搬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教材上有什么自己便讲什么,教材是如何编排的自己便如何讲,很少会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与延伸,更谈不上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了。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带给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无用的错误认知,更难以调动起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自然而然,其学习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二)统一化齐,未能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不会区分学生的学习基础,面向所有的学生采取同一套教学策略,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就连课后作业的布置内容也完全一致。不同学生是具有不同实际学习需求的,上述统一化齐的教学势必不能很好地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让学生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这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始终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在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优化本学科教学效益的有效方式方法。
(一)立足生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某场考试,而是为了辅助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自然也是如此,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就不能仅仅只是照抄照搬教材,而应当在意识到学生学习本学科最终目的的同时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或者经验,并将其作为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之中。
例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我便鼓励学生认真回忆生活并列举出网络技术为我们的日常所带来的变化。在经历了认真的思考之后,学生纷纷积极发言。有的说:“可以进行网络购物,不用出门就能买到东西”;有的说:“在网上输入关键词很快就能查找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信息”;有的说:“可以文字聊天,可以语音聊天,还可以视频聊天,只要有网,再远的距离都能很快取得联系”;有的说:“可以通过开视频的方式组织会议,高效而便捷”……如此一来,无须我过多讲解,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入手,也能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学习、生活的种种便利,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立足生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显著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率及其质量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证明。
(二)学生分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不同的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基础,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学习需求与需要,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所教的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了然于心,然后立足于此面向他们施以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引导以及教育渗透。这样一来,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其也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由上述理念出发,我在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就会将不同的学生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基础中等的学生群体以及基础扎实的学生群体,然后在具体章节知识教学中面向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有差异的教学引导。
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这节内容时,面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我会通过设置较为简单的课堂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在他们给出正确解答时予以积极肯定与奖励,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感;面向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群体,我会提高教学的要求,要求他们能理解我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及其内容;而面向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我则会以扩展其视野范围、丰富其学识见识为目标,满足他们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要求面向的是不同的学生,层次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當积极发现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正视并想方设法加以应对与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晴晴.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5):124-125.
[2]冯宗花,马毅.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中华少年,2018(8):216.
编辑 杜元元